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春洪
“五一”假期的第一天,金燦燦的陽光從窗外傾瀉進來,灑在我的身上,我一手拿著手機,一手拿著零食,躺在沙發(fā)上,十分愜意??墒?,這美好的時光,沒過一會兒就到頭了。奶奶走過來,皺著眉頭看了我一眼,說:“‘勞動節(jié),你也起來勞動勞動吧!”我一邊極不情愿地站起來,一邊嘴里嘀咕著:“也沒什么活!要我干什么?”“去爐灶燒火!”奶奶聽到了我的話,朗聲回答道。我心想:不就是把一堆柴放到爐灶里,點著火就行了。于是,我爽快地答應(yīng)了。
灶膛背后那面原本白凈的墻,經(jīng)過歲月的“熏陶”,已經(jīng)變成了黑色;灶膛的六個洞整齊地排列著,像古老的莊嚴的城堡;中間的那個洞中有一大堆灰,表明它已經(jīng)歷過多次的淬煉。我坐在小板凳上,不假思索地將柴一股腦地塞進這個洞里,然后抓起一把稻草,用打火機點燃,塞了進去。正當(dāng)我以為大功告成時,火居然滅了。我堅持不懈地重復(fù)點了好幾遍,都無濟于事。
奶奶走過來,看著毫無動靜的鍋,又看看一片狼藉的灶膛,說道:“像你這樣肯定是不行的!怎么點稻草,怎么添柴,柴怎么擺放都是有竅門的。”接著奶奶給我詳細講了步驟和注意事項。
我按著奶奶的指點重新操作了起來。先是把稻草對折,抓好,還要松一松,使稻草間有空隙。然后用打火機點燃。這時可千萬不能直接塞進爐灶中,要把稻草倒過來,等火勢向上蔓延開來時,再放入爐灶中。緊接著,再放入幾把稻草,等到火勢足夠大了之后,再把柴一根一根放入。放柴可真是一門學(xué)問,柴不要壓住火,并且要像蓋房子一般,上下錯開搭著,相互之間要留有空隙,才可以有足夠的空氣。燒火時,還需時不時將底部的灰除去,以免灰燼阻擋空氣的流通……看似簡單燒火,讓我就費了九牛二虎之力!
經(jīng)過這件事,我明白了:爐灶不大,但它的內(nèi)涵不容小覷;勞動很平凡,但它也很偉大,甚至每種勞動都蘊含著道理。正如烏申斯基所說“勞動是人類存在的基礎(chǔ)和手段,是一個人在體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每一種平凡的勞動都值得我們細細探究。
【作者系浙江省嘉興市秀水高級中學(xué)學(xué)生,指導(dǎo)老師:吳燕】
點評
作者通過敘述“我”向奶奶學(xué)習(xí)如何燒火這件小事,表達了對“勞動”的體驗和思考,抒發(fā)了生活中的每種平凡的勞動都蘊含著道理的感悟。在土灶越來越少的今天,文章選材顯得獨特新穎。語言樸素,但又不乏哲理,認識深刻。人物動作、心理等細節(jié)描寫細膩,充滿生活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