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對外講好中國職教故事的時代要義與學理邏輯

      2022-04-26 15:23:14楊修平
      職業(yè)技術教育 2022年7期

      楊修平

      摘 要 對外講好中國職教故事是“對外講好中國故事”的有機組成部分。對外講好中國職教故事是助推中國職業(yè)教育國際化的應然之為,是提升中國職業(yè)教育軟實力的應有之義,是促使中國職業(yè)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應時之策。對外講好中國職教故事是一種有效闡釋中國職教歷史和現狀的國際敘事能力和國際傳播能力,是一種深諳中西敘事邏輯和文化差異的中國職教對外敘事語言交流與敘事話語競爭,其總體目標是向世界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職業(yè)教育,其深層內涵是把中國職教成長和發(fā)展背后的“道”講清楚、講明白。具言之,此“道”既是中國職教自身發(fā)展演進之曲折長“道”,也是中國職教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之滄桑正“道”,更是中國職教積極投身“一帶一路”建設、與各國攜手改善國計民生之人間大“道”。

      關鍵詞 對外講好中國職教故事;中西敘事理論;時代要義;學理邏輯

      中圖分類號 G7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22)07-0021-08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種場合、從多個角度、多次強調要在對外宣傳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努力提高國際話語權①。習總書記的一系列重要講話表明:第一,如何向世界介紹中國和對外講好中國故事,是新時代中國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緊要命題,是新時代中國擴大對外交往、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戰(zhàn)略舉措,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率領全國人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zhàn)略思考;第二,向世界介紹中國、對外講好中國故事既是一項分門別類的系統(tǒng)工程,更是新時代中國擴大對外開放、全面提升自身國際化水平的一項重要使命,也促使“對外講好中國故事”這一看似簡單、實則復雜的“中國國際傳播”問題,成為公共外交學、國際傳播學、跨文化交際學、應用語言學和廣義敘事學等跨學科領域的重大學理性和應用性研究課題。在此背景下,“對外講好中國職教故事”是“對外講好中國故事”這一國家開放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相關職教工作者需要積極履行的一項時代使命,是相關職教研究者需要深入探究的一項學理課題。

      一、對外講好中國職教故事的時代要義

      (一)對外講好中國職教故事是助推中國職業(yè)教育國際化的應然之為

      我國一貫高度重視教育對外開放。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博鰲亞洲論壇等重大場合,多次向世界宣布中國將進一步擴大教育開放。2018年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為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擘畫了宏偉藍圖,做出了頂層設計;2019年印發(fā)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將“開創(chuàng)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1]確定為十大戰(zhàn)略任務之一;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門印發(fā)的《關于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要求“加快和擴大教育對外開放,大力提升我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2]。職業(yè)教育對外開放是我國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1.職業(yè)教育的本質屬性決定了其加強國際傳播和國際化發(fā)展的必然性

      職業(yè)教育具有“雙重屬性”,即職業(yè)性和教育性。這種本質屬性決定了職業(yè)教育必須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走國際化發(fā)展道路。其主要理據是:其一,職業(yè)性決定了職業(yè)教育的國際性。職業(yè)性是職業(yè)教育的類別屬性。職業(yè)性決定了職業(yè)教育與經濟發(fā)展的直接關聯性,職業(yè)教育的發(fā)展水平和發(fā)展層次直接影響經濟發(fā)展的水平和層次。隨著我國新型工業(yè)化發(fā)展目標的提出,中國職業(yè)教育必須把握中國經濟發(fā)展和世界產業(yè)升級的脈搏,通過國際交流與合作培養(yǎng)現代經濟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國際化人才。其二,教育性決定了職業(yè)教育的國際性。教育性是職業(yè)教育的固有屬性。鄧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3]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一以貫之的教育方針,其中“面向世界”意味著教育必須走國際化發(fā)展道路。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下,職業(yè)教育要在服務國家戰(zhàn)略中有更大作為,就必須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2.職業(yè)教育的時代使命決定了其加強國際傳播和國際化發(fā)展的必要性

