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甘藍藍 編輯:山湖
朋友的媽媽70多歲,被拉入一個賣保養(yǎng)品的群?!耙话愕哪z原蛋白身體無法吸收,這個是納米膠原蛋白,細胞很容易就吸收了?!薄八ダ虾图膊。且驗樯眢w里有害的廢物排不出來,這款飲料能將有害物質排出,還能補充營養(yǎng)。”……
為了制止老人在這些產品里越陷越深,朋友想了很多辦法都無濟于事,一狠心,就刪除了老人微信里的所有好友。她和朋友們訴苦,大家紛紛說老人的錢太好騙了,只要你嚇唬他們不吃就會生病、不吃就會老得快。又有人說:“何止老年人,年輕人買化妝品也是一樣,說不用就會長皺紋,你立刻就會下單。”
很多時候,我們努力打拼,表面上是為了更幸福的生活,其實是在被焦慮驅動,不停為平息焦慮而買單。害怕被同齡人甩在身后、害怕孩子錯過好的學習機會、害怕老得太快、害怕疾病會來……焦慮是一種本能,它能讓我們遠離危險,不停地尋找更有利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而本能最可怕之處就在于它無法克服又很容易被利用。
每個人都可能被他人的言語以及隱藏在言語之中的某種觀點擺布著,每個人也可能就是隱藏著的操縱者。
諾貝爾獎得主、奧地利動物學家洛倫茲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將灰雁的蛋分為兩組,一組由母雁孵化,一組在孵化箱中人工孵化。結果,由母雁孵化的把母雁當成自己的母親,由孵化箱孵化出的則將洛倫茲當成了自己的母親,洛倫茲走到哪里,它們就跟到哪里。洛倫茲把所有小灰雁混在一起,用一只箱子蓋住,然后提起箱子,小灰雁自動分成了兩組,一組跑向洛倫茲,另一組則跑向母雁。
洛倫茲得出結論:灰雁有一種本能反應,它們出生后會將看到的第一個會動的物體認成自己的母親,這一印象終其一生都不會改變,這被稱作“印隨行為”。
當我們掌握更多信息,站在人類的視角去看,小灰雁稱得上是蠢笨,但這其實并不是它可以選擇的事,而是一種本能。追隨出生后看到的第一個動物,可以讓剛出生還沒有半點防御能力的小灰雁,更容易尋找到庇佑自己的強大力量,雖然有錯認的可能,但是概率極小。
人也是如此,我們身上有諸多類似于小灰雁的“印隨行為”,我們一直被各種各樣的因素和人引導著、控制著,按照他們的意愿,去做于他們有利的事。
行為經濟學認為,在經濟活動中,人并不總是理性的,我們很容易被一些概念和價值觀引導,做并不劃算的決定。比如“免費”。
麻省理工學院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們在一張桌子上同時賣兩種巧克力,一種是15美分一塊的松露巧克力,一種是1美分一塊的好時巧克力,同時桌子上擺了一個大招牌:每人限購一塊!
第一天,73%的人選擇花15美分買一塊松露巧克力,27%的人選擇了好時。第二天,實驗者把兩種巧克力都降了1美分,松露巧克力的價格改成14美分,好時改成免費。
結果31%的人選擇松露巧克力,69%的人選擇了免費的好時。人們?yōu)槭裁磿榱?美分改變自己的選擇,放棄松露巧克力,選擇好時?因為他們并不是理智的決定需要哪一個,而是因為好時是免費的!
因此,你會看到“免費領”的招牌下面,永遠都排著長長的隊伍,也許他們并不需要,但是不領就感覺錯過了什么。你會在“買二贈一”的時候毫不猶豫的為了“贈一”去“買二”,不管你實際上是不是需要那么多;你也會為了要一個可愛的泰迪熊,去買一大盒幾個月都吃不完的巧克力……
《洞悉人性:掌控人際交往中的主動權》一書中曾談到消費中商家是怎么利用人性來進行隱形操縱的。每個人都怕錯過,這就是人類最普遍的恐懼,于是,利用這種恐懼,商家就有了一種極為有效的銷售方式——饑餓營銷。
打開手機,有人提醒你:“你正在被掙了15億的人狠狠甩開”“時代拋棄你,都不會打一聲招呼”“你買到了房子就以為是中產了嗎?你不過是剛脫貧”……于是,你必須用更多手段來消解這種焦慮。
驢子和胡蘿卜的故事深入人心。為了讓驢子勤奮地拉車,主人在它前面掛了一個胡蘿卜。驢子不停追趕蘿卜,卻永遠無法真正吃到胡蘿卜。
看到這幅畫面,我們覺得驢子好傻。但是人類自己又何嘗不是如此?你追求的東西,是別人給你的目標,還是自身體驗的改變?你花出去的錢,是讓生活品質更高了,還是讓自己更焦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