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蜜月”到終結:郭沫若對中蘇科學合作的思考與應對*

      2022-04-06 10:53:18
      郭沫若學刊 2022年4期
      關鍵詞:中蘇蜜月郭沫若

      向 明 陳 諾

      (江蘇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鎮(zhèn)江 212003)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了獲得蘇聯(lián)等社會主義國家的承認以及給予經濟、技術等援助,新中國貫徹了向蘇聯(lián)“一邊倒”的外交方針。中蘇科學合作在此背景下展開,1950年2月14日,《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簽訂為中蘇科學合作奠定了制度基礎。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時,將領導科學事業(yè)的重任交由中國科學院承擔。順理成章,此項合作也交由中國科學院牽頭。郭沫若是政務院副總理、中國科學院院長和著名學者,出面落實這項兼顧政治、外交和科學的重要工作,可謂是人崗匹配。學界對新中國中蘇科學合作有一定的研究,①代表性成果有:劉洋、胡曉菁:《中蘇科技合作“122項協(xié)定”研究》,《當代中國史研究》2019年第9期;張澤宇:《中蘇科技合作委員會述論(1954-1966年)——基于蘇聯(lián)解密檔案的研究》,《當代中國史研究》2016年第6期;周紅:《新中國成立后蘇聯(lián)對華援助研究現(xiàn)狀及思考》,《當代中國史研究》2018年第2期;宋超:《新中國初期對蘇聯(lián)農業(yè)機械技術引進特點與績效》,《中國經濟史研究》2009年第4期;沈志華:《蘇聯(lián)專家在中國(1948-1960)》,新華出版社,2009年。但是對中蘇關系惡化在中蘇科學合作上投射過程的研究是不足的,也忽視了郭沫若在其中的重要角色。本文聚焦中蘇科學外交從“蜜月期”到走向終結的轉變,分析郭沫若的思考與應對,以求教于學界同仁。

      一、中蘇科學合作進入“蜜月期”

      中國科學院建院伊始,將主要精力放在建章立制上。整體而言,中國科學家對蘇聯(lián)科學缺少認識,中蘇科學合作主要停留在禮節(jié)性交往和互通科學情報層面,“蘇聯(lián)科學院從1951年開始專門為中國科學院撰寫評述蘇聯(lián)各科學領域發(fā)展成就的文章。中國科學院科學情報研究所一經成立,蘇聯(lián)科學院和蘇聯(lián)部長會議科學技術委員會下屬的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便與之建立起廣泛的聯(lián)系,開始系統(tǒng)、全面地向中國科學院介紹蘇聯(lián)科學家的工作”。①[原蘇聯(lián)]伊·基謝廖夫:《蘇中科學交流》,吳艷等編譯:《中蘇兩國科學院科學合作資料選輯》,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62頁,第164頁,第163頁。1952年8月,局面有了較大改變,周恩來總理率團訪蘇,簽署了系列合作協(xié)議。蘇聯(lián)科學院主席團會議也于10月3日通過了關于和中國科學院進行全面合作的決議,這意味著中蘇科學合作的全面開啟。在此背景下,中國科學院掀起了學習俄語的熱潮,為中蘇科學合作走深走實奠定堅實基礎。1952年10月24日,中國科學院擴大院務會議作出了《關于加強學習和介紹蘇聯(lián)先進科學的決議》,該決議的第四條明確指出:“組織代表團訪問蘇聯(lián)科學院,學習蘇聯(lián)科學工作的先進經驗,并商討進一步加強中蘇兩國科學工作合作的具體辦法?!雹诟鹉苋骸跺X三強年譜長編》,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年,第198頁。經過一番準備,1953年2月24日,中國科學代表團啟程赴蘇,錢三強為團長,張稼夫為黨支部書記,“科學院內有華羅庚、趙九章、馮德培、貝時璋、朱冼等,院外有梁思成、呂叔湘等共26人,經西伯利亞大鐵路橫穿亞歐”,③吳征鎰:《百兼雜感隨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年,第44頁。3月5日,代表團抵達莫斯科,就在當晚,傳來了斯大林去世的消息。

