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置換與引用:儒家書院景觀中的佛教文化特征

      2022-04-19 12:32:33許舒過偉敏王馨怡
      創(chuàng)意設計源 2022年1期
      關(guān)鍵詞:選址佛教文化

      許舒 過偉敏 王馨怡

      摘 要 以景觀形態(tài)學和歷史學考察為基礎(chǔ),通過文獻研究、田野調(diào)查及系統(tǒng)分析比較等方法,探尋儒家書院景觀中的佛教文化特征及其產(chǎn)生的深層原因和途徑。經(jīng)分析發(fā)現(xiàn),儒家書院景觀中與佛教文化相似的文化特征一部分是受相同的社會環(huán)境及自身文化影響形成的,另一部分是受佛教文化的影響形成的。儒家書院景觀中佛教文化特征的形成途徑主要通過對佛教寺廟的選址、空間的置換以及佛家山水思想和建筑裝飾的引用,經(jīng)由儒士對佛教文化的學習、模仿以及民間匠人的創(chuàng)作實現(xiàn)。研究最后指出儒家文化博大與包容的特性造就了帶有佛教文化特征的儒家書院景觀。

      關(guān)鍵詞 儒家書院景觀;佛教文化;選址;山水景觀

      引用本文格式 許舒,過偉敏,王馨怡.置換與引用:儒家書院景觀中的佛教文化特征[J].創(chuàng)意設計源,2022(1):22-26.

      Replacement and Reference: The Buddhis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Landscape of Confucian Academies

      XU Shu, GUO Weimin, WANG Xinyi

      Abstract: Based on the landscape morphology and histor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Buddhis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landscape of Confucian academies as well as the deep-rooted causes and ways of its formation through literature research, field survey and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The analysis reveals tha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similar to those of Buddhist culture in the landscape of Confucian academies are partly influenced by the sam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ir own culture, and partly influenced by Buddhist culture. Such landscape is formed by several key factors: the site selection of Buddhist temples, the replacement of space, the reference of Buddhist landscape ideas and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the study and imitation of Buddhist culture by Confucian scholars, and the creation of folk craftsmen. This paper finally concludes that the broad and inclusive nature of Confucianism has created landscape with Buddhis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n Confucian academies.

      Key words: the landscape of Confucian academies; Buddhist culture; site selection; landscape

      [基金項目]本文系 2020 年度江蘇省研究生科研與實踐創(chuàng)新計劃項目“蘇南地區(qū)書院景觀變遷研究”(項目編號:KYCX20_1884);2018 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江蘇近代外來建筑式樣本土化及其譜系研究”(項目編號:2018SJZDI146)階段性研究成果。

      引言

      儒家書院產(chǎn)生于唐代,后因清末光緒新政而被迫改制為學堂,退出歷史舞臺。它是中國古代士人讀書、修書、藏書,以及進行各類教研活動的重要場所[1],儒家書院也因此成為儒家文化的重要標志。盡管如此,儒家書院的發(fā)展和變化并不僅僅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還受到來自地方文化和宗教文化的浸染?,F(xiàn)有書院景觀文化的研究也多有涉及這兩個方面,如楊慎初在其著作《中國書院文化與建筑》中就談到了書院與地方文化的關(guān)系,指出書院建筑吸取了地方建筑特色;羅明在其博士學位論文《湖南清代文教建筑研究》中指出書院的選址與布局受到佛教思想和建筑的影響。然而,既有的研究著重于討論書院營建的整體特征,對于特定文化影響的討論還較為寬泛,針對性不強?;诖?,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chǔ)上,以佛教文化與儒家書院的關(guān)系為切入點,通過對中國儒家書院景觀的選址、空間的布局和山水的營建等方面進行景觀形態(tài)學和歷史學的考察,深入挖掘儒家書院景觀中的佛教文化表征及其成因,力求獲得進一步的發(fā)現(xiàn)。

