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絲
新冠疫情期間,人們閑得發(fā)慌,在社交媒體上曬各種物品。影星施瓦辛格曬的是自己的牛仔靴。他在女兒協(xié)助下,把牛仔靴全部拿出來上油,長長短短各種款式足有好幾十雙,價值數(shù)萬美元。很多圍觀者看了咋舌不已,這還只是騎馬用的牛仔靴,加上平時穿的運動鞋、休閑鞋、正裝皮鞋,家里估計得專設一間足夠大的鞋室,才能放得下。
人們之所以驚訝感嘆,是對在鞋子上面花那么多錢,感覺太奢侈。尤其上了點年紀的人,都知道鞋在昔日生活中的分量。過去工業(yè)化生產(chǎn)程度低,大多數(shù)人都是一雙鞋子應對各種場景,晴也是它,雨也是它。1980年代香港歌手劉美君有一首粵語老歌《一雙舊皮鞋》:“一走數(shù)千里風雨中沖曬,現(xiàn)在皮鞋已穿歪……”唱詞就很貼近幾代人的深層記憶,還原了許多人曾有過的生活。
也因如此,過去文藝作品里的舊鞋子,是最直觀的貧乏意象。我少年時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保爾·柯察金在西伯利亞修鐵路,腳上穿的舊靴子的鞋底與鞋面已完全裂了開來,他用繩子勉強捆扎固定,每天踩在凍雨和泥漿中堅持勞動。
這段描寫,意在塑造保爾不畏困難的獻身精神,卻給我?guī)砹艘粔K難以啟齒的心病。有一段時間,我出門常擔心自己的鞋底也會脫掉,陷入到保爾式的困境中。一來過去的鞋子質量不盡如人意,掉鞋底或掉鞋跟的事情,確實很容易發(fā)生。另一方面是這部作品把美好生活的定義分裂成了兩個截然不同的方向——對物質生活有所追求的冬妮婭,與具有堅定人格追求的保爾,被視為是無法共鳴的,這一巨大分歧引發(fā)了我的潛在擔憂。
當時我從一本香港雜志上看到一張照片:歌星羅文站在家里的落地窗前,手捧一本書閱讀,腳上穿了一雙休閑皮鞋,與周圍的環(huán)境極為融洽協(xié)調。我覺得,這一畫面就是我畢生想要追求的境界——做一個有知識又有一定經(jīng)濟基礎、講究生活品位的人。后來,我用寒假打工賺來的幾十塊錢,買了一雙款式相近的系帶休閑皮鞋。
可是才穿了幾天,鞋幫上就被劃了一道很深的口子,讓我心疼得恨不能口子是劃在自己的腳上。因為傷口會愈合,被劃傷的鞋子卻永遠不會復原。其后看到美國作家米奇·斯皮蘭的汽車被盜,車上還放著一部剛完成的長篇小說手稿,但是他只心疼車,認為丟了的手稿再花幾天時間就能重寫出來。這種“窮人心態(tài)”,于我心有戚戚焉。人只有從物質到精神都充裕豐足,才能活得更為輕松。
張愛玲遷居美國后,與比她大29歲的美國過氣作家賴雅結婚,婚后兩月,賴雅就中風癱瘓,生活重擔一下全壓到了張愛玲的身上。為了尋找出路,在美國文壇發(fā)展處處碰壁的張愛玲不得不與賴雅兩地分居,回到香港為人寫劇本,不僅每天要工作15個小時,辛苦到眼睛出血,寫出來的文字也失去了昔日的光彩,結果錢沒賺到,白忙活了幾個月,事與愿違。
張愛玲在寫給賴雅的信中訴苦,她從美國飛往香港時,為了省錢搭乘廉價航班,機上擁擠逼仄,沒法舒展活動腿腳,腳腫了很久都未消退。鞋子不再合腳,可是又囊中羞澀,買不起新鞋,她只能憧憬許愿:“看來我要等到農歷年前大減價時才能買得起一雙較寬松的鞋子?!?/p>
從她這番催淚的遭遇,我領悟到,鞋子其實是一個很真實的生活意象。很多人平時只看到了激烈的競爭壓力促使一些人奮進向上,獲得了成功,實際上這樣的人生路徑并不完整。成功既可以通過物競天擇的優(yōu)勝劣汰來推動,也可以在寬松的物質條件下,讓人把創(chuàng)造力充分釋放出來。就像一句俗語:“鞋要是夾腳,世界再大也與你無緣?!比巳绻麤]有一雙舒適合腳的鞋,無法解決即時的困擾,即使是曾被贊譽為天才的張愛玲,也是行之不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