      斯大林去世后,赫魯曉夫于1953年9月當選蘇共中央第一書記。他上任后不久,即開始調整對華政策,努力使中國成為蘇聯(lián)最重要的伙伴,進而來提升自己在斯大林之后的影響力。而中國則希望得到蘇聯(lián)更多援助,和蘇聯(lián)共同領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這時的赫魯曉夫“擴大了經濟、科技、文化、軍事等領域的援華規(guī)模,比斯大林更尊重中方的意見”。④張柏春等:《蘇聯(lián)技術向中國的轉移》,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5頁。1954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周年,值此契機,9月29日,赫魯曉夫率領由70多人組成的代表團訪華,這是他成為蘇共領袖后的首次出訪。

      在赫魯曉夫來訪的同時,蘇聯(lián)多個部門也組織了專門的代表團來中國對口訪問。經過協(xié)商,1954年10月12日,中蘇兩國政府簽署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lián)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合作協(xié)定》?!秴f(xié)定》規(guī)定:“兩國將在國民經濟各領域,包括科技領域開展交流。協(xié)定有效期為五年,如協(xié)定期滿前一年任何一方均未提出終止協(xié)定,協(xié)定有效期將順延五年。協(xié)定明確了雙方的義務,如交換科技資料、互通信息、派遣專家提供科技援助或了解科技發(fā)展成就等”。⑤[原蘇聯(lián)]伊·基謝廖夫:《蘇中科學交流》,吳艷等編譯:《中蘇兩國科學院科學合作資料選輯》,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62頁,第164頁,第163頁。兩國科技合作協(xié)定的簽訂,標志著中蘇科學合作走上了快車道,進入了“蜜月期”。

      《協(xié)定》簽訂的效果是立竿見影的,此后,兩國的科學交流量明顯增加,交流的領域和形式日益多樣化,“諸如互邀學者講學,提供咨詢,參加各種性質的學術會議,交換科技資料、樣品、種子等,蘇聯(lián)科學院為中國設計、制造儀器、設備和樣機,聯(lián)合進行考察,合作出版學術著作,互派學者進修和交流,蘇聯(lián)科學院的研究所接收中國研究生,蘇聯(lián)科學院向中國科學院派遣顧問,兩院在《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lián)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合作協(xié)定》框架下開展合作”。⑥[原蘇聯(lián)]伊·基謝廖夫:《蘇中科學交流》,吳艷等編譯:《中蘇兩國科學院科學合作資料選輯》,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62頁,第164頁,第163頁。

      《協(xié)定》簽訂后,蘇聯(lián)專家來中國的人次明顯增多,中國科學院也接連聘任柯夫達和拉扎連柯為顧問??路蜻_于1954年10月抵達北京,1955年6月27日,因夫人在莫斯科去世,他匆忙趕回了蘇聯(lián)。繼柯夫達之后,蘇聯(lián)改派拉扎連柯任中國科學院院長顧問。拉扎連柯和柯夫達的在華工作具有銜接性,柯夫達積極建議制定《十二年科學發(fā)展遠景規(guī)劃綱要》,拉扎連科則參與了規(guī)劃制定,據(jù)當時在科學院從事翻譯工作的趙同回憶:“柯夫達走了以后,拉扎連柯也作了這么一部分工作,然后了解院內情況,等到決定制定12年規(guī)劃時,他就完全投入到這方面來了,從整個規(guī)劃的設想和指導思想和吸收蘇聯(lián)的經驗,他都挺熱心的,為此還回國去聯(lián)絡”。⑦李真真:《趙同訪談錄》,《院史資料與研究》1996年第4期,第27頁。

