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斐,徐 琳
(1.重慶泓泰和正生態(tài)環(huán)境科技有限公司,重慶 401120;2.重慶市生態(tài)環(huán)境科學研究院,重慶 401147;3.重慶匯天環(huán)保工程有限公司,重慶 400084)
PAC-MBR 技術是將PAC 作為載體,在MBR 污泥中加入PAC,通過對污泥中EPS、微膠體、可溶性有機物的吸附和絮凝,可以增加污泥的粒徑、抗壓性能、增加膜表面的孔隙率、壓密性,從而減小膜的過濾阻力和污染程度,增加了膜的通量,同時,PAC污泥的吸附與生物降解協(xié)同作用,生成了生物活性碳,提高了對有機物的降解去除率,并促進了PAC 的再生。另外,大部分學者相信,通過對PAC 污泥的阻隔作用,以及對PAC 污泥的吸附與承載作用,可以使其在水中的硝化菌數(shù)量和活力有所增加,同時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諸如渾濁等污染因素。
與常規(guī)的AS-MBR 相比,PAC-MBR 工藝在曝氣量、通量、膜壓差、膜清潔周期等方面進行了優(yōu)化。合理的PAC 投加量對膜污染程度、出水質量有重要影響,是影響生產安全的重要因素。
1.2.1 PAC 投加量
PAC 的加入與污泥的組成、粒徑、強度等是否處于有利的狀態(tài)有關。PAC 的投加量太小,其效果不顯著,而PAC 的吸附量太大,PAC 的吸收速率較高,會使其在吸收和降解之間產生競爭。PAC 對易降解的低分子材料進行吸附,增加了反應器中難以生物降解的物質,加速了細菌自身的分解,并增加了EPS(細胞外聚合物)的數(shù)量,加劇了環(huán)境的污染。
1.2.2 曝氣量
目前,MBR 技術的推廣受到了限制,其主要原因是為了保持高的膜通量,必須使用更大的曝氣量,從而增加了操作成本。改進后的PAC-MBR 工藝不但可以提高出水的質量,還可以有效地減少廢水中的小分子物質在膜表面的吸附、膜中的阻塞,從而提高了膜的結構和性能,從而可以在低空氣比的情況下保持低膜的阻力和高的膜通量,從而大大減少了系統(tǒng)的能耗。
1.2.3 臨界通量和跨膜壓力
加入PAC 后,生物活性炭渣在膜表面形成了一種多孔、疏松的絮凝劑,其抗壓性能得到了提高,膜過濾壓力升高速度顯著下降,臨界流量增大。有學者將生物活性炭膜生物反應系統(tǒng)(BACSMBR)與傳統(tǒng)的活性污泥膜生物反應系統(tǒng)(AS-SMBR)進行了對比,結果顯示,BAC-SMBR 的臨界流量比AS-SMBR 高出32%;同樣的恒流流量下,BAC-SMBR 的膜壓上升得更慢。相關學者指出,PAC 的加入能保持MBR 系統(tǒng)在較低的膜壓下保持高流量,而PAC-MBR 技術對發(fā)酵廢水進行了處理,結果表明,加入PAC后,臨界流量提高了23%左右。有關學者的試驗結果表明,在MBR中投入少量PAC 后,可以實現(xiàn)較大流量、較長的工作周期[1]。
由于一些特定的處理需求,一些學者為了達到高通量、高脫除效率或更穩(wěn)定的操作性能,對PAC-MBR 的合成工藝進行了改進。有關研究人員將粉狀活性碳PAC 技術與動態(tài)膜生物反應器聯(lián)合用于城市污水的治理,比單純DMBR 具有更好的處理效果。此外,也有學者將PAC 作為預涂劑,與工業(yè)過濾膜組合在一起,形成了預涂的動態(tài)膜生物反應器,不但能有效地去除污染物,還能有效地阻止污染物和微生物在膜的表面和內部擴散,減少了膜的污染,同時,通過刷洗,膜流量就能恢復,無須使用任何化學藥劑。
另外,在此基礎上,采用生物陶粒柱和粉狀活性碳復合膜生物反應器構成的生物陶粒柱PAC-MBR 系統(tǒng),不但克服了膜生物反應器中氨氮脫除能力差、消除亞硝酸鹽積聚的缺點,同時膜生物反應器的有機物負載也得到了顯著的改善,對高錳酸鹽指數(shù)的平均去除率為76.97%,對氨氮、亞硝酸鹽的去除率分別為95.50%和99.15%。
有學者先將PAC 預處理到常規(guī)的聚酯纖維濾布上,以取代常規(guī)的微濾膜,建立了一種預處理的動態(tài)薄膜。經過一個月的運行,廢水COD 和NH3-N 的脫除率分別為97.5%和76.1%,而膜的過濾壓力只上升到0.27MPa。試驗證明,采用PAC 預涂的動態(tài)薄膜工藝可以明顯地改善體系的穩(wěn)定性[2]。
膜污染是由于液相中主要成分與膜表面的相互作用,導致膜孔阻塞,膜表面污染物沉積,導致膜通量急劇下降,膜間壓力急劇增大。膜污染本質上是由于膜表面和膜內的孔隙污染物,而這些污染物的源頭是活性污泥的混合物,所以調節(jié)其特性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切實可行的方法。