      一、佛教與儒家書院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

      佛教在儒學的發(fā)展過程中,與之形成了競爭態(tài)勢。兩者在中國古代共同的社會環(huán)境中,為獲得傳播和發(fā)展都極力爭取統(tǒng)治者的認可與民眾的接納。佛教于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原有的以儒家為主、糅合陰陽五行及天人感應思想的宗教文化格局隨之被打破[2]。雖然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開始,歷代統(tǒng)治者多因儒家學說能夠有效維護皇權(quán)而以儒術(shù)為尊。但動蕩的社會環(huán)境導致民眾生活困苦,而佛教強大的精神慰藉功能吸引了大量的信徒,從而引起官方的高度重視,甚至在部分歷史時期,成為官方重要的政治工具,進而與儒學形成并立之勢。與此同時,佛教宣傳教義的方式和教義內(nèi)容也為儒學發(fā)展提供了學習借鑒的對象,也由此促進了儒家書院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這可以從官方與儒士兩方面的推動作用看出。

      官方通過創(chuàng)建類似佛教寺廟的儒家典籍整理機構(gòu),推動了官方書院的形成。隨著隋唐時期佛教的快速傳播和發(fā)展,最早的集著述、藏書、講學等功能于一體的書院出現(xiàn)了。唐太宗李世民敕建于唐貞觀二年(628 年)的龍興講寺,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早的集佛教與佛學教育為一體的書院[3]。官方創(chuàng)辦的麗正書院于唐開元五年(717 年)創(chuàng)立[4],是目前學界廣泛認可的儒家書院的起源,其創(chuàng)立時間要晚于龍興講寺近 80 年。值得注意的是,官辦書院的首創(chuàng)者唐玄宗是為了鞏固其政權(quán),在全面打壓、抑制佛教的同時創(chuàng)設麗正書院的,旨在通過這一新設機構(gòu),整理、收藏儒家典籍。而這種“大收群書,以廣儒術(shù)”的做法很可能也是受到佛教寺廟宣傳教義方式的啟發(fā)。

      儒士通過學習借鑒佛教的傳道方式和教義,也推動了民間書院的發(fā)展。由于佛教的廣泛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統(tǒng)治階級對儒學的依賴以及民眾對儒學的學習和遵從,使得儒士產(chǎn)生了憂患意識,他們開始主動借鑒佛教文化,在豐富儒家學說的同時,完善儒學原有的傳道方式。在佛教全面滲透以及各朝代封建統(tǒng)治者的倡導下,作為傳道場所的佛教寺廟遍地開花。杜牧《江南春》中的一句詩“南朝四百八十寺”便是這一情況的真實寫照。又因科舉制度的影響,使得通過官學學習入仕對廣大儒士產(chǎn)生了較大的吸引力,民間雖然已有書院作為儒學的傳播場所,但難以獲得發(fā)展,于是便有了唐代黃滔、北宋楊時、南宋朱熹等人借寺廟授徒講學之舉。著名的無錫東林書院也是楊時在游歷東林寺后,受到白蓮社傳道方式的啟發(fā)所創(chuàng)立的,其創(chuàng)建目的就是為更好地繼承和傳播儒家學說[5]。另一個更具說服力的例證是《白鹿洞書院揭示》的制定,作為宋代四大書院之一的白鹿洞書院成為后世諸多書院辦學的參照對象,其教條也被奉為歷代書院教條的準則。后世儒家書院相關(guān)史料記載中類似“仿白鹿洞規(guī),以程講課”[6]的說法屢見不鮮。而《白鹿洞書院揭示》在很大程度上參考了禪林清規(guī),朱熹在制定學規(guī)時曾指出:“只做禪苑清規(guī)樣做,亦自好?!盵7]可見禪林清規(guī)不僅為朱熹所熟知,也得到了他的高度認可。禪林清規(guī)也由此通過《白鹿洞書院揭示》影響到后世的眾多書院。

      由此可知,官方對儒學和佛教的態(tài)度與政策,以及儒士對佛教文化的主動學習這兩方面的共同作用,推動了儒家學說的傳播和儒家書院的形成,并進一步促進了儒家書院教學制度的發(fā)展,使儒家書院逐步走向成熟。在此前提下,佛教文化的影響逐漸通過儒家思想物質(zhì)形態(tài)的書院景觀體現(xiàn)出來。