      《十二年科學發(fā)展遠景規(guī)劃綱要》的制定,得到了蘇聯(lián)專家的幫助?!兑?guī)劃綱要》的實施,也需要蘇聯(lián)的大力支持。值此機會,中國政府于1957年5月致電蘇聯(lián),提出將《規(guī)劃綱要》送交蘇方,請其提意見,并且表示有派遣科學技術代表團訪問蘇聯(lián)的愿望。7月,蘇聯(lián)政府正式答復同意中方的上述要求。1957年11月2日,代表團訪蘇成行。訪蘇代表團的任務是:征求蘇聯(lián)科學家對《規(guī)劃綱要》的意見,同蘇聯(lián)科學院商談兩院之間科學研究全面合作問題。此次會談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中蘇兩國科學院就今后具體合作方式也進行了明確,1957年11月21日,郭沫若、竺可楨等在莫斯科卡魯日大街拜會了蘇聯(lián)科學院主席團,“兩院領導人進行了初步會議,議定兩院會議將成為協(xié)定,五年為期,以后每年接洽一次,以會議或通信方式均可”。①葛能全:《錢三強年譜長編》,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年,第283頁。12月11日,郭沫若與涅斯米揚諾夫簽訂了中國科學院與蘇聯(lián)科學院合作議定書及1958年度科學合作協(xié)議。雙方商定:

      兩國科學院將于每年第四季度議定下一年度的合作計劃。在年度計劃中應該規(guī)定為執(zhí)行1958—1962年間科學技術合作計劃雙方所采取的措施……兩國科學院的年度合作計劃用通信方式或兩院代表輪流在北京和莫斯科會面的辦法商訂,由中國科學院院務常務會議和蘇聯(lián)科學院主席團批準。②《中國科學院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lián)盟科學院科學合作議定書》,吳艷等編譯:《中蘇兩國科學院科學合作資料選輯》,第75-76頁。

      兩國科學院合作議定書簽訂后,接下來的任務是商討合作的具體事項。1958年1月18日,作為中國政府全權代表,郭沫若同蘇聯(lián)代表馬克薩列夫簽訂了《關于共同進行和蘇聯(lián)幫助中國進行重大科學技術研究的議定書》(簡稱122項協(xié)定)。

      二、中蘇科學合作走向終結

      20世紀50年代的中蘇關系是復雜的,總體而言受兩大因素影響:一是意識形態(tài);二是國家利益。即使在中蘇合作“蜜月期”,雙方的分歧也是客觀存在的,只是主流壓倒了支流。到了50年代后期,赫魯曉夫和毛澤東兩人的分歧逐步升級,“中蘇兩黨之間在對斯大林的評價、意識形態(tài)方面也產生分歧,在事關國家利益的某些問題上出現(xiàn)矛盾”。③張柏春等:《蘇聯(lián)技術向中國的轉移》,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9頁,第24頁。赫魯曉夫和毛澤東之間漸漸走向互不信任且難以彌合,“他們都不能容忍對方的‘錯誤政策’繼續(xù)下去了。至于爭論和分歧的焦點,表面上看來是中印沖突引起的,實際的根源在蘇美緩和”。④沈志華:《難以彌合的裂痕——蘇聯(lián)對中印沖突的立場及中蘇分歧公開化(1959—1960)》,《清華大學學報》2009年第6期。

      按照中蘇兩國科學院領導人于1957年11月和12月在莫斯科商定的結果,兩院合作以五年為一個周期,年度合作計劃用通信方式或兩院代表輪流在北京和莫斯科會面的辦法商訂。按照約定,蘇聯(lián)科學院代表團應中國科學院邀請,于1959年5月22日至5月31日訪問了中國科學院,以落實一年一度的科學合作計劃,訪問的氣氛是友好的,“兩國科學院代表團根據(jù)1957年12月11日中國科學院和蘇聯(lián)科學院科學合作議定書簽訂了1959年度的執(zhí)行計劃”。⑤《中國科學院代表團和蘇聯(lián)科學院代表團會談紀要》,吳艷等編譯:《中蘇兩國科學院科學合作資料選輯》,第125-127頁。但是進入6月份,中蘇友好的局面出現(xiàn)了重大裂痕,蘇共中央致中共中央的信宣告了中蘇關系出現(xiàn)危機,也意味著中蘇科學合作出現(xiàn)了從“蜜月”走向終結的趨勢。