      職業(yè)教育作為我國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肩負著相應的政治使命和經濟使命。此外,在以“四個自信”為精神支撐的“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新時代國家戰(zhàn)略中,職業(yè)教育還肩負著重要的文化使命。第一,國際化是職業(yè)教育的政治使命?!芭囵B(yǎng)什么人”和“為誰培養(yǎng)人”關涉教育必須為國家服務的政治目的。教育國際化肩負著新時代所賦予的政治使命,職業(yè)教育國際化是教育國際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國際化是職業(yè)教育的經濟使命。中世紀的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旨在傳播高深學問,主要靠文化力推動;二戰(zhàn)后的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主要借助政治力量完成;當今的教育國際化主要依靠經濟力量驅動。教育國際化的經濟使命主要基于國家強大的教育實力和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依靠兩條路徑來實現:一是通過培養(yǎng)國際化的人才為經濟發(fā)展提供強大的人力資源支撐;二是通過教育的國際貿易獲取相應的經濟利益。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產業(yè)結構升級、技術進步、職業(yè)崗位變化以及人才聘用的國際標準都對我國職業(yè)教育的傳統(tǒng)人才培養(yǎng)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培養(yǎng)技術技能型專門人才為宗旨的職業(yè)教育必須承擔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經濟使命。第三,國際化是職業(yè)教育的文化使命。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是教育的重要職能,職業(yè)教育作為教育的組成部分,自然負有不可推卸的文化使命。教育的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是一種重要的文化軟實力,職業(yè)教育的文化軟實力主要體現為“工業(yè)文化”或“產業(yè)文化”[4]。其主要特征是:集當代優(yōu)秀企業(yè)文化之大成,反映現代產業(yè)體系中主要行業(yè)生產、經營、服務、管理方式之發(fā)展變革,適應經濟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合格公民、勞動者、企業(yè)法人之意識和行為規(guī)范,體現工業(yè)社會精神的法律制度和適應工業(yè)社會發(fā)展的社會輿論環(huán)境。職業(yè)教育在其國際化進程中承擔著傳承和創(chuàng)新工業(yè)文化的重要使命。

      3.職業(yè)教育的生存危機決定了其加強國際傳播和國際化發(fā)展的必需性

      綜觀世界教育的發(fā)展史,雖然不同時期世界一流學校的形成過程各不相同,但都是在國際化進程中形成的,沒有教育的國際化就沒有世界一流學校,國際化是世界一流學校的基本特征[5]。職業(yè)教育作為一種教育類型,雖然近年來在規(guī)模擴張和內涵建設都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由于其相對短暫的辦學歷史和逐級淘汰的生源質量,加之傳統(tǒng)文化觀念的鄙薄,其社會認可度尚低,生存危機嚴重,要鞏固其存在的價值和拓展其生存的空間,就需要著力解決諸多問題。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和教育國際化背景下,我國職業(yè)教育面臨來自世界強國教育輸出的巨大挑戰(zhàn)。為了保證我國職業(yè)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必須更新發(fā)展理念和思維方式,在學習、借鑒和吸收國際社會職業(yè)教育發(fā)展成功經驗的同時,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化發(fā)展模式和發(fā)展道路,促使職業(yè)教育既能與國際職教標準對接,又能與我國經濟、社會和個人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形成良性互動,在不斷適應國際市場需求和人才需求、不斷滿足國內經濟社會發(fā)展需求和人民群眾多樣化教育需求的基礎上發(fā)展壯大。因此,要破解我國職業(yè)教育的生存危機,提升我國職業(yè)教育的國際競爭力,職業(yè)院校必須積極建構自身的國際敘事戰(zhàn)略,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持續(xù)擴大自身的國際影響力和文化軟實力。

      (二)對外講好中國職教故事是提升中國職業(yè)教育軟實力的應有之義

      1.對外講好中國職教故事是擴大中國職業(yè)教育國際影響力的有效舉措

      伴隨著中國逐步走向世界舞臺中心,讓世界正確了解中國、讓中國融入世界是新時代中國與世界關系建構的必然選擇和必由之路。該理念的雛形“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雖然在我國對外開放過程中已被使用了幾十年,但實踐起來仍然步履維艱、收效甚微。原因何在?因為該口號在本質上指涉“對外文化交流”和“國際文化傳播”,其關注的核心問題是“提升中國的文化影響力和文化軟實力”[6]。對此,美國學者約瑟夫·奈(Joseph S. Nye)強調:“軟實力在本質上就是一種敘事的能力。在當今的世界格局下,我們更多考慮的不是誰的軍隊捷報頻傳,而是誰講的故事引人入勝。”[7]習總書記多次強調“講故事是國際傳播的最佳方式”②。文化軟實力集中體現為一個國家基于自身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產生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形于中”而“發(fā)于外”[8]。因此,對外講好中國職教故事是做好中國職教國際傳播工作的落腳點,對外講好中國故事需要相應的國際敘事能力和國際傳播能力。這是一種基于開放意識和文化自信、能夠在現代化語境中進行國際化表達的職業(yè)教育文化軟實力。