      二、選址與空間的置換

      儒家書院與佛教寺廟在選址和空間布局上常有高度的相似性,很多情況下幾乎是將同一場地的具體使用功能進行置換。

      (一)選址

      自儒家書院出現(xiàn)起,就常有書院和寺廟比鄰而建的情況,有時還有寺廟與書院相互“奪地”的情況發(fā)生。唐詩《題宇文裔山寺讀書院》中提及的書院就是“草閣連僧院”,宋代江寧府有選址于天禧寺側(cè)的南軒書院[8],元代句容茅山書院遷址金壇顧龍山與圓通庵毗鄰,明代蘇州的和靖書院從虎丘西巖寺旁的舊址遷址到蘇州城內(nèi)的龍興寺廢基 [9]等實例,無不表現(xiàn)出儒家書院與佛教寺院選址的高度一致性。形成這一現(xiàn)象的緣由,除了儒、佛文化本身對環(huán)境的相似偏好和共同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之外,也是儒士與僧人密切交往的結(jié)果。

      首先,書院與寺廟選址的相似是儒家文化與佛教文化同樣認可自然環(huán)境的結(jié)果。有人將佛教寺廟的選址作為影響儒家書院選址的主要因素之一,這是不準確的,實際上,書院選址更多還是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佛教在兩漢時期傳入中國,而在更早之前的春秋時期,作為儒家學派創(chuàng)立者的孔子便有“仁者樂山,智者樂水”[10]之說,且有“孔子游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11]的記載?!墩撜Z撰考讖》亦有注曰:“夫子教于洙泗之間,今于城北二水之中,即夫子領(lǐng)徒之所也?!笨梢娙迨拷塘曈谧匀簧剿h(huán)境中的偏好自孔子便開始了。佛教寺廟的選址也與佛教自身的歷史淵源相關(guān),相傳釋迦牟尼在森林中苦修,最終在一棵畢波羅樹下證悟得道,這使得信徒們也十分重視禪修,并希望通過深山茂林環(huán)境幫助自己大徹大悟,修得正果。故而,從文化淵源上看,儒家書院與佛教寺廟的選址都青睞山水環(huán)境的情況,實際是由各自的文化淵源決定的,并非相互影響的結(jié)果。

      其次,書院與寺廟選址的相似是受共同社會環(huán)境影響的結(jié)果。最為顯著的就是受戰(zhàn)亂的影響,大量僧人、儒士為躲避戰(zhàn)火遷徙至山林當中,山林成為他們遠離災禍、修行治學的清凈之處。雖然在魏晉時期真正意義上的書院尚未出現(xiàn),但與書院相近的私學以及儒士隱居山林治學的傳統(tǒng)已逐漸形成,并影響到后世書院的選址。特別是在唐代,書院形成的初期,儒士依然深受隱逸思想的影響,因此書院的選址仍舊偏重山林環(huán)境。之后,因唐末五代十國的戰(zhàn)亂動蕩,使得唐代盛世中逐漸歸于市井讀書、研學的儒士們?yōu)榍笕”軄y清凈之地治學,重新聚集到山林中,再次強化了山林選址的傾向。到了宋代,著名學者王應麟還特別在其著述的《玉?!分兄赋觥皣ㄋ危┏?,斯民新脫五季鋒鏑之厄,學者尚寡,海內(nèi)向平,文風日起,儒生往往依山林,即閑曠以講授”。

      最后,書院與寺廟選址相似也是儒士與僧人密切交往的結(jié)果。一方面,僧人慷慨助學,為儒士提供寺廟房舍助其學習,從而使得儒士樂于與僧人親近,久而久之出現(xiàn)了將寺廟作為儒家書院的情況。唐代的尹和靖隱居于蘇州虎丘西庵讀書,宋代時,當?shù)毓賳T曹豳將此處改建為和靖書院。宋代岳麓書院最初也是僧人為無處棲身的儒士提供房舍的地方,之后潭州太守朱洞在寺廟房舍的基礎(chǔ)上捐資興建了書院[12]。宋代無錫的狀元蔣重珍少時被雪浪庵的住持收留,在庵內(nèi)的譚云閣讀書,之后此地被后人改建為書院。另一方面,舊社會僧人在佛教教義的熏陶下,相對普通民眾具有更高的文化素養(yǎng)和品格,這使得儒士樂于與其交往,進而將書院設于與寺廟的相鄰之處。明代無錫致仕官員邵

      寶常與慧山寺寺僧有唱和、喝茶等各類交往活動[13]371-428,他還與慧山寺住持圓顯共同編著了《慧山記》一書。邵寶所創(chuàng)建的尚德書院就與慧山寺毗鄰,而他創(chuàng)建的另一所書院,也就是二泉書院所在的地塊又是從慧山寺購得的[13]372。