      中蘇關系惡化對兩國科學合作造成不利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好在危機是個不斷發(fā)酵的過程,起初對中蘇科學合作并沒有產生重大而直接的影響。為慶祝十月革命勝利42周年,1959年11月,郭沫若依然設宴招待蘇聯(lián)科學家,并發(fā)表了致詞,“號召中國科學技術工作者要進一步學習蘇聯(lián)的先進的科學經驗”。⑥《慶祝十月革命四十二周年,郭沫若歡宴蘇聯(lián)科學家》,《人民日報》,1959-11-6(2)。郭沫若致辭結束后,蘇聯(lián)代表安東諾夫客氣地表示蘇聯(lián)取得的科學成就,也是整個社會主義陣營的成就,中國和其他兄弟國家取得的科學成就也都同樣是社會主義陣營的成就。到了1960年,中蘇關系緊張加劇。兩黨之間從含沙射影的指責逐漸發(fā)展為公開論戰(zhàn),這樣一來算是瓦解了中蘇同盟關系的基礎。7月16日,蘇聯(lián)政府單方面撕毀了中蘇協(xié)定,一個月內撤走了全部專家。雖然中方表示了挽留蘇聯(lián)專家的意思,但無濟于事??梢哉f,“蘇聯(lián)撤回專家的根本目的是想用經濟技術手段獲取政治影響,將中國對其經濟和科技的依賴擴大到政治領域”。⑦張柏春等:《蘇聯(lián)技術向中國的轉移》,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9頁,第24頁。1961年10月蘇共二十二大后,中蘇雙方圍繞著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問題,繼續(xù)進行激烈的相互批評。毛澤東認為,“赫魯曉夫的改革不僅否定了斯大林,而且還違背了列寧關于階級斗爭、無產階級專政和暴力革命的理論,背叛了共產主義運動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正確路線;蘇聯(lián)已經變修”。①張柏春等:《蘇聯(lián)技術向中國的轉移》,第25頁,第26頁。

      中蘇關系惡化對兩國科學合作造成全盤影響的局面最終到來了,按照1957年中蘇兩國科學院達成的科學合作協(xié)定書,五年是一個周期,對于協(xié)定書附件中所開列的122項重大科學技術研究項目,原計劃“項目的工作規(guī)模、方式和完成的具體期限,雙方在商定年度計劃時進行安排?!雹凇?958年1月18日匯要》,中國科學院院史文物資料征集委員會辦公室:《中國科學院史事匯要(1958)》,北京:內部出版。但是到了1962年,五年周期已滿,后續(xù)的安排沒有緊跟而上。相反,這一年夏天,蘇聯(lián)特許在印度建立米格飛機制造廠。在中印因邊界問題矛盾加劇情況下,蘇聯(lián)的行為令中國政府氣憤。1962年年底,中共中央開始批判現(xiàn)代“修正主義”,到了1963年3月,中共中央發(fā)出《反對現(xiàn)代修正主義斗爭問題提綱》,③張柏春等:《蘇聯(lián)技術向中國的轉移》,第25頁,第26頁。標志著兩黨關系的破裂,中蘇科學合作“蜜月期”也就走向了終結。

      三、郭沫若的思考與應對

      新中國成立初期,郭沫若去東歐國家參加世界和平大會和世界和平理事會,常路過蘇聯(lián)。這段時間,郭沫若和蘇聯(lián)打交道多與此主題有關。1952年12月,因參加第三屆世界和平大會,郭沫若率團出訪維也納。出發(fā)前就得到通知,開完大會后,需要前往莫斯科,等待斯大林接見。12月下旬,郭沫若如期到達莫斯科。在莫斯科期間,他和蘇聯(lián)科學院院長涅斯米揚諾夫就中蘇科學合作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溝通,并于1953年1月13日晚,和宋慶齡一起受到了斯大林的接見。受到接見之后,方才回國。

