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奧貝里;【澳】約翰?蘭德;【英】卡洛斯?馬丁內斯
更不合理的北約擴張即將到來
支持北約的人通常聲稱,每個國家都有權自由決定其安全政策,北約沒有擴張,只是接納了那些想加入它的國家。主權國家當然有這樣的權利。但重要的問題是:現(xiàn)在為,北約成員國的10個前華約成員國究克是如何自由決定的?北約向它們承諾歐洲-大西洋一體化,訓練它們的部隊,開展安全部門改革工作,邀請它們參加和平伙伴關系項目,包括演習、會議等。
北約早在1994年就在烏克蘭基輔開設了第一個辦事處,并于2008年討論了烏克蘭和格魯吉亞加入北約的議題。除了這樣的拉攏,幾乎沒有討論過加入北約的替代方案:要么加入,要么是孤獨無助。在一個真正的民主社會,各種方案都會被列出,然后進行公平的公開討論,最后進行公投。而這樣一個具有約束力的重要決定將需要75%的贊成票。這些標準都沒有得到滿足。簡而言之,北約表現(xiàn)得像一只迷人、慷慨的鱷魚。
俄羅斯的“特別軍事行動”為芬蘭和瑞典就廢除不結盟地位、加入北約的激烈辯論提供了借口。一些人認為“我們不能再置身事外了”,整個安全架構已經(jīng)改變,這些國家將很快“像現(xiàn)在的烏克蘭一樣被俄羅斯吞并”。歇斯底里和情緒化比比皆是。其他人則認為,不結盟的狀態(tài)帶來更多的自由和獨立,北約成員資格意味著更少的主權,只能成為跟隨北約的羊群。
瑞典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說明了美國/北-約在過去30年里是如何逐步發(fā)展的。在奧洛夫?帕爾梅總理(1927-1986)遇刺身亡后不久,這個國家開始走上完全效忠美國和加入北約的道路。它放棄進行有原則的、獨立的、基于研究的政策和在更廣泛世界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的一切嘗試;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造性政治消失了。今天,瑞典的安全政策、北約合作、軍事工業(yè)、演習模式和整體外交政策完全與美國/北約和歐盟融為一體。有人說,“我們已經(jīng)訂婚了,為什么不現(xiàn)在就結婚呢?”
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一再向這些國家示好:快速準入程序和安全保障。
這場婚姻最有可能很快發(fā)生在北約對俄羅斯軍事行動欠考慮的反應——犧牲烏克蘭和媒體煽動的全民歇斯底里——之后。如果芬蘭加入歐盟,瑞典很可能也會加入。俄烏沖突極大地推動了北約的擴張。
由于大多數(shù)媒體、政治家和專家現(xiàn)在都強烈支持北約,除了北約自稱的“防御性和保護性”之外,沒有任何其他實質性的理由,懷疑論者事實上被壓制了。一個擁有共同安冬、建立信任和民間解決沖突的和平歐洲的最后選擇正在消失。美國/北約和歐盟正在全方位驅逐俄羅斯,在幾代人的時間里,俄羅斯都不會成為歐洲的一部分,而北約的軍費開支可能會比俄羅斯高20倍。
對軍國主義分子來說,永遠不夠;俄羅斯將對北約傲慢的合理憤怒轉化為一場軍事行動,這已經(jīng)成為一份送給北約的“禮物”。依托別國對其挑釁性政策.的回應,北約加強軍國主義政策從而獲'得長期繁榮。北約不能沒有敵人。在俄羅斯之后,伊朗?中國?
北約/歐盟對俄羅斯軍事行動完全不相稱的反應將自食其果,這只會加速西方的衰落和分裂▲(作者是瑞典跨國和平與未來研究跨國基金會創(chuàng)始人)
西方殖民的陰影再次籠罩亞洲
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日前宣布,北約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將批準一項新的戰(zhàn)略構想,正式將北約的觸角延伸到亞太地區(qū),其明確目的是對抗“中國日益增長的影響力和脅迫性政策”。
這一聲明直接違背美國總統(tǒng)拜登3月18日在中美兩國領導人通話中作出的保證,即美國“不尋求同中國打'新冷戰(zhàn)'”,以及“不尋求通過強化同盟關系反對中國”。這強化了中方的抱怨,“美方人士沒有根據(jù)拜登總統(tǒng)的積極表態(tài)采取行動。'美國誤解和誤判了中國的戰(zhàn)略意圖”。
中國在幾乎所有外交政策聲明中都表示,在聯(lián)合國系統(tǒng)內部努力,使其對發(fā)展中國象更加公平。美國認為,這破壞了由美國及其盟友設計并為自身謀利的“基于規(guī)則的秩序”。澳大利亞就是這樣一個盟友,它認為自己的福祉與這一秩序密不可分,特別是美國主導的全球金融控制體系,華盛頓通過實施制裁日益將這一體系武器化。