      (二)空間

      與選址相比,佛教對儒家書院的影響主要有儒家書院直接占用原有寺廟的空間,或新建儒家書院的堂舍是模仿寺廟的空間結(jié)構(gòu)。如南宋泉州的泉山書院,原為天寧佛寺,因知縣趙瑤著力改變?nèi)莓數(shù)夭恢乩韺W而祀佛老的民風,強行搬遷天寧佛寺而將原址改建為泉山書院。更直觀的例子還有江蘇宜興的東坡書院,該書院并未占用寺廟舊地,但從其建筑平面上看,與很多寺廟一樣采用了串聯(lián)式的布局,且軸線建筑功能的安排與漢地寺廟軸線的功能安排高度吻合(見圖 1)。再有如元代蘇州的和靖書院、金壇茅山書院的庭院等采用了寺廟常用的“重置空間”形態(tài)進行布局(見圖 2)。仔細觀察這種儒家書院與佛教寺廟空間置換現(xiàn)象的達成,實際是以相似的使用需求為基礎(chǔ)的,即兩者皆需要有藏書之處——藏經(jīng)樓與藏書閣;皆需要有傳道之所——法堂與講堂;皆需要有祭拜空間——大殿與祠堂。同時,傳道與祭拜場所在不加橫墻封閉的重置空間院落中更有利于人流的活動,方便祭祀儀式和講會等活動的展開。相似的使用需求和重點功能為書院和寺廟的空間置換提供了便利。而這些相似又源于儒學對佛教宣傳教義方式的吸收內(nèi)化,這主要包括對佛教學規(guī)和管理體制的學習借鑒。以書院的開講儀式和升堂講說為例,就是仿照寺廟講學前禮敬佛、法、僧三寶的儀式設立的。儀式要求在開講前,眾人到大殿或祠堂向“先師”的神位參拜,而后才能“登講席、三肅揖、鳴講鼓”正式講課,其過程與佛教的開講儀式高度相仿[14]。儒學學習佛教的宣傳教義的方式,使得其教學形式與佛教相仿,進而對空間功能的要求相仿,最終導致作為教學場地的儒家書院空間布局與作為傳道場所的佛教寺廟高度相似。

      三、山水和裝飾的引用

      儒家書院的人工山水和建筑裝飾中也常有佛教文化元素的體現(xiàn)。這些元素轉(zhuǎn)移到儒家書院的景觀中,雖然在形態(tài)上并沒有顯著變化,但是普遍存在含義上的儒學加工。儒家書院通過與佛教寺廟中外形幾乎相同的山水與建筑裝飾來表達儒家思想,這種現(xiàn)象更近似于對佛教文化內(nèi)容的引用。

      (一)山水景觀

      自宋代以后,儒家書院逐漸由山林匯聚至城市。在城市環(huán)境鮮有自然山水相伴的情況下,儒士們開始通過人工營建山水景觀來滿足其對美景的偏好。不過,有別于私家園林與皇家園林追求享樂的山水景觀,儒家書院的庭院空間是在課余為師生提供休憩、靜思的場所。同時,營建者通常將大部分財力、人力投入到書院房舍的修建中,以確保書院師生基本的學習生活需要,故而在疊山理水方面的投入非常有限。正因如此,書院中山水花木大多處理得十分簡潔,常常是一塊豎石或一處土丘即為山川,一縷細水或一方淺池即成江湖,一棵樹或一叢花便是深林、花海。像是南宋建康的明道書院、元代鎮(zhèn)江的淮海書院、明代無錫的東林書院等規(guī)模宏大的書院,其史料中對房舍之外的景物描寫都僅有少量花木和一處泮池或荷池。營建者希望學子們能夠由簡單的景觀陳設以小見大,樂山、樂水,成為仁者、智者。而這種抽象、簡練的造景方式,是受到源自唐代華嚴宗和禪宗的“理一分殊”思想的影響。為鞏固和提升儒學地位,大儒們深入鉆研佛學思想,以期獲得促進儒學發(fā)展的方法,在此背景下,“理一分殊”思想在宋代成為理學的重要議題。不僅如此,程朱理學奠基人之一的朱熹還借用永嘉玄覺禪師《證道歌》中的名句“一月普現(xiàn)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詮釋何為“理一分殊”。書院極簡的山水景觀也正是通過“一”見“一切”的手法來概括和展現(xiàn)天地山水、自然萬物的。即便如此,儒家書院中的山水景物仍然有源自儒家文化自身的淵源與釋義。諸如方塘這一水景,造型簡潔,在很多書院中都有出現(xiàn),有啟迪智慧的寓意,而其淵源就始于理學大家朱熹的詩作《觀書有感》,詩中以清澈的池水作比喻,指出知識需要不斷更新,治學者需要像不斷匯入水源的池水那樣,不斷學習探索,使自己保持活力。

