蘆屹,李晶,魏新政,王惠卿,王佩玲
(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植物保護站,烏魯木齊 830049;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農業(yè)農村廳,烏魯木齊 830049;3. 石河子大學農學院植物保護系,新疆 石河子 832003)
新疆是我國最大的商品棉基地、國內唯一的長絨棉生產基地和世界重要的棉產地。 2020 年新疆棉花播種面積達250.19 萬hm2,占全國總植棉面積的78.92%;棉花產量達516.1 萬t,占全國棉花總產量的87.3%,新疆棉花總產、單產、種植面積、商品調撥量連續(xù)26 年位居全國第一[1]。 棉花生產關系到國家安全和外貿主導產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關系到我國農業(yè)結構的戰(zhàn)略性調整和糧食安全,是國家和新疆發(fā)展的戰(zhàn)略需求[2]。 棉花蚜蟲是棉花生產上的三大害蟲之一, 自1985 年在吐魯番地區(qū)暴發(fā)成災以來,棉花蚜蟲已成為新疆棉田的主要防治對象[3-4]。由于新疆氣候干旱,又無明顯的雨季,對棉花蚜蟲的發(fā)生極為有利, 棉花蚜蟲發(fā)生的范圍之廣、數(shù)量之多、危害期之長和損失之重都居全國首位[5]。長期以來,受氣候、生態(tài)環(huán)境,以及栽培制度等因素的影響,新疆棉花蚜蟲的發(fā)生危害并沒有得到較好的控制,始終影響棉花產量和品質。 棉花蚜蟲是典型的R- 對策害蟲,生長周期短、繁殖能力強、易暴發(fā)成災,易因生產中頻繁用藥產生抗藥性。 同時由于個體小,棉花蚜蟲又易受環(huán)境因素如天敵、暴風雨的影響, 是生產防治中最易出現(xiàn)變數(shù)的一種害蟲。 1989 年喀什地區(qū)莎車縣棉花蚜蟲暴發(fā),損失皮棉4 500 t;1994 年在北疆有13 萬hm2棉田因棉花蚜蟲為害減產30%,1995 年在南北疆有40萬hm2棉田蚜蟲嚴重發(fā)生[6]。 特別是進入21 世紀后,新疆棉花蚜蟲暴發(fā)頻率增加, 僅2001―2006 年就大發(fā)生了2 次(2001 年、2003 年),中等發(fā)生了1 次(2004年)[7],2017 年又偏重發(fā)生, 發(fā)生面積為49.41 萬hm2;2016―2020 年新疆棉花蚜蟲年均發(fā)生面積為45.66 萬hm2,實際年均損失約為12.13 萬t,棉花蚜蟲已成為新疆棉田最易成災的害蟲。筆者等結合新疆地區(qū)棉花蚜蟲發(fā)生危害規(guī)律,在多年棉花蚜蟲防治等相關試驗研究和示范的基礎上,對棉花蚜蟲綜合防治技術進行了優(yōu)化,本著“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制定了新疆地方標準《棉花蚜蟲綜合防治技術規(guī)程》(DB 65/T 4313-2020), 以提升棉花蚜蟲綜合防治技術水平,為新疆棉花安全生產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技術支持。其中,《農藥合理使用準則(九)》[8]、《農藥合理使用準則(十)》[9]、《棉蚜測報技術規(guī)范》[10]對于本規(guī)程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F(xiàn)將該技術規(guī)程總結如下。