      2.對外講好中國職教故事是彰顯中國職業(yè)教育國際魅力的必要選擇

      教育在國計民生中占據優(yōu)先地位,具有“水滴石穿”的長期效應和“以文化人”的特殊價值,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因此,對外講好中國“教育故事”不僅有利于彰顯中國教育發(fā)展的成就和魅力,而且有利于培育中國教育軟實力,加快中國教育“走出去”的戰(zhàn)略步伐。職業(yè)教育是一種與經濟社會發(fā)展最為密切的跨界教育類型,承載著“以人為本、多元選擇、全面發(fā)展、人人出彩”的教育理想。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職業(yè)教育與國家快速發(fā)展的經濟相融相生,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產教融合”發(fā)展之路;進入新世紀以來,在國家大力發(fā)展職業(yè)教育政策的推動下,我國職業(yè)教育走過了一條跨越式發(fā)展道路,探索出一條不同于西方國家職業(yè)教育發(fā)展的獨特道路[9],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和值得對外講述的精彩故事;黨的十八大以后,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下,中國職業(yè)教育在伴隨著中國企業(yè)“走出去”的過程中不斷淬煉自己,其獨特優(yōu)勢和貢獻逐步蜚聲國際,是中國對外開放的一張“名片”。因此,“中國職教故事”在“中國教育故事”中具有代表性和推廣性,富有中國特色和世界意義,是中國教育“走出去”過程中需要講述、值得講述和亟待講述的故事,在國際敘事戰(zhàn)略框架下向世界講好中國職教故事不僅是助推中國職業(yè)教育“走出去”的一種務實選擇,而且是對外傳播好中國職教聲音、提升中國職教文化軟實力的有效路徑。

      (三)對外講好中國職教故事是助推中國職業(yè)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應時之策

      1.對外講好中國職教故事是促使中國職業(yè)教育品牌化發(fā)展的時代需求

      2020年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繼黨的十九大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fā)展階段”以來,首次明確指出“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fā)展階段”[10]?!案哔|量發(fā)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主題,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高質量發(fā)展不只是一個經濟要求,而是對經濟社會發(fā)展方方面面的總要求;不是只對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區(qū)發(fā)展都必須貫徹的要求;不是一時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須長期堅持的要求?!盵11]品牌是生產者和消費者共同的追求,是供給側和需求側升級的方向,是企業(yè)乃至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加強品牌建設,有利于推動我國由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轉變,有利于滿足人們更高層次物質文化需求,有利于弘揚中華文化、提升中國形象。打造中國品牌的方向是推動“三個轉變”,即“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chuàng)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12]。由此可見,打造中國職教品牌、推動職業(yè)教育高質量發(fā)展是新時代國家戰(zhàn)略的組成部分,其因時之策是建構職業(yè)院校國際傳播的敘事戰(zhàn)略,加強職業(yè)教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2.對外講好中國職教故事是提升中國高職教育國際化水平的戰(zhàn)略需求

      2019年2月,國務院印發(fā)的《國家職業(yè)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簡稱“職教20條”)首次以國家名義指出:“職業(yè)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逼渲械谌龡l是推進高等職業(yè)教育高質量發(fā)展[13]。為此,“職教20條”提出將啟動“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yè)建設計劃”(簡稱“雙高計劃”),由教育部和財政部負責研究與實施。2019年12月10日,教育部、財政部公布了“雙高計劃”建設名單[14],首批共計197所高職院校(其中高水平建設學校56所,高水平專業(yè)群建設學校141所)?!半p高計劃”的總體目標是:圍繞辦好新時代職業(yè)教育的新要求,集中力量建設一批引領改革、支撐發(fā)展,具有中國特色和世界水平的高職學校和骨干專業(yè),引領職業(yè)教育服務國家戰(zhàn)略,推動新時代職業(yè)教育實現高質量發(fā)展,增強中國職業(yè)教育的國際競爭力和吸引力,提升中國職業(yè)教育現代化和國際化水平。其中,“提升國際化水平”是“雙高計劃”的十項改革任務之一。對外講好中國職教故事、提升職業(yè)院校國際傳播能力不僅是落實國家“雙高計劃”建設的應有之義,而且是推動中國職業(yè)教育高質量發(fā)展、提升職業(yè)院校國際敘事能力和文化軟實力的應時之策。