      (二)建筑裝飾

      相較于山水景觀,儒家書院的建筑裝飾對佛教文化的借用則更為直接和明顯。常常有各類寺廟中常見的裝飾元素出現(xiàn)在儒家景觀中,諸如蓮花、獅子、萬字符、摩尼寶珠等典型佛教元素被裝飾在儒家書院的屋脊、門窗、鋪地等位置(見圖 3),這些佛教裝飾元素在儒家書院景觀中的出現(xiàn)體現(xiàn)了儒士們思想上對佛教文化的接納和吸收。佛教傳入中國,發(fā)展迅速、影響廣泛,上至皇室宗親下至平民百姓,都或多或少受到其文化的熏染,人們普遍了解佛教中各種符號的寓意。儒士從漢地蕓蕓眾生中來,也順理成章地吸收了相應的內(nèi)容,他們作為普通人,在追求儒家理想的同時,也渴求佛教信徒們所希冀的福智圓滿,也就自然地接受了佛教當中帶有加持佑護意味的各類符號。故而,它們中的一部分從內(nèi)涵到外形都被直接引用到書院的景觀中。與此同時,還有一部分佛教元素在進入儒家書院之前,通過儒家學說的加工轉(zhuǎn)化,雖然在形態(tài)上沒有什么變動,卻已經(jīng)被賦予了儒學的意義,從而在儒家書院中發(fā)揮傳達儒家思想的作用。以最具代表性的蓮花來說,儒家對蓮花的鐘愛始自理學祖師周敦頤的《愛蓮說》,由于該文主要的描寫對象蓮花與佛教存在諸多聯(lián)系,故而常被人認為包含有佛學思想。在佛教中,蓮花不僅是佛祖釋迦牟尼出生的象征,在佛家經(jīng)典中也常常被提及,《妙法蓮華經(jīng)》中以蓮花作比喻,指出蓮花的生長由淤泥而出卻不被污染,以此教誨世人不被紅塵沾染,追求清凈生活;《愛蓮說》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描述與此表述如出一轍?!度A嚴經(jīng)探玄記》中同樣有以蓮花作喻的段落,認為“蓮花有四德:一香、二凈、三柔軟、四可愛,譬法界真如總有四德,謂常、樂我、凈”。由此,諸多學者認為周敦頤的《愛蓮說》是華嚴宗蓮花之喻的翻版,錢鐘書甚至在《談藝錄》中直言《愛蓮說》“有拾彼法牙慧之嫌”[15]。然而,從周敦頤的儒士身份來說,他真正所要表達的是作為有責任、有擔當?shù)木蛹炔荒芟駩劬盏奶諟Y明那樣避世不出、孤芳自賞,也不該像愛牡丹的世人那樣追求富貴,這一觀點獲得了后世諸多儒士們的敬慕,從而在把握自己“出淤泥而不染”的同時,積極投身到治國、平天下的事業(yè)中。因此,蓮花在儒家作為高尚儒士品性的象征為其所鐘愛,成為儒家書院中常見的裝飾。這些佛教裝飾元素是通過直接或間接的傳播進入書院的景觀中,或是由創(chuàng)建書院的儒士主動策劃和選擇的,或是由民間工匠在建造書院的過程中自主創(chuàng)作后,獲得書院創(chuàng)建者認可的。

