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菲
本研究采用文獻分析法、調查法、實驗研究法、反思總結等研究方法,通過采用“體育品德”微課輔助教學及常規(guī)教學的兩個班級的前后教學效果及學生對“體育品德”微課教學的學習情況進行了研究,研究認為:借助“體育品德”微課教學,可以提高學生學習“體育品德”的積極性,有效提高學生對“體育品德”的學習和運用效果,同時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運動能力。結論:“體育微課”系列微課資源開發(fā)較成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體育品德”,也更有助于實現(xiàn)高效的課堂教學。
1 研究目的
1.1 “體育品德”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體育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部分
國內“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這一概念在2018年1月頒布的《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2017版)》)中正式提出?!墩n程標準(2017版)》中最重要的概念是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yǎng),它是學科育人價值得集中體現(xiàn),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漸形成的正確的價值觀念、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具體包括體育品德、運動能力和健康行為。體育教育教學不僅要重視學生體能和運動技能水平的提高,也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精神和品格。良好的體育精神和品格不僅能促進學生的身體發(fā)展,還能培養(yǎng)學生精神意志并促進其社會化發(fā)展。而體育品德作為學生必須掌握的核心素養(yǎng)之一,更需要教師充分發(fā)揮體育課程的健身育人功能。目前,學界對“體育品德”素養(yǎng)的研究還處于萌芽階段,從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yǎng)提出以來,相關研究甚少,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體育品德迫在眉睫。
1.2 體育微課在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品德”具有重要作用
體育微課作為新型學習資源,翻轉課堂教學新模式,以其短小精悍、方便快捷等特點成為了當今體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熱點,許多一線體育教師對此較為接納并在不斷嘗試使用。不過,從當前的體育微課的開發(fā)和研究現(xiàn)狀來看,在體育微課的內容和形式上,均存在著一定的不足。體育微課內容上較單一,大多重視運動技能和健康知識的培養(yǎng),而缺少體育品德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雖然“體育品德”這一概念在2018年才首次提出,但團結合作、公平正義、勇敢頑強等品質卻一直是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目標之一,然而教學形式大多以室外課中的理論說教為主,因此,學生對此的接受度普遍不高,培養(yǎng)效果不理想。研究團隊選擇這個課題進行研究,旨在以微課為切入點,充分發(fā)揮微課作為新型信息化產物,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等特點,以求有效地將體育品德培養(yǎng)的內容巧妙地融合在體育教學內容之中。通過學生自主在線學習,教師在室內課中運用微課視頻資源對學生進行體育品德修養(yǎng)的理論培養(yǎng),以及在室外課中利用翻轉課堂的形式培養(yǎng)和鞏固學生體育品德等三方面的培養(yǎng)路徑,讓學生學習和提高體育品德素養(yǎng)。
綜上所述,將“體育品德”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與微課新技術相結合,開發(fā)適合教師和學生使用的專題系列微課資源,可以有效地完善當前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課程資源,優(yōu)化課堂的教學設計,幫助教師在課堂中滲透體育品德教育。同時,學生通過學習微課,能學習到體育品德的相關知識,有助于學生提升自身的體育品德素養(yǎng)。
2 研究方法
2.1 文獻分析法
本文主要從電子文獻、網(wǎng)絡期刊及相關書籍中獲取相關資料。查閱“體育品德”素養(yǎng)、“體育微課”“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yǎng)”等文獻,針對“體育品德培養(yǎng)”微課的開發(fā)和應用進行探討,并進一步對內容整理、歸納、分析和探討,為研究工作夯實理論基礎。