      二、對外講好中國職教故事的學理邏輯

      (一)對外講好中國職教故事的基本原理

      1.對外講好中國職教故事的學理起點與概念

      “故事”和“講故事”本是文學概念,但伴隨著敘事學的“新發(fā)展”,即以文化敘事為特征的“敘事擴容”和以跨學科敘事為特征的“敘事轉向”[15],而獲得了新的概念內涵和應用空間。中國當代作家、文學家王安憶認為,“故事”有兩層含義:在語義層面,“故事”由“故”和“事”兩個詞素構成,“故”用來修飾“事”。因此,“故事”即“從前的事情”,也就是完成了的事情,這是“故事”的第一定義;在邏輯層面,“故事”必須包含一定的人物(包括動物)、特定時空、相關事件(含縱向的演進過程和橫向的關聯過程)、或多或少的結果等基本要素,即“故事”必須具有一種將思想向縱深推進的邏輯力量。這一含義區(qū)別于經驗傳播意義上的故事[16]。質言之,“故事”是各種知識的母體,承載著人類的歷史記憶和生活空間。故而,擅長“講故事”的人多為丈量時間的年長者或空間的遠行者,他們是時間和空間的見證人,是故事的持有者?!肮适隆笔切≌f的原形,小說是故事的聚集。與“小”說相對的是“宏大”的論文和科研報告[17]。法國哲學家、文學理論家利奧塔(Jean-Fran?ois Lyotard)正是基于對“宏大敘事”(grand narratives)的反叛而倡導“小敘事”或“細瑣敘事”(little narratives)[18]。正所謂“小故事、大道理”。

      在國際文化軟實力與文化影響力視角下,“講故事”是一種在認清事實的基礎上而進行精神創(chuàng)造的能力,涵蓋文本、圖書、視聽、演藝、游戲、網絡等各種媒介和互動服務,富含創(chuàng)意、想象和情感特征,極具親和力和感染力。一個國家善于“講故事”的關鍵是能夠從本國提煉出世界廣泛認同的文化價值理念和意識形態(tài)基因,并依托本國的品牌性產品、標志性人物和強大的產業(yè)鏈,向世界持續(xù)輻射和傳播[19]。

      對外講好中國職教故事是樹立當代中國職教良好形象、提升中國職教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戰(zhàn)略任務。其總體目標是向世界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職業(yè)教育,其深層內涵是把中國職教發(fā)展背后的“道”講清楚、講明白,話語的背后是思想觀念,即中國職教成長之“道”。具言之,此“道”既是中國職教自身發(fā)展演進之曲折長“道”,也是中國職教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之滄桑正“道”,更是中國職教積極參與“一帶一路”、與各國攜手改善國計民生之人間大“道”。

      2.對外講好中國職教故事的敘事內涵與功能

      “敘事”又稱“敘述”,在中國文論里早有該術語,近年用于翻譯英文“narrative”一詞;“敘事”就是在特定情景中“講故事”,“講故事”是“敘事”這種文化活動的一個核心功能[20]。在廣義敘事學視域下,“敘事”在時間向度上涵蓋過去、現在和將來,在體裁上可分為紀實型和虛構型兩大類[21];“敘事”是人類組織個人生存經驗和社會文化經驗的普遍方式,是人類把世界“看出一個名堂、說出一個意義”(Human beings make sense of the world by telling stories about it)[22]的方式,是人類生存的基本組織方式③。因此,“敘事”是人生在世的本質特征,是人類最基本的生存方式,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個基本途徑;人不僅是“使用符號的動物”[23],而且是用符號來講故事的動物;文化的人生存于各種敘事活動之中,語言、姿勢、圖像、物件、心像等各種可以表意的符號都可以用于敘事[24]。正如法國當代文論家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所指出的那樣,敘事是在人類開蒙、發(fā)明語言之后,才出現的一種超越歷史和文化的古老現象,敘事的媒介龐雜(不局限于語言)、體式多樣,敘事與人類歷史共生共長,敘事作品超越國度、歷史、文化,與生命同在[25]。據此,利奧塔提出了“泛敘事論”[26],他認為人類的知識可分為“科技知識”和“敘事知識”兩大類別,所有人文社科知識在本質上都是敘述性的,是廣義的講故事。

