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湖 張爔
不想“實地走”,只愿“群里吼”,到村不進村,進村先合影。當前,一些地區(qū)、某些部門不同程度地存在形式主義的“淺調研”“被調研”“假調研”等弊端,影響了決策的科學性,損害了黨委政府形象。
調查研究,是我們黨保持同人民群眾密切聯(lián)系的重要橋梁,是百年大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這方面,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身體力行,堪稱光輝的典范。1961年4月,劉少奇回到老家湖南寧鄉(xiāng)縣調研。在一個村子里,他看到一個“萬頭養(yǎng)豬場”的牌子,就對村里的干部說:咱們先看看你的“萬頭養(yǎng)豬場”吧!來到跟前一看才發(fā)現(xiàn),只有三四頭小豬,還瘦得皮包骨頭。于是,劉少奇就從這個養(yǎng)豬場開始搞調研,他把養(yǎng)豬場飼料室的一間破舊空房當作辦公室兼臥室,一住就是7天。他一個村一個隊、一家一戶了解生產生活情況,還向當年一起放牛的小伙伴詢問真實狀況,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為后來國家農村政策的調整提供了重要依據(jù)。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更沒有決策權。新時代,我們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提倡“四不兩直”下基層搞調研,既是繼承革命優(yōu)良傳統(tǒng)的現(xiàn)實需要,也是推進工作的重要方法,還是改進機關作風的有效途徑。
俗話說,紙糊的凳子不中用。下基層搞調研老百姓最怕表面上熱熱鬧鬧、風風光光,卻不解決實際問題的“假把式”。調研的過程,就是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實踐證明,力避“雨過地皮濕”類的“走秀式”調研,是要下功夫的。一要真調研。要圍繞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進行調研,杜絕形式大于內容、過程大于結果的“花架子”和“漫游式”的浮光掠影,既“身入”,更“心入”,把準調查研究的重點內容和主攻方向,放下架子、沉下身子、邁出步子,深入了解基層群眾所思所想所盼。二要方法對路。調查研究是門科學,既要善于運用我們黨在長期實踐中積累的老辦法好傳統(tǒng),又要主動適應新時代的特點,掌握調研的新辦法新手段,提高調研的效率和科學性,更要注重提高綜合分析、提煉歸納、洞察事物本質的能力,善于梳理零散的、感性的、粗淺的認識,將之系統(tǒng)化、理論化、深刻化,抓住事物的本質,得出正確的結論。三要切實解決問題。對梳理出來的問題,分門別類,區(qū)別對待。能解決的,當場解決;不能解決的,研究解決;暫時解決不了的,也給老百姓解釋清楚。如此,才能得到群眾的理解與支持。
(作者單位:中共徐州市委組織部)
責任編輯:段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