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晨旭,楊 健,邢 竟,劉效享,張宏斌,李 昕,郝肖瓊
(1.包頭醫(yī)學院生理教研室,內蒙古 包頭 014040;2.包頭醫(yī)學院醫(yī)學技術與麻醉學院;3.包頭醫(yī)學院烏蘭察布臨床學院)
近些年來,醫(yī)學發(fā)生著巨大的進步,以往對切口感染性裂開的處理方式多為清創(chuàng)后多換藥,而傷口愈合是一個極為復雜的過程 ,其中包括了炎癥期、增生期與修復期,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愈合。
開腹手術后由于切口感染、脂肪液化等因素導致切口經常裂開[1],這種情況下患者大多需經歷二次清創(chuàng)縫合術,且在完成清創(chuàng)后只能常規(guī)換藥等待愈合,無法人為干預縮短愈合時間,且愈合效果沒有保障。經過臨床醫(yī)生的實踐應用,發(fā)現(xiàn)外敷葡萄糖粉在治療切口難愈合方面有著很好的效果[2-3]。對于已經縫合好的切口,外敷的葡萄糖粉只能停留在皮下淺筋膜,難以到達深筋膜及肌層。因此本實驗考慮能否找到一種能使葡萄糖分布于皮下組織全層的方法,以充分發(fā)揮葡萄糖促進切口愈合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討葡萄糖粉在促進切口愈合方面的作用機制,為在處理切口難以愈合的情況時提供理論和實踐基礎,有利于臨床醫(yī)生做出更合理的治療方案。
1.1實驗材料
1.1.1動物 SD品系大鼠30只,體重(250±20)g,均為雄性,由包頭醫(yī)學院實驗動物中心提供。將大鼠放在恒溫(23 ℃)的實驗室單籠飼養(yǎng),自由飲水,每天光照12 h,每日給予標準飼料喂養(yǎng)。
1.1.2試劑 滅菌干燥葡萄糖粉(包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提供),滅菌蒸餾水配制成40 %葡萄糖溶液。3.6 %水合氯醛由包頭醫(yī)學院實驗動物中心提供。菌株: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ethiciline-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標準菌株ATCC33591,濃度為1.8×109CFU/mL。
1.2實驗方法
1.2.1模型建立 各組大鼠試驗前1天脫毛,稱重。用3.6 % 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用量1 mL/kg體重),固定于手術臺上,常規(guī)消毒。在脊柱旁 0.5 cm處做一平行脊柱長約7 cm的切口,切開皮膚、皮下組織,不傷及肌層,止血后,將備用的1.8×109CFU/mL的菌液緩慢滴入切口,每只大鼠滴入0.5 mL,同時用無菌接種針涂擦切口表面。皮下組織用角針、3-0絲線縫合切口一針。術后每日給予標準飼料喂養(yǎng),動物飼養(yǎng)溫度維持在25~30 ℃。
1.2.2分組和給藥方法 適應性喂養(yǎng)一周后,將大鼠隨機分為三組:對照組(10只)、葡萄糖粉組(10只)和葡萄糖液組(10只)。對照組每日常規(guī)碘伏換藥一次,予以紗布覆蓋。葡萄糖粉組每日常規(guī)碘伏換藥一次,每次換藥后將純葡萄糖粉敷撒于創(chuàng)面表層,再予紗布覆蓋。葡萄糖液組每日碘伏換藥一次,每次換藥后用40 %葡萄糖溶液持續(xù)沖洗。沖洗液每天約1 000 mL,滴速為20~30滴/min。沖洗后再予以紗布覆蓋。連續(xù)觀察13 d。
2.1不同處理方式的愈合表現(xiàn) 如圖1所示,對照組術后6 d切口大部分已結痂但未愈合,切口對合不齊;葡萄糖粉組愈合約二分之一,剩余部分均已結痂,由于葡萄糖粉殘留在創(chuàng)面上,切口處顏色相較于對照組更加暗,切口對合整齊;葡萄糖液組愈合約二分之一,其余部分均已結痂,由于葡萄糖液殘存在創(chuàng)面的量不及直接敷撒葡萄糖粉,故切口處的顏色略暗但不及葡萄糖粉組,切口兩端的對合程度好過對照組和葡萄糖粉組。對照組術后10 d切口均已結痂但切口兩端對合度略差;葡萄糖粉組大部分已經愈合,大約三分之一的結痂未脫落,結痂處顏色粉紅,切口皮膚對合程度良好;葡萄糖液組僅可見零星結痂,切口基本愈合。對照組術后13 d仍有約三分之一切口已結痂但未愈合;葡萄糖粉組術后13 d已經接近完全愈合,但仍小部分結痂未脫落,由于葡萄糖粉能促進新生肉芽組織生長,所以切口處看起來略呈粉紅色;葡萄糖液組于術后13 d已經完全愈合,僅可見瘢痕。