      3.對外講好中國職教故事的敘事原理與邏輯

      敘事必有其學理邏輯,即敘事邏輯。該邏輯有別于科學領域的認知邏輯。認知邏輯是一種在秩序中穿行、見證著人類結構智慧的科學邏輯,其主要特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準確性,每個進入認知邏輯推理的概念必須在最低限度上保持指稱嚴格、內容精確,忌諱模棱兩可或含混不清;二是一致性,認知邏輯作出的一系列判斷和推理必須保持初始概念的基本內涵,具體表現為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前后關聯性和價值理性;三是辯證性,認知邏輯中的判斷和推理都存在自我否定與揚棄的可能,其概念在對立矛盾中經層層推論而最終獲得統(tǒng)一。敘事邏輯是一種在故事中跌宕、營造著人類情趣智慧的人文邏輯,其主要特征也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隱含性,敘事邏輯保持“說”與“在”的平行統(tǒng)一,無需抽象推理,而使得說出的始終有所隱含,而非全部事實;二是情境性,敘事邏輯處處最大程度地還原著故事現場的具體細節(jié),無法從具體情境中分離出來而獨立存在;三是不可逆性,敘事邏輯與人生本質深度契合,不像認知邏輯那樣可以逆推或反證。因此,敘事邏輯與認知邏輯是兩種不同的智慧,建構和講述精彩的故事需要敘事邏輯的學理支撐。敘事邏輯是對外講好中國職教故事中值得深入研究的學術理論和實踐應用問題。敘事邏輯在敘事內涵層面包括三維場景,即入場感受、離場反思、貫通內外場的想象,在外延層面包括三大領域,即敘事起點(文學敘事)、敘事擴容(文化敘事)、敘事轉向(跨學科敘事),敘事邏輯具有跨學科創(chuàng)造功能,可以廣泛應用于哲學、歷史學、教育學等人文學科和法學、新聞學、社會學等社會科學[27]。

      4.對外講好中國職教故事的敘事情趣與智慧

      典型的“教育敘事”就是“講故事”,“有情節(jié)的故事”是所有教育敘事的核心精神;典型的“教育敘事”通常向兩個方向拓展:一是文藝化的教育敘事;二是科學化的教育敘事。前者可借助藝術的力量和小說的魅力,讓教育敘事變得更加自由、更有情趣,從而更有可讀性、更有教育性;后者以“實證”的方式提取真實的事件,主要表現為針對真實教育現象開展的調查或行動的教育敘事,以及針對教育敘事文本而作出解釋的教育敘事?!爸v故事”的人需要在“故事”中融入自己的智慧,“講故事”其實就是在敘述這種智慧?!笆录焙汀暗览怼笔枪适碌囊?,故事是敘事的核心,而道理是故事的核心。根據“故事”與“道理”的不同關系,“教育故事”可分為以間接勸說為特征的隱微教誨故事和以直接規(guī)勸為特征的顯白教誨故事[28]。當然,“隱微”和“顯白”是相對的分類,教育故事的真實形態(tài)往往是隱微與顯白相互交織。

      (二)對外講好中國職教故事的文化內涵

      1.對外講好中國職教故事內隱的中西敘事精神

      針對當前西強東弱的國際話語生態(tài),對外講好中國職教故事的主要任務之一是正視中西敘事差異、融通中西敘事精神。國際知名敘事理論家、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終身教授普林斯(Gerald Prince)認為,敘事的根本問題是“敘事性”(narrativity),即事件描述、敘述的完整性、敘述定向和敘事要點等,敘事性的大小決定著故事的優(yōu)劣成敗[29]。以“敘事性”為研究中心的西方“敘事學”(narratology)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其發(fā)展歷程以20世紀80年代為界分為“經典”與“后經典”兩個階段[30]。經典敘事學(classical narratology)以靜態(tài)文本為中心,將敘事作品看作自給自足的獨立體系,隔斷了作品與社會、歷史、文化和環(huán)境的關聯,力求從不同作品中尋求敘事的一般規(guī)律;后經典敘事學(post-classical narratology)將敘事作品視為文化語境中的產物,關注讀者的能動作用,重視作品與其創(chuàng)作語境和接受語境的關聯,注重跨學科研究,且隨著文化研究的深入,敘事學者越發(fā)注重非文學體裁敘事(如口頭、新聞、法律等)和非文字媒介敘事(如電影、戲劇、繪畫等),從而極大拓展了敘事學的研究范疇,形成了所謂的“泛敘事觀”(pan-narrativity)[31]。西方敘事學與悠久而獨特的中國敘事學相比,其共性和差異十分明顯,對外講好中國職教故事需要跨越中西敘事精神之差異。