斯托爾滕貝格批評中國拒絕站在西方一邊譴責俄羅斯在烏克蘭的軍事行動,認為這表明中國試圖剝奪其他國家“選擇自己道路”的權利』 這與澳大利亞試圖阻止所羅門群島在與中國的港口開發(fā)合作中選擇自己的道路形成鮮'明對比。他沒有提到中國堅持中立和不干涉政策,這將使中國能夠在可能的和平談判中成為一個公正的調解者。
他也沒有對印度提出類似批評,印度在俄烏戰(zhàn)爭中堅定地保持中立,同時繼續(xù)與俄羅斯進行有益的經(jīng)濟、金融甚至軍備合作。斯托爾滕貝格的聲明不太可能受到亞洲各國的歡迎,因為西方殖民統(tǒng)治的痛苦經(jīng)歷仍歷歷在目。除了日本和新加坡,亞洲國家以及其他發(fā)展中國家都沒有制裁俄羅斯,也沒有表示對中國的敵意。相反,它們選擇與中國合作,特別是在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下進行基礎設施建設。
澳大利亞在北約向亞太地區(qū)投射力量方面的合作將進一步使它蔬遠鄰國。2021年11月,中國和東盟將其關系提升為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每個東盟成員都重申了與中國合作的意愿。大多數(shù)東南亞國家表達了對“奧庫斯”(AUKUS)破壞地區(qū)安全,并可能引發(fā)潛在軍備競賽的擔憂。北約將“奧庫斯”描述為加強北約在亞太地區(qū)參與的重要工具,這將進一步強化上述擔憂,并增加不少亞太國家對澳大利亞的不信任,認為澳大利亞通過尋求借助外部力量來增加自身在該地區(qū)的影響力。
早在1971年7月?澳外交政策規(guī)劃文件QP11/71就指出,澳大利亞“現(xiàn)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根據(jù)澳大利亞的國家利益和我們近鄰的利益'來制定獨立的政策”。讓澳大利亞成為美國和北約的工具,追求其近鄰努力回避的目標,最終將損害澳大利亞自身的安全和繁榮。▲(作者是澳大利亞前外交官)
北約應該被取締
北約成立于1949年,.也就是二戰(zhàn)結束后僅僅4年。北約聲稱的存在理由是保護其成員免受蘇聯(lián)的侵略和擴張。然而,當蘇聯(lián)解體、華約解散時,人們并沒有認真討論北約是否存續(xù)的問題。事實上,北約變得更具侵略性。這是一個咄咄逼人的核聯(lián)盟,旨在加強美國的霸權。
在蘇聯(lián)解體后的幾十年里,北約從16個國家擴大到30個國家,這違背了20世紀90年代初對蘇聯(lián)和俄羅斯領導人反復做出的承諾,即北約的邊界不會超過德國以東“哪怕一英寸”。事實上,北約的邊界已經(jīng)從德國以東移動大約1000公里,直抵俄羅斯的邊界。
北約的這種擴張是當前歐洲危機的根本原因。2014年,美國支持烏克蘭政變,讓親西方政府上臺。這個政府從一開始就表示打算加入北約。俄羅斯政府也明確表示,鑒于尊烏兩國擁有2000公里的共同邊界,烏克蘭加入北約將跨越俄羅斯的安全紅線。
俄羅斯一再呼吁與烏克蘭、美國和北約進行對話,以解決其合理關切,但都遭到拒絕。與此同時,北約與烏克蘭軍隊進行多次聯(lián)合軍事演習,美國總統(tǒng)拜登一再表示支持烏克蘭成為北約成員國。這是俄羅斯在烏克蘭采取“特別軍事行動”的導火索。
人們可能會問,如果北約繼續(xù)存在,穩(wěn)定的和平是否可能實現(xiàn)。正如中國外交部發(fā)言人汪文斌指出的那樣:“北約為戰(zhàn)爭而活,從來沒有也不會給世界增加安全和安寧?!?/p>
烏克蘭危機主要是由北約的侵略和擴張造成的。一實現(xiàn)持久和平意味著要遏制這種侵略和擴張;然而,美國正在利用俄烏戰(zhàn)爭精心為北約做廣告,宣傳一種以反俄為前提的集團式集體安全。瑞典和芬蘭長期以來在軍事不結盟政策下蓬勃發(fā)展,但它們現(xiàn)在面臨放棄中立、加入北約的壓力。這樣的政策將激起歐洲國家集體的不安全感,并將歐洲大陸進一步推入混亂之中。
在二戰(zhàn)打敗德國法西斯和日本軍國主義之后,集體安全成為全球的關鍵詞。然而,集體安全不能在分裂和排他性集團的基礎上發(fā)揮作用。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國家的安全正在損害另一個國家的安全。正是出于這一原因,蘇聯(lián)在1954年,也就是華約成立前一年,主動提出加入北約。歐洲需要的是一個包括整個大陸的集體安全機制。
歐洲和平最起碼的直接條件是保證北約不再進一步擴張。從長遠來看,北約和“奧庫斯”等冬戰(zhàn)集團都應該被取締,這樣,人類才可以實現(xiàn)全球和平的共同夙愿?!ㄗ髡呤怯骷液酮毩⒄卧u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