2.2 調查法
本研究運用分層抽樣的方法,通過微課使用前、后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及訪談等多種形式調查分析出學生關于“體育品德”素養(yǎng)的認知情況,體育課體育品德的滲透情況以及微課的學習效果等,從而搜集和整理出“體育品德培養(yǎng)”微課的運用效果及學生對“體育品德培養(yǎng)”微課的建議和意見。本研究共發(fā)放問卷48份,回收問卷48份,有效問卷48份,有效率為100%。
2.3 實驗研究法
實驗研究法:本研究將教學對象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實驗研究,在由同一教師采用兩種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其中對照組學生采用常規(guī)教學法,而實驗組的學生采用“體育品德”微課視頻輔助教學的方法(相同教學時間,相同教學內容,相同評價標準),在實驗前后分別對學生在體育課堂中的“體育品德”情況進行考核測評,后期通過數(shù)理分析統(tǒng)計,比較兩種教學模式下取得的教學效果差異。
2.3.1 實驗的分組
本實驗對三年級實驗班和對照班兩個班學生在三個月的體育課堂中“體育品德”微課學習情況進行監(jiān)測,并在實驗前后運用《國家學生健康體質健康標準》對三年級實驗班和對照班兩個班學生完成一分鐘跳繩、一分鐘仰臥起坐、50米跑步等運動能力進行考核測試,評估“體育品德”微課對學生運動能力的影響。
2.3.2 教學實驗安排與實施步驟
第一步:實驗前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分別進行一次“體育品德”的測評及一分鐘跳繩、一分鐘仰臥起坐、50米跑步三項內容考核測試。
第二步:通過三個月的課堂教學,教師對對照組學生運用常規(guī)教學方法進行體育教學。而教師對實驗組學生則利用了“體育品德”微課作為輔助教學,在學習每項體育技能每一個課時前,教師用10分鐘進行體育品德的講解和思考。
第三步:教學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進行三項內容的考核測評工作,并對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數(shù)理統(tǒng)計分析,得出實驗結果。
2.4 反思總結研究法
根據(jù)研究目標和行事,定期開展課題研究階段性交流討論活動,及時總結經驗,撰寫階段性研究報告,總結階段性研究成果等。
3 結果與分析
3.1 小學體育品德微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設計
本研究以《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版)》為教學藍本,設計了12節(jié)小學體育品德微課(見表1),每節(jié)微課的視頻內容主要選自學生的日常生活,比如跳繩、足球等學習過程中容易發(fā)生的“小插曲”,視頻較為簡短,時長一般為2—5分鐘,由學生擔任視頻主角,通過展現(xiàn)“體育品德”在體育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和運用,借此引發(fā)學生的交流討論,并反思自己在體育活動當中的表現(xiàn)是否符合“體育品德”以及今后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更好地學習和運用“體育品德”。
本研究的12節(jié)“體育品德”微課主要分為三類,其中“體育道德”主要包括“誠信自律”“遵守規(guī)則”“公平正義”和“正確勝負觀”;“體育精神”主要包括“自尊自信”“勇敢頑強”“積極進取”和“超越自我”;“體育品格”主要包括“文明禮貌”“相互尊重”“團隊合作”和“社會責任感”。教學模式分別是:談話導入、觀看視頻、討論交流、總結拓展和實踐體驗。而具體實施方法為:在學生學習某項體育項目的每一個課時前,教師用10分鐘左右的時間進行相關項目微課的教學,而學生在學習微課的時候需要帶著問題思考和交流,接著將微課所學知識運用到隨后的常規(guī)教學當中,用于檢驗所學的知識。
這12個微課的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也符合學生的認知和學習規(guī)律,從完善自我到學習與他人、集體的關系,可以全方位且完整讓學生在正常的體育課學習過程中滲透體育品德的學習和培養(yǎng)。
3.2 實驗后實驗組學生對體育品德微課學習情況的調查分析
教學試驗結束后,研究者對實驗班學生進行了調查問卷,通過問卷調查,搜集和了解學生對體育品德微課的興趣、滿意度、學習態(tài)度和體育學習的積極性的情況。
3.2.1 實驗后實驗組學生對“體育品德”微課的感興趣程度
感興趣程度調查表(N=48)
由表2可知:學生對微課輔助教學很感興趣的占64.58%,據(jù)排位第一,感興趣的占16.67%,極少數(shù)個別學生不感興趣或反感。
3.2.2 實驗后實驗組學生對“體育品德”的學習情況