      2.對外講好中國職教故事追求的雙重敘事目標

      進入21世紀以來,西方敘事學達到了新的研究高潮,在西方敘事學的影響下,敘事學研究已經發(fā)展成國內的一門顯學,與國際接軌的程度越來越高[32]。但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自己的敘事傳統(tǒng)和敘事理論,其獨特而豐富的文化內涵在人類精神發(fā)展史上無法重復,中西敘事差異在本質上體現為“敘事學的文化戰(zhàn)略”[33]。伴隨著中國逐步走向世界舞臺中心,如何講好中國故事成為新時代中國對外開放和公共外交的重要命題;好的故事是“世界語”,能夠跨越地域、語言、種族和文化的藩籬,讓國際社會更好地了解中國,助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34]。因此,“對外講好中國職教故事”在本質上是一種跨國家、跨語言、跨文化的具有對外傳播性質的教育敘事,在敘事目標上具有雙重屬性:既需要在文本要素層面架設互通橋梁進行中外職教敘事語言交流(narrative communication),也需要在意識形態(tài)層面設置文化標識進行中外職教敘事話語競爭(narrative competition)[35]。

      3.對外講好中國職教故事所需的國際話語權

      從對外講好中國故事的角度來看,中國的國際話語權包括講故事的話語能力、話語權利和話語權力三重內涵。其中話語能力是講故事的前提素養(yǎng),話語權利是講故事的行為資格,話語權力代表所講故事的影響力[36]。追根溯源,國際話語權來自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集中體現。對外講好中國職教故事涉及話語權的兩個問題。第一,話語權的建構需要相應話語體系的支撐。在國家層面,對外講好中國職教故事需要建構自身的國際職教話語體系的支撐,而構建自身話語體系需要掌控國際話語權。國際話語權源于二戰(zhàn)后的國際關系研究領域,主要表現為在國際公共空間或非公開場合自由傳播或表達與國家利益或國際義務相關的立場和主張,反映出話語主體對國際事務和國際事件的定義權、對國際標準和國際規(guī)則的制訂權以及對國際是非曲直的評判權[37]。由此可見,國際話語權是一種控制國際輿論的影響力,誰掌握了國際話語權,誰就可以通過話語控制和影響世界輿論,自主塑造本國的國家形象并主導國際事務。第二,話語權的獲取需要遵循相應的斗爭路徑。國際話語權不會伴隨著民族國家的獨立而自然獲得,而是需要經由國家發(fā)展壯大和在國際話語場上的斗爭而漸進積累。從話語權的本質和特征來看,國際話語權的增長一般需要經歷三個階段:第一步,從無到有,即創(chuàng)設話題或爭奪話題階段,這也是一個國家從旁觀者到參與者或從被動者轉為主動者的過程;第二步,從點到面,即話語主體將已有的某一方面話語權在范圍或廣度上予以泛化拓展的過程;第三步,由淺入深,即民族國家對已擁有的國際話語權在層次和深度上予以強勢固化以強化解釋力、傳播力和影響力的過程[38]。由此可見,國際話語權的獲取和強化主要依靠相應行為主體靈活有效的行動和斗爭。國際話語權是西方國家精心打造、全力維護、不斷固化的權力體系,中國意欲改變其結構和份額,必然會經歷艱辛和曲折。因此,對外講好中國職教故事是一場爭奪國際職教話語權的持久斗爭。

      4.對外講好中國職教故事關涉的文化傳播本質

      對外講好中國職教故事是國際文化傳播的一種形式,關涉國際文化傳播的本質屬性。國際文化傳播是不同文化背景的行為體借助一定的文化載體和平臺,通過文化方式和技術手段,影響對方價值取向和行為選擇的國際活動。國際文化傳播活動都帶有兩個共同目的:在獲取商業(yè)利益的同時,通過文化影響他國的價值趨向。實現這兩個目的的前提是正確認知和理解文化受體及其文化價值觀。因此,國際文化傳播的實質是不同國家文化價值觀的較量和競爭。文化價值觀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意識形態(tài)是“具有符號意義的信仰和觀點的表述形式,其以表達、解釋和評價現實世界的方法來形塑和證明某種行為模式和行動方式,并否定其他的行為模式和行動方式”[39]。國家與意識形態(tài)之間是一種相互倚重的關系:意識形態(tài)總是特定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國家總是負載著一定意識形態(tài)的行為主體;意識形態(tài)因為國家載體而得以不斷社會化和大眾化,國家也因為得到了意識形態(tài)的正當性辯護和合法性論證而得以不斷鞏固和加強。在國際關系中,任何國家的對外戰(zhàn)略都是在特定意識形態(tài)的指導下并為實現特定的意識形態(tài)目標而制定和實施的,國家之間的利益之爭,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國家之間的意識形態(tài)之爭。因此,國際文化傳播戰(zhàn)略包含著意識形態(tài)的較量,“文化外交的實質是輸出思想和價值觀,是傳播和溝通信仰,因而是‘思想外交’或‘觀念外交’”[40]。文化戰(zhàn)略的本質是以創(chuàng)新的意識形態(tài)構建獨特的文化品牌[41],故而中國職教品牌在拓展海外市場時無疑需要基于全球文化視野、戰(zhàn)略意識考量和民族文化自覺的系統(tǒng)創(chuàng)新,其成功的關鍵是關注和研究目標國家和地區(qū)消費者的意識形態(tài),賦予中國職教品牌適切的文化表達。