在PAC-MBR 中添加了粉狀活性碳后,污泥混合液的性質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同時也減少了膜的污染。PAC 對污水處理的效果主要體現(xiàn)在:提高了污泥的粒度分布、提高了絮體的抗壓強度、減少了EPS、微膠體、溶解性污染物等。
20 世紀90 年代后期到現(xiàn)在,MBR 技術的研究重點是城市和生活污水,目前MBR 技術的應用范圍已經從難降解工業(yè)廢水和高污染廢水兩個方向發(fā)展。
MBR 技術在城市和生活污水中的應用最為廣泛,許多學者都同意加入PAC 可以有效地控制膜污染,但對于添加PAC 的效果如何,學者們的意見不一。
一些學者認為,加入PAC 可以有效地改善有機物的脫除。在PAC-MBR 復合工藝中,加入PAC 可使生物活性碳在PAC-MBR中生成,具有良好的吸附和生物降解作用。PAC 的加入,增加了固體和液體的接觸面積,并在其表面吸附微生物細胞、酶、有機物和氧,為微生物的代謝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微生物酶能夠進入活性碳的微孔中,降解有機物,并將其分解,形成空隙,使其進行生物再生,極大地改善了碳的吸附性能,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有機物的脫除效果。
也有其他學者對PAC 污泥進行了大量的試驗研究,認為PAC 污泥具有較大的顆粒尺寸,有利于形成好氧、缺氧環(huán)境;PAC絮體污泥是硝化菌的主要吸附形式,因此PAC 絮體污泥能有效地吸收硝化菌,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硝化菌的數(shù)量和活力,并提高了脫氮效果。但有學者提出,加入PAC 后,雖能有效地改善有機物的脫除效果,但對脫除NHN、濁度的作用并不明顯。還有一些學者則認為,添加PAC 對提高出水質量沒有顯著的效果。有學者指出,PAC-MBR 法處理初期的污染效果明顯,但隨著處理時間的推移,其吸附性能下降,其優(yōu)越性也隨之下降。也有學者通過試驗證實,加入PAC 后,無論有無添加PAC,COD 和NH3-N 的去除率均大于95%,且主要依賴于生物處理[3]。
微污染水一般是指水質被有機物污染,某些指標超出衛(wèi)生標準,數(shù)量龐大,污染物濃度較低,而且污染物類型多樣,性質復雜,特別是某些難降解、易生物積累、三致效應的重點污染物。因此,對微量污染廢水進行經濟、高效的治理,是目前國內外有關科研與管理的一個重要課題。近年來,PAC-MBR 技術已成為許多學者關注的焦點。有關研究人員利用MBR 技術和PAC-MBR技術對阿特拉津進行了治理。研究發(fā)現(xiàn),采用PAC-MBR 工藝處理阿特拉津廢水,其脫除率為16%,顯著高于MBR 法處理后的20.22%。與MBR 相比,PAC-MBR 體系的微生物量增加了2 個量級,且對污染物的抵抗能力和入口水流的沖擊能力也有所提高。通過比較試驗,發(fā)現(xiàn)PAC-MBR 法處理有機污染物的去除效率比單純MBR 提高50%以上[4]。
PAC-MBR 技術在廢水治理中的應用已經有20 多年的歷史了,人們普遍認為PAC-MBR 工藝中加入1g/L 的PAC,以PAC粒子作為載體,將EPS、微膠體、溶解性有機物質等吸附在污泥中,可以增大污泥的粒徑、抗壓能力、增加膜表面的孔隙率、過濾和沉淀性能,進而減小膜的過濾阻力、污染程度、膜通量。同時,加入PAC 后,生成了生物活性碳,使其具有吸附與生物降解的雙重作用,并使其在整個過程中處于動態(tài)平衡狀態(tài),使PAC 的吸附量增大,硝化菌的數(shù)量和活性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廢水的脫除效果,確保了出水的穩(wěn)定、高質量。
在PAC-MBR 復合工藝中,EPS 的吸附與降解機制以及EPS的轉化機制仍需進一步探討。此外,本技術在高濃度、難于生物降解的工業(yè)廢水及特種行業(yè)的廢水中,仍需探索出適合于各種廢水的工藝運行參數(shù),以得到更好的處理效果,從而更大程度上拓寬該組合工藝的應用范圍。目前,微生物廢水的治理技術已經得到了迅速的發(fā)展,PAC-MBR 技術在廢水治理中的應用與研究具有廣泛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