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從營造良好的棉田生態(tài)系統(tǒng)出發(fā),以保護和利用自然天敵為中心,以農業(yè)防治為基礎,以生態(tài)調控、充分利用自然天敵的控害作用等無害化防治為重點,以化學防治為補充。 藥劑防治力求做到能挑治的不普治、能兼治的不專治,選用對天敵殺傷力小的藥劑,把棉花蚜蟲危害損失控制在經濟損害允許水平以下。
新疆棉田為害棉花的蚜蟲種類主要有棉蚜Aphis gosspii、棉長管蚜Acyrthosiphon gossypii、棉黑蚜Aphis atrata等。 主要棉花蚜蟲種類及形態(tài)識別特征見表1。
表1 主要棉花蚜蟲種類及形態(tài)識別特征
棉蚜遍布全國,在新疆每年發(fā)生30~40 代(其中棉田約30 代,早春及晚秋共4~5 代,冬季室內5~10 代)。 棉蚜的生活史按照有性生殖的有無、寄主種類的差異,可分為同寄主不全周期型、異寄主不全周期型、同寄主全周期型、異寄主全周期型4類。自然情況下棉田棉蚜的年生活史屬異寄主全周期型:冬季蟲卵在越冬寄主上越冬,翌年氣溫6 ℃時開始孵化,12 ℃時開始繁殖,此后直至入冬前最后一代,都是以孤雌胎生方式繁殖。 在越冬寄主上繁殖若干代后,產生有翅胎生雌蚜(遷移蚜),此時正值棉苗出土時節(jié),遷移蚜遷向棉苗及其他夏季寄主,在其上產生無翅或有翅雌蚜,有翅者可再遷飛。繁殖若干代后,到晚秋產生有翅雌性母,雌性母飛回越冬寄主上產生有翅雄蚜和無翅雌蚜, 雌蚜、雄蚜交配產下越冬卵。 但隨著溫室、大棚或小家花卉等冬季生長植物的面積的不斷擴大,秋季有翅雌性母一旦遷飛到這些場所, 就可繼續(xù)進行孤雌生殖,冬季繼續(xù)繁殖生長,直到第二年春天產生有翅遷移蚜飛往農田。
在早春和晚秋,棉蚜10 d 左右可繁殖1 代。 夏季,4~5 d 繁殖1 代,每頭成蚜一生可產60~70 頭若蚜,在條件適宜時,1 個月內可繁殖數(shù)百萬頭。 在寄主營養(yǎng)條件惡化、蚜蟲群體擁擠及不適宜氣候條件等因素影響下,無翅蚜將轉變?yōu)橛谐嵫痢?/p>
該蟲在國內僅見于新疆。它在棉株各部位分散活動,以中上部居多,觸碰易墜落或快速爬行。其常年為害不明顯, 但蟲口密度大時可造成小蕾脫落。適宜棉長管蚜生長繁殖的溫度是23~25 ℃。 它以卵的形式在駱駝刺、甘草上越冬,春季氣溫達10 ℃時孵化;5-6 月遷入棉田,6-8 月持續(xù)發(fā)生, 發(fā)生高峰一般在7 月上中旬,常與棉蚜混合發(fā)生;秋末遷回越冬寄主。
該蚜分布于新疆、寧夏、甘肅,在新疆北疆發(fā)生重于南疆。它主要在苗期為害,喜群集于棉苗嫩梢、子葉或真葉反面吸食為害,使棉葉彎曲皺縮,嚴重可致生長點枯萎,導致節(jié)間腋芽叢生,造成多頭棉、早期發(fā)育停滯、霜前花率和總產量下降。 棉黑蚜生長發(fā)育的適宜溫度為16~23 ℃。 9 月底至10 月上旬棉黑蚜產卵,以卵的形式在苜蓿、苦豆子上越冬。在北疆,3 月底至4 月初卵孵化,4 月底至5 月初出現(xiàn)有翅蚜;在南疆,4 月中旬可見有翅蚜。 棉黑蚜遷入棉田的時間略早于棉長管蚜,5 月底至6 月上中旬達到高峰, 通常棉田氣溫超過25 ℃時種群數(shù)量急劇下降,但經常性的細雨可降低氣溫,延長其在棉田的危害期。 7-8 月棉田內的駱駝刺等雜草上可見棉黑蚜發(fā)生,但棉花上較少見。