      5.對外講好中國職教故事遵循的國際傳播路徑

      國際文化傳播的方式主要有四種:一是線性傳播與非線性傳播,前者是單向直線型傳播方式,后者是雙向循環(huán)型傳播方式;二是雙邊文化傳播與多邊文化傳播,前者指兩個具有不同國際關系的文化行為體之間一對一的交流方式,后者指三個以上國際關系行為體在常設的或特別的全球性或區(qū)域性國際組織或國際會議中的文化互動;三是政府間文化傳播與非政府間文化交流,前者一直是不同國家之間文化交流的主渠道,主要包括三種形式,即對外文化宣傳、文化外交和公共外交,后者主要包括非政府組織、跨國公司和公民個人的文化交流活動;四是硬性文化傳播與軟性文化傳播,前者主要包括戰(zhàn)爭、文化制裁等強制性方式,后者主要有文化合作、文化援助等柔性的和平交流方式[42]。綜觀上述四種路徑,“對外講好中國職教故事”選擇的是一種雙向循環(huán)、多元互動、文明柔性的國際文化傳播路徑,蘊含的是一種助推“一帶一路”倡議落地生根、惠及民生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情懷。

      三、結語

      綜觀全文,對外講好中國職教故事是助推中國職業(yè)教育國際化的應然之為,是提升中國職業(yè)教育軟實力的應有之義,是助推中國職教高質量發(fā)展的應時之策。對外講好中國職教故事在敘事邏輯上是一種跨越中西文化差異、謀求國際話語權的中國職教對外敘事,它遵循著敘事的基本原理和獨有邏輯,承載著敘事的跨文化交流價值和跨學科創(chuàng)造功能。中西敘事差異在本質上體現為“敘事學的文化戰(zhàn)略”,中西敘事學理論的共性與差異,為對外講好中國職教故事過程中的“雙重”敘事目標建構提供了學理依據,即從微觀的中國職教敘事文本要素層面開展對外職教“敘事語言交流”,從宏觀的中國職教敘事文化形態(tài)層面開展對外職教“敘事話語競爭”,進而對外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職教話語體系,對外塑造求真務實、經世致用的中國職教國際形象。

      參 考 文 獻

      [1]教育部.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EB/OL].(2019-02-23)[2021-06-10].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902/t20190223_370857.html.

      [2]中國教育網. 加快和擴大教育對外開放,大力提升我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EB/OL].(2020-06-18)[2021-06-10].https://www.eol.cn/news/yaowen/202006/t20200618_1733868.shtml.

      [3]人民網.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EB/OL].(2017-02-08)[2021-06-06].http://cpc.people.com.cn/n1/2017/0208/c69113-29066863.html.

      [4]余祖光.培養(yǎng)具備工業(yè)文化素養(yǎng)的勞動者[N].中國教育報,2011-05-09(002).

      [5]顧建民.高等教育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1-24.

      [6]瑟夫·奈.軟實力——世界政壇成功之道[M].吳曉輝,錢程,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117.

      [7]JOSEPH S. NYE. The powers to lead[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22.

      [8]中共中央宣傳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53-154.

      [9]石偉平,匡瑛.中國教育改革40年:職業(yè)教育[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ix.

      [10]中國政府網.為什么說中國經濟已進入高質量發(fā)展階段[EB/OL].(2020-08-14)[2021-06-12].http://www.gov.cn/xinwen/2020-08/14/content_5534695.htm.

      [11]中國政府網.習近平在參加青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fā)展之路,堅定不移增進民生福祉[EB/OL].(2021-03-07)[2021-06-12]. http://www.gov.cn/xinwen/2021-03/07/content_5591271.htm.