      四、結(jié)語

      儒家書院在佛教文化的影響下產(chǎn)生,景觀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佛教文化的影響,呈現(xiàn)出佛教文化的部分特征。但在其景觀中,諸如早期選址偏向山林的特征,雖然與佛教寺廟相似或相同,卻并非受佛教文化的影響,而是受儒家文化自身或與佛教文化發(fā)展共同的社會環(huán)境影響所產(chǎn)生的。儒家書院景觀中切實有受到佛教文化影響而產(chǎn)生的特征,是通過一部分書院的選址、空間的布局、山水營建和建筑裝飾體現(xiàn)出來的。而儒家書院景觀中體現(xiàn)佛教文化特征這一現(xiàn)象的形成,除了佛教和儒學兩種文化的巧合相似之外,更多是由儒士們對佛教文化的認同而直接或間接吸收內(nèi)化達成的,是異質(zhì)文化相互融合的體現(xiàn),也是儒家書院景觀適應儒家文化、整體社會環(huán)境的發(fā)展變化的結(jié)果。儒家書院景觀的營建中,具有佛教文化特征景物的運用和其形態(tài)特征是內(nèi)斂而和諧的,具有文化適應性,既能適應儒家書院的使用功能,也能適應使用者的心理需求,是具有異質(zhì)文化特征的本體文化景觀的演變。佛教文化特征在儒家書院景觀中的出現(xiàn)及其存在的形式,彰顯了儒家文化作為中國本土文化具有的高度穩(wěn)定性和包容性。

      參考文獻

      [1]王炳照.中國古代書院[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9:2.

      [2]李四龍.論儒釋道“三教合流”的類型[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8 (2):42-51.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國務院關(guān)于公布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EB/OL] .(1996-11-20)[2021-12-12]. http://www.gov.cn/guoqing/2014-07/21/content_2721166.htm.

      [4]徐松,李健超.增訂唐兩京城坊考[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503.

      [5]陸陽.東林書院[M]//符號江蘇:口袋本(第4輯).南京:江蘇美術(shù)出版社,2018:13-15.

      [6] 周應合.景定建康志 3[M]// 南京稀見文獻叢刊.南京:南京出版社,2008:760.

      [7]丁鋼.中國佛教教育:儒佛道教育比較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157.

      [8]張鉉修.至正金陵新志2[M]//金陵全書(甲編·方志類·府志).影印本.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525.

      [9]鳳凰出版社.民國吳縣志1[M]//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11).南京:江蘇鳳凰出版社,2008:405.

      [10]張圣潔.論語[M]//國學啟蒙經(jīng)典系列.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19.

      [11]王先謙.莊子[M].方勇,導讀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321.

      [12]曾國荃. 湖南通志:第4卷[M].北京:京華印書局,1967:2029.

      [13]邵寶.容春堂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4]王亞鳳.深受佛教影響的書院文化[N].中國民族報,2016-04-19(008).

      [15]劉小勤.周敦頤《愛蓮說》中的儒佛之辯[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7):88-89.

      許舒,過偉敏,王馨怡

      江南大學

      猜你喜歡
      選址佛教文化
      從佛教文化遺存看天水在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性
      慈云禪寺國師塔與大運河佛教文化
      華人時刊(2020年13期)2020-09-25 08:22:02
      從“禪韻壺”看佛教文化與紫砂壺藝術(shù)的融合
      關(guān)于場地因素影響下滑道結(jié)構(gòu)的分析
      西安市商業(yè)綜合體布局規(guī)劃初探
      商(2016年28期)2016-10-27 13:58:12
      保障性住房選址問題分析及選址建議
      科技視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22:45
      商業(yè)地產(chǎn)選址評價體系構(gòu)建與實例分析
      基于GIS的銀行網(wǎng)點布局系統(tǒng)的設計與開發(fā)
      科技視界(2016年10期)2016-04-26 20:55:18
      基于GIS購物中心選址分析系統(tǒng)的設計與開發(fā)
      科技視界(2016年10期)2016-04-26 18:18:35
      從佛教文化中汲取精進的智慧
      民族大家庭(2016年3期)2016-03-20 14:52:26
      淳化县| 无棣县| 来凤县| 视频| 喀喇| 万全县| 连江县| 车致| 枝江市| 西和县| 中超| 固镇县| 南部县| 区。| 龙川县| 华安县| 卢湾区| 沿河| 蓬莱市| 茶陵县| 舟山市| 兴和县| 且末县| 科尔| 清水河县| 乌兰察布市| 邯郸市| 新龙县| 桃江县| 顺昌县| 祁东县| 达尔| 龙里县| 蒙自县| 南陵县| 平塘县| 汨罗市| 同仁县| 阿城市| 嘉禾县| 通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