(1)優(yōu)化作物布局,實行棉麥鄰作,小麥黃熟后麥田天敵將大量轉入棉田,有利于棉花蚜蟲的控制。
(2)選用耐(抗)蚜棉花品種。
(3)加強棉花田間管理,使棉花群體均勻、長勢健壯,可增強對蚜蟲發(fā)生的抵抗能力。
3.2.1保護利用棉田自然天敵,充分發(fā)揮天敵控害作用。按距棉田由遠到近方向收割小麥、油菜,以利于瓢蟲等天敵向棉田轉移。 苗蚜發(fā)生期,當棉田天敵單位與蚜蟲種群數(shù)量比值大于1∶500 時, 可有效控制蚜蟲,一般不須施藥防治。 棉花蚜蟲天敵單位的換算關系見表2。
表2 棉花蚜蟲天敵單位的換算
3.2.2棉田周邊田埂和林帶下種植苜蓿或早熟油菜等作物。保留堿蓬Suaeda glauca、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駱駝刺Alhagi sparsifolia、羅布麻Apocynumvenetum、新疆大蒜芥Sisymbriumloeselii、頂羽菊Acroptilon repens等田埂邊雜草帶, 可招引、培育和涵養(yǎng)天敵,增強天敵對棉花蚜蟲的控制能力,達到“以草養(yǎng)害,以害養(yǎng)益,以益控害”的目的[11-12]。 新疆北疆棉田邊建議保留的植物種類見表3。
表3 新疆北疆棉田邊建議保留的植物種類
3.3.1防治指標。根據(jù)GB/T 15799―2011[10]開展調查監(jiān)測,達到防治指標后實施防治[13-14]。 防治指標:對于棉黑蚜、棉蚜,在3 葉期前卷葉株率達到5%~10%,3 葉期后卷葉株率達到10%~20%時,進行防治;在6 月下旬至7 月上旬棉蚜發(fā)生盛期,卷葉株率在5%~10%, 且單株倒三葉蚜量300~400 頭,同時天敵單位與棉蚜比值小于1∶500 時, 進行防治。 棉長管蚜因其分散的活動方式,5 月中旬進入棉田后,單株蚜量小于700 頭時不必防治。
3.3.2消滅越冬蚜源。花卉是棉蚜在室內越冬的主要寄主,黃金樹、梓樹、石榴、花椒、鼠李等是其在室外越冬的主要寄主,春季應及早發(fā)現(xiàn),及早消滅越冬蚜源。 室內花卉滅蚜可埋施吡蟲啉顆粒緩釋劑;室外越冬寄主上的,應在有翅蚜形成之前及早噴藥防治。
3.3.3種子處理。 每100 kg 種子用60%(質量分數(shù))吡蟲啉懸浮種衣劑350~500 g,兌水2 kg 進行拌種; 也可以每100 kg 種子用30%(質量分數(shù))噻蟲嗪種子處理懸浮劑300~400 g 拌種, 防治苗期蚜蟲。 農藥使用符合GB/T 8321.9―2009[8]。
3.3.4田間施藥。 減少棉田前期用藥,使天敵繁殖到一定數(shù)量。在蚜蟲天敵盛發(fā)期,使用苦參堿、印楝素等生物農藥,盡可能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避免殺傷天敵,以發(fā)揮天敵的自然控制作用。 點片發(fā)生期采用點片噴藥,防治后必須進行復查。 棉花蚜蟲在棉田擴散為害面積較大,天敵又不能控制蚜蟲快速增殖時,進行全田施藥,可選用對天敵殺傷力小的啶蟲脒、吡蟲啉、烯啶蟲胺、噻蟲嗪、吡蚜酮、雙丙環(huán)蟲酯、氟啶蟲酰胺、阿維菌素等藥劑[15-17];禁用菊酯類農藥;避免長期連續(xù)使用單一藥劑,注意交替輪換使用不同作用機理的農藥,防止產生抗藥性。 農藥使用符合GB/T 8321.10―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