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張大千并稱“南張北溥”的溥心畬,出身清朝滿族皇室,曾留學德國,篤嗜詩文、書畫,皆有成就。他無論是書法的行、草、篆、隸體,還是繪畫的山水、樓閣、人物、花鳥、走獸等題材都很擅長,尤其詩、書、畫三絕的深厚學養(yǎng),寄寓深遠的文人風格,令人贊嘆不已。
2021年10月3日至12月31日,臺北故宮博物院舉辦了“溥心畬書畫特展”,分為“西山逸墨”“古今連線”“丹青志異”“寶島采風”“溥儒用印”五個單元,呈現(xiàn)溥心畬畫作、自用印及相關(guān)藝術(shù)家作品近百件,呈現(xiàn)溥心畬的藝術(shù)特色與創(chuàng)作理念。? ? ? ? ? ? ? ? ? ? ? ? ? ? ? ? (資料來源:臺北故宮博物院)
西山逸墨
天資聰穎的溥心畬,自幼受嚴謹?shù)膫鹘y(tǒng)教育,加上豐富的收藏閱歷,讓他的筆墨調(diào)性帶有濃厚的典雅秀麗氣質(zhì)。無論猿戲、童趣或是山水樹木,盡管面貌各自不同,都能清新不俗,在其精湛的用筆下,傳達出繪畫的文化精髓。書法以帖學風尚與表現(xiàn)為主,然而點畫間挺拔雋秀,絲毫不顯靡弱氣息,完全賦予帖學的時代意義,為帖學開創(chuàng)新的生命。整體而言,他筆墨間所自然流露出的瀟灑與脫俗,的確是其他名家難以望其項背的,他也因此成為當代傳統(tǒng)派書畫的代表人物。
古今連線
溥心畬的習畫歷程,是以古人為師。透過臨摹古畫,來領(lǐng)悟各家各派的風格和技法,從而樹立個人特質(zhì)。他的仿古作品,從早年持續(xù)到晚年,畢生不輟。
本單元選展的五件溥心畬畫作,其中,《松下賞月》是仿自宋代馬遠的《松間吟月》;《林巒煙雨》源自元代方從義的《山陰云雪》;其他如《臨唐人奚官調(diào)馬圖》《臨惠崇野塘畫意》《水閣清寒靜似秋》等作,即使構(gòu)圖不全似,還是可以看出畫意取諸唐代韓幹、宋代惠崇、明代唐寅等歷代名家。并列同觀,尤其能深刻感受溥心畬“臨古”與“出古”之間的巧妙連接。
丹青志異
鬼怪是溥心畬畫作中最獨特的題材。到達我國臺灣地區(qū)后,他平素愛看《西游記》《聊齋》《山海經(jīng)》等,繼而繪制成圖,有時借以諷刺世人,不僅詼諧有趣,更寓意深刻。本次展出的《鬼趣圖》《西游記》《太平廣記故事》《神異圖》,尺幅雖高不盈尺,但筆墨格外清雅,讓人耳目俱新。
另外,本單元亦選展屬于神祇類的畫作,如立軸形式的鐘馗、觀音、嫦娥、魁星、壽星、關(guān)公等,或色墨兼?zhèn)?,或朱筆白描,莫不筆致優(yōu)美勁拔,形象更是林林總總,充分展現(xiàn)溥心畬沉潛于傳統(tǒng)人物畫的廣度與深度。
寶島采風
溥心畬寓居我國臺灣地區(qū)期間,雖然定居于臺北,但授課之余,仍經(jīng)常游覽寶島名勝,并且留下為數(shù)可觀的寫生作品。對一位傳統(tǒng)功力深厚的畫家來說,寫生不見得一定是規(guī)行矩步、對景模擬,而是在掌握物形等方面外,仍然維持其一貫用筆挺健勁秀、設(shè)色清雅的風格。題材則涵蓋風景、人物、蔬果、花卉和動物,諸如《玉峰雪景》《番人射鹿圖》《魚蝦冊》《菜蔬冊》《變?nèi)~木賦》《畫海石》等,俱為力作。
溥儒用印
溥心畬的書畫作品上,除了姓名字號章之外,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閑章,例如“舊王孫”“羲皇上人”“無為小人儒”“只可自怡悅”等。字句中常帶有隱逸無為的精神,表明其生活心態(tài),與作品的脫俗感相當契合。
其早期用印以王福庵為主,居上海時請陳巨來刻制30多方印,到臺灣后開始使用王壯為、曾紹杰等人的刻印。整體印風趨向工穩(wěn)一路,反映出典雅傳統(tǒng)的審美風尚,對照書畫中所展露的超俗氣質(zhì),可謂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