2.2不同處理的愈合率 切口長度愈合率=切口愈合長度/切口原長度(7 cm)× 100 %。大鼠切口術后6 d(F=24674.38,P<0.001;事后葡萄糖粉組與對照組相比,P<0.001,葡萄糖液組與對照組相比,P<0.001)、10 d(F=11 779.19,P<0.001;事后比較葡萄糖粉組與對照組,P<0.001,葡萄糖液組與對照組相比,P<0.001)、13 d(F=4 207.75,P<0.001;事后比較葡萄糖粉組與對照組相比,P<0.001,葡萄糖液組與對照組相比,P<0.001)葡萄糖粉組和葡萄糖液組的切口長度愈合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根據(jù)肉眼觀察,6 d葡萄糖粉組的愈合效果優(yōu)于葡萄糖液組;10 d、13 d葡萄糖液組的愈合效果優(yōu)于葡萄糖粉組。見表1。
表1 各組大鼠術后第3、6、10、13d切口長度愈合率( %)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肥胖人群的比例越來越高。脂肪組織常因手術中的機械擠壓而發(fā)生液化,極大影響了切口愈合的效果[4]。相較于正常人,肥胖患者由于切口脂肪液化、切口感染等因素使得切口更難以愈合,葡萄糖粉在治療切口難愈合,促進肉芽組織生長等方面效果明顯,高滲葡萄糖能均勻分布于創(chuàng)面,造成高滲透壓環(huán)境,使細菌細胞脫水,細菌失去繁殖能力,菌體死亡,并能使機械局部細胞脫水,減輕創(chuàng)面及肉芽組織水腫,同時能形成保護膜,防止細菌繼續(xù)侵入感染,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改善創(chuàng)面周圍營養(yǎng),促進創(chuàng)面愈合。此外,葡萄糖粉還具有生肌作用,可以減輕創(chuàng)面疼痛,利于創(chuàng)口愈合[2];同時葡萄糖粉價格便宜,穩(wěn)定性高,如果能利用好葡萄糖促進切口愈合這一特性,并廣泛應用于臨床,無論是對于臨床實踐還是對于患者及家屬來說,都十分有益。使用負壓封閉引流裝置(VSD)[5-6]能有效吸出膿液,利于感染切口的再愈合,但是VSD技術后期操作復雜,治療費用高,患者活動受限,在一些基層醫(yī)院難以推廣。
葡萄糖具有生肌促生長效果,但在生長后期,由于切口結痂等因素使葡萄糖粉難以接觸到切口處肉芽組織,無法繼續(xù)促進切口生長。高濃度葡萄糖溶液沖洗切口,能產生類似防止皮下引流管虹吸[7-8]的作用,帶走部分膿液。在切口生長后期,相較于敷撒葡萄糖粉,沖洗高濃度葡萄糖液更容易到達切口深面,更利于深面組織的生長。所以,手術6 d前敷撒葡萄糖粉不但能為肉芽組織生長提供充足營養(yǎng),還能使創(chuàng)面保持干燥,不利于細菌的生長,術后6 d時葡萄糖粉組的愈合效果要優(yōu)于葡萄糖液組。而在生長后期,由于創(chuàng)面已經干燥,葡萄糖粉的附著力遠不如葡萄糖液,不能繼續(xù)發(fā)揮作用,因此術后10、13 d葡萄糖液組的效果優(yōu)于葡萄糖粉組。
本實驗設計了切口感染大鼠模型,使用葡萄糖粉、高滲葡萄糖液對模型進行處理,觀察兩種處理方法對大鼠切口愈合的影響。結果表明,用葡萄糖粉和高滲葡萄糖液均能促進切口愈合,葡萄糖液組的切口生長及愈合效果更好,可能是因為葡萄糖液處理切口,不僅兼有葡萄糖粉高滲透壓的優(yōu)勢,同時能利用其液體的流動性帶走一部分膿液,類似VSD處理的效果。相較于葡萄糖粉只能停留在切口表面,葡萄糖液更容易到達深層組織,對切口的作用時間更久。
綜上所述,葡萄糖對切口感染再愈合有促進作用,在促進切口愈合方面,高滲葡萄糖液的作用優(yōu)于葡萄糖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