      [12]中國網.走好品牌建設之路, 習近平這樣擘畫[EB/OL].(2021-05-10)[2021-06-12].http://news.china.com.cn/2021-05/10/content_77479073.htm.

      [13]中國政府網.國務院關于印發(fā)國家職業(yè)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國發(fā)[2019]4號)[EB/OL].(2019-02-13)[2021-06-12].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 _5365341.htm.

      [14]中國高職高專教育網.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公布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yè)建設計劃建設單位名單的通知(教職成函[2019]14號)[EB/OL].(2019-12-18)[2021-06-12].https://www.tech.net.cn/news/show-91970.html.

      [15][27]劉陽.敘事邏輯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17-25.6-26.

      [16]王安憶.故事和講故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1:18-25,30-33.

      [17][28]劉良華.教育敘事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3.7-10.

      [18]讓-弗朗索瓦·利奧塔.后現代狀態(tài):關于知識的報告[M].車槿山,譯.北京:三聯書店,1997:1-3.

      [19]陳圣來. 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6:37-39.

      [20]浦安迪.中國敘事學(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3.

      [21][24]趙毅衡.廣義敘述學[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3:前言1-6.導論1-3.

      [22]JEROME BRUNER. The culture of education[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6:129.

      [23]恩斯特·卡希爾.人論[M].甘陽,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43.

      [25]ROLAND BARTHES. Image-music-text[M].Fontana, USA: Hill and Wang, 1979:79.

      [26]JEAN-FRAN?OIS LYOTARD.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a report on knowledge[M].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84:34.

      [29]杰拉德·普林斯.敘事學:敘事的形式與功能[M].徐強,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142-157.

      [30][32]申丹,王亞麗.西方敘事學:經典與后經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2-9,1.

      [31]申丹.20世紀90年代以來敘事理論的新發(fā)展[J].當代外國文學,2005(1):47-54.

      [33]楊義.中國敘事學(增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1-2.

      [34]李小林,李新玉.如何講好中國故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1-2.

      [35]胡興文.敘事學視域下的外宣翻譯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9:1-2.

      [36]徐明華.國際傳播的理論、方法與展望[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9:42.

      [37]梁凱音.對中美關系中的中國國際話語權問題的研究[J].東岳論叢,2010(7):174-177.

      [38]林克勤.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策略與路徑創(chuàng)新研究[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8:85.

      [39]戴維·米勒,韋農·布來克韋爾. 政治學百科全書[M].鄧正來,等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345.

      [40]FRANK A. NINKOVICH. The diplomacy of ideas: U.S. foreign policy and cultural relations[M]. NY: CUP, 1981.

      [41]道格拉斯·霍爾特,道格拉斯·卡梅隆.文化戰(zhàn)略:以創(chuàng)新的意識形態(tài)構建獨特的文化品牌[M].汪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7.

      [42]張殿軍.當代中國對外文化交流戰(zhàn)略[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20-25.

      Abstract? Impressing Chinese TVET stories to the world is an organic part of the opening-up strategy of“impressing the Chinese stories to the world”. In terms of the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impressing Chinese TVET stories to the world is to boost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due meaning to enhance the soft power of Chinese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timely way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erms of theoretical logic, impressing Chinese TVET stories to the world is an international narrative ability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to effectively interpret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vocational education, a kind of“narrative language communication”and“narrative discourse competition”of Chinese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the outside world based on a good master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narrative logic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whose overall goal is to show the real, three-dimensional, comprehensive Chinese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the world, whose deep connotation is the“way”behi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vocational education clearly, namely the growth“way”of Chinese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be specific, this“way”is not only the tortuous“way”of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Chinese vocational education itself, but also the contributing“way”of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serve the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moreover the great“way”that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actively participates in the“Belt and Road Initiative”and works with other countries to improve the whole world’s economy and people's livelihood.

      Key words? impressing Chinese TVET stories to the world with; Chinese and Western narrative theory;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theoretical logic

      齐河县| 克什克腾旗| 香河县| 苗栗县| 大田县| 天津市| 治县。| 蕉岭县| 南郑县| 济宁市| 勃利县| 运城市| 邵武市| 庐江县| 三河市| 綦江县| 沈丘县| 广平县| 大理市| 牡丹江市| 和龙市| 襄樊市| 伊吾县| 北辰区| 新绛县| 平度市| 镇远县| 永靖县| 华坪县| 万山特区| 扶风县| 绍兴县| 乡宁县| 灵武市| 吉首市| 如皋市| 巴楚县| 徐闻县| 兴化市| 错那县| 连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