由表3可知:學生對體育品德的學習情況較好,很了解的學生占了87.5%,基本了解和不太確定的只占6.25%,沒有學生是不了解的。
3.2.3 實驗后實驗組學生對“體育品德”在學習生活中的運用情況
由表4可知:學生對體育品德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的運用效果較好,絕大部分學生能夠在學完體育品德后能加以運用。有72.92%的學生認為對自己的學習生活很有幫助,認為有點幫助的學生占了18.75%,不太確定的只有3個,認為沒有用的只有1個。
3.3 實驗后實驗組和對照組“體育品德”微課對學生運動能力促進效果
3.3.1 實驗前后一分鐘跳繩質量測試成績差異
由表5可知,實驗前兩個組一分鐘跳繩測評沒有顯著差異,大部分學生還處于良好等級,只有少數(shù)學生是優(yōu)秀,個別學生是及格、不及格,一分鐘跳繩平均數(shù)相差較小,對照組比實驗組多3個,兩組學生的人數(shù)也相等。
經過三個月的教學,再次對學生的一分鐘跳繩進行檢測,數(shù)據(jù)如下。
由表6可知,通過在體育教學中使用“體育品德”微課,實驗組的學生的一分鐘跳繩成績進步略優(yōu)于對照班。其中實驗組的優(yōu)秀率提高了14.59%,對照組的優(yōu)秀率只提高了4.17%,實驗組的平均數(shù)提高了14個,對照組提高了10個,且在實驗后,實驗組的平均數(shù)比對照組多1個。
3.3.2 實驗前后一分鐘仰臥起坐質量測試成績差異
由表7可知,實驗前兩個組一分鐘仰臥起坐測評沒有顯著差異,大部分學生還處于良好等級,只有少數(shù)學生是優(yōu)秀,個別學生是及格、不及格,一分鐘仰臥起坐平均數(shù)相差較小,實驗組比對照組多1個。
經過三個月的教學,再次對學生的一分鐘仰臥起坐進行檢測,數(shù)據(jù)如下。
由表8可知,通過在體育教學中使用“體育品德”微課,實驗組的學生的一分鐘仰臥起坐成績進步略優(yōu)于對照班,雖然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平均數(shù)各提高了9個,但實驗組的優(yōu)秀率提高了16.67%,對照組的優(yōu)秀率只提高了6.25%,實驗組的及格率達到100%,對照組依然是98%。
3.3.3 實驗前后50米短跑測試成績差異
由表9可知,實驗前兩個組50米短跑測評沒有顯著差異,大部分學生還處于良好等級,只有少數(shù)學生是優(yōu)秀,個別學生是及格、不及格,50米短跑的平均速度相差較小,優(yōu)秀人數(shù)一樣,實驗組的不及格人數(shù)比對照組多1個。
經過三個月的教學,再次對學生的50米短跑進行檢測。由表10可知,通過在體育教學中使用“體育品德”微課,實驗組的學生的50米短跑成績進步略優(yōu)于對照班。實驗組的優(yōu)秀率提高了12.5%,對照組的優(yōu)秀率只提高了8.33%。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4.1.1 “體育品德培養(yǎng)”系列專題微課的資源開發(fā)較成功
“體育品德培養(yǎng)”系列專題共12個微課,通過借助學生體育學習過程中的“小插曲”,拍攝一段簡短的學習視頻,學生對“體育品德”的學習興趣高,能快速了解“體育品德”的基本內涵,并積極運用到日常的學習生活當中,可見,該系列微課的資源開發(fā)較成功。
4.1.2 學習“體育品德”微課能提高學生的運動能力
體育品德與運動能力作為體育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體育品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學生的運動能力。由實驗可知,通過學習和運用“體育品德”,學生的運動能力也得以提升。在三個月后,通過對比對照組和試驗組的一分鐘跳繩、一分鐘仰臥起坐及50短跑的數(shù)據(jù),實驗組的學生在優(yōu)秀率和平均數(shù)均比對照組的數(shù)據(jù)更高,相比傳統(tǒng)常規(guī)教學,該課堂教學模式更容易被學生認可、接受,教學效果較好。可見,學習“體育品德”對于提高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yǎng)具有重要幫助。
4.2 建議
“體育品德”微課內容要精選,應緊密圍繞學生在體育課堂中的表現(xiàn)進行挖掘,在應用上要多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討論實踐。宗旨是讓學生能看得懂,理解得透,能夠在學習生活中得以運用。同時,微課教學只是一種輔助常規(guī)教學的新型教學模式,常規(guī)教學中的教師的現(xiàn)場示范等依然非常重要,教師絕不能過于依賴微課而忽視了常規(guī)教學的重要性。
基金項目:本文為全國教育信息技術研究2018年度專項課題《基于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下“體育品德培養(yǎng)”專題系列微課的開發(fā)與應用研究》(立項號:18443008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廣東省中山市石岐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