      回到北京不久,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去世的消息傳來。這時,郭沫若又緊急啟程前往蘇聯(lián)吊唁,后與蘇聯(lián)科學院院長進行了會談。據(jù)錢三強年譜記載:“同到蘇聯(lián)參加吊唁活動的郭沫若及代表團全體,出席蘇聯(lián)科學院主席團舉行的招待茶會,在涅斯米揚諾夫院長致歡迎詞后致答謝詞”。④葛能全:《錢三強年譜長編》,第202頁。

      1954年,赫魯曉夫來華訪問,推動了中蘇科學合作進入“蜜月期”。在“蜜月期”到來后,雖然在中國科學院內部黨的領導不斷加強,但是擔當中蘇科學合作領導者的還是郭沫若。從重視蘇聯(lián)專家,到采納院長顧問柯夫達的建議制定《十二年科學發(fā)展遠景規(guī)劃綱要》,再到率團出訪蘇聯(lián)簽訂兩國科學院和兩國科學合作協(xié)定,郭沫若自始至終都是關鍵角色。1958年,郭沫若被授予蘇聯(lián)科學院外籍院士,理論上是蘇聯(lián)尊重郭沫若的學術造詣,實際上也是對他推進中蘇科學外交貢獻的肯定。

      中蘇關系惡化預示著中蘇科學合作“蜜月期”終將要走向終結。但中蘇斷交是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中蘇科學合作要把握好火候和節(jié)奏。對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來說,是一個考驗。這段時間,他總體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具體到科學合作實踐,郭沫若能夠做到有禮有節(jié)的應對:

      第一,對于蘇聯(lián)專家和代表團來華,一如既往地熱情接待。1959年中期,中蘇友好的局面出現(xiàn)了重大裂痕,這時郭沫若依舊耐心細致地接待來華的蘇聯(lián)專家和代表團,以保持戰(zhàn)略定力。1959年11月15日下午,郭沫若與聶榮臻、李四光等接見以納利夫金為首的蘇聯(lián)科學院、蘇聯(lián)地質和礦藏保護部參加我國全國地層會的代表團全體成員。接見后,并舉行了歡迎宴會。⑤《聶榮臻、郭沫若和李四光接見參加我國全國地層會議的蘇聯(lián)代表團》,《人民日報》,1959-11-16(5)。1959年年底,郭沫若還宴請了蘇聯(lián)專家并組織了文藝晚會,12月31日竺可楨日記記載:“晚,院中以郭院長名義約請?zhí)K聯(lián)專家和其余人民民主國家專家,計全院四十多人,……膳后已八點半。院預備了游藝節(jié)目,有民族歌舞及獨唱,錢學森夫人蔣英也唱了二支曲”。⑥樊宏業(yè):《竺可楨全集(第15卷)》,上海:上??萍冀逃霭嫔?,2009年,第530頁。即使到了1962年,中國科學院還是一如既往、有禮有節(jié)的接待蘇聯(lián)科學代表團。此次蘇聯(lián)代表團共有9人,團長為華西里耶夫博士。會上,中蘇雙方宣讀了中蘇合作黑龍江流域自然條件、地質、水利水能、交通運輸方面的考察總結報告和雙方考察隊工作的主要成果的總結報告,交換了科學考察的總結材料。會后,郭沫若設宴招待蘇聯(lián)代表團。竺可楨1962年4月17日日記記載:“上午九點在院中第三會議室舉行第四次中蘇黑龍江聯(lián)合學術委員會會議閉幕式,蘇聯(lián)大使契爾沃年科也參加了。由蘇聯(lián)代表團團長Василиев和我在議決案上簽了字,并作簽字儀式,交換了地圖、照片和刊物。十點半儀式畢后在院室外照了相”。①《竺可楨1962年4月17日日記》,樊宏業(yè):《竺可楨全集》(第16卷),上海:上??萍冀逃霭嫔纾?009年,第244頁。

