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間,王濛火了。作為中國速度滑冰和短道速滑國家隊前隊員、中國短道速滑歷史上第一個“三冠王”,網(wǎng)友眼里的短道速滑“大魔王”、“濛主”,王濛在運動生涯中火過很多次。但是2月5日,北京冬奧會第一個正式比賽日,她的火不靠冰刀,而是靠解說比賽。
“我的眼睛就是尺,不用看回放了!”當國家短道速滑隊隊員武大靖在北京冬奧賽場沖過終點時,王濛從演播室解說席上跳起來歡呼。果然,中國隊以0.016秒的優(yōu)勢戰(zhàn)勝意大利隊,拿下本屆冬奧會中國代表團首金。
不到3分鐘的比賽,王濛的解說在各個社交平臺上刷屏,僅在微博就同時占據(jù)了7個熱搜。
王濛在“解說界”屬于“素人”“小白”,她的優(yōu)勢源自對冬奧運動的專業(yè)積累,多年制霸世界冰場的“前一姐”,對場上運動局勢自然能夠洞若觀火,并且對許多國外運動員的名字能夠脫口而出——這樣的專業(yè)人士有不少,但難能可貴的是,王濛個性灑脫率直,無拘無束,為千萬觀眾帶來了一場在自家客廳似的“沉浸式觀賽”。
這種觀賽體驗充滿驚喜和共情,得益于解說員的激情迸發(fā),不可排練和預設,與體育競技的變幻莫測相得益彰,可遇不可求,走紅也在情理之中。
而一旁“捧哏”的黃健翔,當年又何嘗不是因極富激情和個人傾向的解說走紅。
2006年,黃健翔在德國世界杯1/8決賽意大利對澳大利亞的比賽中,他的“咆哮式”解說、站隊意大利,也令他一夜走紅。
黃健翔因解說走紅后,遭遇了一些批評和質疑。到了15年后的冬奧會,輿論場上幾乎看不到批評王濛的聲音。
這源自中國社會進一步的開放、包容和成熟,底色是中國人的自信和樂觀。從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到2022年北京冬奧會,這種底色越來越充盈。
(摘自《中國青年報》2.8 耿學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