      第二,對于蘇聯(lián)科學院的重大成就和人員調整,一如既往地致電祝賀。兩國科學合作過程中,彼此祝賀對方取得的成就是工作中形成的慣例。中蘇關系出現(xiàn)重大裂痕后,郭沫若依然做好這項中蘇科學合作的基礎工作。1960年1月21日,郭沫若致電蘇聯(lián)科學院院長涅斯米揚諾夫,祝賀蘇聯(lián)二十日發(fā)射多級彈道火箭成功。第二天,郭沫若主持中國科學院與中蘇友協(xié)總會為蘇聯(lián)新火箭上天舉行的座談會,會上發(fā)表談話,號召我國全體科學工作者絕不要辜負黨的期待。1961年,凱爾迪什當選蘇聯(lián)科學院院長,郭沫若也致電表示祝賀:

      祝您在發(fā)展蘇聯(lián)的先進科學和使科學為人類進步服務的崇高事業(yè)中獲得更高的成就。祝中蘇兩國科學院和科學家之間的友好合作關系日益鞏固和發(fā)展。②《凱爾迪什院士當選為蘇聯(lián)科學院院長,郭院長去電向他祝賀,凱爾迪什院長復電致謝》,《科學報》,1961-5-26(1)。

      如此之舉,既是新中國外交的整體要求,也體現(xiàn)了郭沫若對中蘇科學合作實踐的珍惜。

      第三,對于中蘇兩國科學院協(xié)定,主張按照既定程序執(zhí)行。到了1960年,又是雙方商定一年一度科學合作的重要時間節(jié)點,對于兩國科學院合作中出現(xiàn)的具體問題,郭沫若認為該提的意見要及時提出,蘇聯(lián)不同意那是他們的錯,中國科學院要做到有禮有節(jié),為此,他主張:

      中國科學院今后仍擬繼續(xù)聘請?zhí)K聯(lián)技術援助專家,計分兩部分:一部分是60年已經通過兩國122項合作和兩院合作正式簽訂,尚未來華的專家和60年通過兩國122項合作向蘇方提出,蘇方尚未答復的專家;另一部分是61年的聘請計劃:這些聘請計劃科委尚未批準。我們的意見是:(一)60年的既定計劃,我方不提出撤銷或改變計劃的要求,蘇方不來,那是他們的事,我們仍做接待準備;(二)60年122項蘇方尚未答復的專家,不主動提出取消,蘇方同意則執(zhí)行,蘇方不同意則作罷;(三)61年的聘請計劃,經科委審批后即正式向蘇方提出。③《今后仍需聘請技術援助的蘇聯(lián)專家情況及計劃表》,吳艷等編譯:《中蘇兩國科學院科學合作資料選輯》,第154頁。

      到了1961年,蘇方的缺少誠意明顯體現(xiàn)了出來,“根據(jù)新的協(xié)議,交換科學文獻應根據(jù)1961年6月19日科學技術合作協(xié)定規(guī)定的程序進行,而提供小批量的材料、非成系列儀器則需經過科學院的供應中心,并通過蘇中外貿部門結算;今后接收長期實習的專家只能通過國家間的協(xié)定(從前接收實習生直接由兩國科學院協(xié)商決定)進行;相互邀請學者講學、做報告的期限被限定在一個月之內,而互派專家赴對方考察則不能超過兩個月”。④《1949-1966年蘇聯(lián)對華科技援助的經濟評估》,吳艷等編譯:《中蘇兩國科學院科學合作資料選輯》,第316頁。面對蘇方的誠意不足,在郭沫若的領導下,中蘇雙方還是于1961年6月21日簽訂了兩國科學院年度合作計劃。

      第四,對于蘇聯(lián)單方面違反協(xié)定,內心矛盾復雜。中蘇兩國出現(xiàn)重大分歧之后,蘇聯(lián)的行為日益過激,眼見蘇聯(lián)單方面違反協(xié)定的不可逆轉,郭沫若在中國科學院的一些場合也表現(xiàn)出了一些不滿。不過在心存悲觀的同時,他更期望中國科學家自力更生做出偉大的科學成就,以令世界刮目相看。1961年7月11日中國科學院召開第六次院務常務會議,討論中蘇兩國科學院談判的情況報告。郭沫若在發(fā)言中表示了對蘇聯(lián)的不滿,與此同時也期望中國科學家要自力更生:

      代表團完成了任務,議定書及議定書執(zhí)行辦法也簽訂了。在政治上,好像一個茶碗打破了,……用化學膠又把她沾上了,當然還是有個裂痕,托布切夫講是暫時的,我同意這個說法,目前蘇聯(lián)科學院正在改組,新院長上任,政策執(zhí)行還未貫徹到下邊,事情不一定像過去那樣痛快,其實過去也不那么痛快……我們應該自力更生,假如做出成績來,平起平坐就做得到。①《1961年7月11日匯要》,中國科學院院史文物資料征集委員會辦公室:《中國科學院史事匯要(1961)》,北京,內部出版。李永東:《文化身份、民族認同的含混與危機——論郭沫若五四時期的創(chuàng)作》,《文學評論》2012年第3期。

      面對中蘇關系的惡化,郭沫若的基本判斷是中蘇科學友好合作的大勢已去,但是中蘇科學外交要服務于中蘇整體外交,不能有過激行為,也不能一味謙讓。正是基于這一判斷,這段時間,在領導中蘇科學合作的實踐中,他能結合變化了的形勢,做到有禮有節(jié)。

      結語

      中蘇斷交是中蘇科學合作從“蜜月”走向終結的政治背景,如同科學和政治存在著差異一樣,中蘇科學合作的終結與中蘇斷交也有些許的不同。在長期的科學交往實踐中,因為科學重在追求真理以及科學家友誼這根紐帶的存在,中蘇科學合作的終結沒有中蘇斷交的氣勢來得激烈,顯得相對自然和溫和。但是在“自然和溫和”的背后,也能折射出郭沫若領導“新中國科學事業(yè)發(fā)展”的壓力。就任中國科學院院長之前,郭沫若有與蘇聯(lián)科學院打交道的經歷;就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后,他站到了推動中蘇科學合作的前沿。中蘇關系發(fā)展較為復雜,以郭沫若對政治、外交和科學的理解,無論是在中蘇科學交往走向“蜜月期”抑或轉入終結期,他都能較好地平衡政治外交和科學外交,實屬不易。

      猜你喜歡
      中蘇蜜月郭沫若
      郭沫若書法作品分享(二)
      郭沫若學刊(2021年3期)2021-12-16 06:04:38
      郭沫若書法作品分享(一)
      郭沫若學刊(2021年3期)2021-12-16 06:04:32
      “蜜月病”讓新婚不爽
      郭沫若佚詩一首
      郭沫若學刊(2018年4期)2019-01-03 08:41:50
      抗戰(zhàn)時期烏蘇里江邊的中蘇情報站
      文史春秋(2017年9期)2017-12-19 12:32:14
      反七步詩
      文苑(2016年2期)2016-12-08 11:51:19
      選擇最適合你的蜜月風格
      幸福(2016年6期)2016-12-01 03:08:28
      鄧小平與中蘇論戰(zhàn)
      黨史文苑(2016年11期)2016-09-10 07:22:44
      蜜月到訪
      Coco薇(2015年10期)2015-10-19 12:56:18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情報界對中蘇分歧的評估
      阿克| 松原市| 玛纳斯县| 正定县| 大埔区| 云南省| 锡林郭勒盟| 阳西县| 邵武市| 海晏县| 城口县| 榆社县| 淮北市| 谢通门县| 盐池县| 泰顺县| 昌宁县| 新平| 新营市| 方城县| 弋阳县| 库尔勒市| 通山县| 芒康县| 曲沃县| 宜黄县| 蓬安县| 囊谦县| 商河县| 澳门| 侯马市| 友谊县| 缙云县| 神池县| 遂川县| 行唐县| 泰顺县| 新邵县| 聂拉木县| 类乌齐县| 寿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