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興旺 楊圣堃 馬國梁 謝芝朗 代成財 羅江 江花
關鍵詞:鼻咽癌;中醫(yī)藥;數(shù)據(jù)挖掘
【中圖分類號】R246.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0--02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是指原發(fā)于鼻咽粘膜被覆上皮的惡性腫瘤。我國有世界上約80%的鼻咽癌患者,部分地區(qū)可高達(15~50)/10萬[1],尤其是中國南方廣東省鼻咽癌發(fā)病率較歐美等其他地區(qū)高25至30倍[2][3],因此被稱之為“中國癌”,又稱“廣東癌”。大量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也證實了這一現(xiàn)象[4]。嚴重危害了我國南部地區(qū)的人民健康。由于鼻咽癌初期癥狀不明顯,患者初診即為晚期的達75%以上。放療或同步放化療是鼻咽癌重要的治療手段,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在調強放射治療時代,局部晚期鼻咽癌5年局部控制率、5年生存率明顯提高,但治療效果已達瓶頸[5]。目前,鼻咽癌的中醫(yī)藥治療呈現(xiàn)出學說冗雜,派別繁多的局面。因此,本研究通過數(shù)據(jù)挖掘技術與統(tǒng)計分析相結合的方式,探究鼻咽癌處方的組方用藥規(guī)律,以期為日后鼻咽癌的臨床治療提供一些新的診治思路。
一、資料與方法
1.1 數(shù)據(jù)來源
本次研究的 99個鼻咽癌處方主要來源于西南醫(yī)科大學圖書館館藏、知網期刊、萬方醫(yī)學數(shù)據(jù)、維普醫(yī)學期刊、谷歌學術等,處方時間為2011年至2021年治療鼻咽癌的病例。西南醫(yī)科大學圖書館館藏具體藏書為《惡性腫瘤良方大全》《惡性腫瘤驗方大全》《名老中醫(yī)腫瘤辨治樞要》《中醫(yī)腫瘤治法與方劑》,從中選取治療效果好、藥物組成明確的鼻咽癌處方。
1.2 納入標準
(1)藥物組成明確,藥名在十三五規(guī)劃教材《中藥學》[6]和《中華本草》[7]中能查到。
(2)有明確的鼻咽癌主治證候以及臨床應用范圍,如證候為熱毒壅盛、津虧陰傷等,臨床應用范圍的關鍵詞如“失榮”、“鼻淵”、“真頭痛”、“上石疽”、“控腦砂”等。
(3)沒有在方書中記載的,但在醫(yī)家醫(yī)案中出現(xiàn)的治療鼻咽癌有效的處方。
1.3 排除標準
(1)藥物組成不明確,藥名在《中藥學》和《中華本草》中均查不到者。
(2)治療鼻咽癌的處方適應癥過于廣泛的,如“流涕”只是諸多癥狀里的一個,此類醫(yī)案排除。
1.4 數(shù)據(jù)錄入
數(shù)據(jù)錄入對中藥名稱的規(guī)范化處理均參照《 中藥學》、《中華本草》名稱統(tǒng)一規(guī)范,將規(guī)范化后的處方錄入WPS Excel表格,以“編號、全方、藥名、功效、XX類藥物功效占本方比例、來源等”為錄入格式建立數(shù)據(jù)庫,由兩個人分工完成數(shù)據(jù)的錄入與整理工作,一人進行方劑的篩選整理,另一人將整理好的數(shù)據(jù)錄入。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6.0統(tǒng)計軟件對中醫(yī)治療熱毒壅盛證型鼻咽癌的處方中覆蓋頻次最高的藥物功效類別(取前七)、功效類別在各方中的比例(以清熱藥功效藥物為1,作為被除數(shù),其余各類功效分別與之相比得出該類功效本方占比)、比例的集中分布情況以及各中藥的頻數(shù)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
二、結果及結論
共獲得治療鼻咽癌的中藥處方共99首,其中熱毒壅盛證型處方39首,痰濁內蘊證型處方22首,氣血虧虛證型處方8首,氣滯血瘀證型處方13首,脾胃虛弱證型處方11首,津虧陰傷證型6首。其中代表方劑如菊樓湯:全方由重樓、貝母、山豆根、桑葉、辛夷、僵蠶,鉤藤、菊花、生地黃、丹參、夏枯草、仙鶴草、杏仁共計13味中藥構成。其中,清熱藥用重樓,山豆根,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用菊花,夏枯草清瀉肝火,軟堅散結,取生地清熱生津以防傷正;配伍桑葉、杏仁取“桑菊飲”之意清熱解表,更添辛夷宣肺通竅;用丹參、仙鶴草涼血止血、活血化瘀以消血熱出血致瘀之患;用貝母清熱化痰,潤肺止咳,以防痰熱蘊結于胸中;最后用僵蠶、鉤藤平肝潛陽,息風解痙,以治熱入營血而出現(xiàn)高熱神昏等癥。全方清熱解毒,涼血通竅,適用于鼻咽癌尚未傷及正氣(營陰)、熱毒壅盛證型早期。
以熱毒壅盛為統(tǒng)計對象得出常用藥物功效配比為清熱藥:補虛藥:解表藥:活血化瘀藥:平肝熄風藥:利水滲濕藥:化痰止咳平喘藥=1:0.38(±0.16):0.28(±0.18):0.16(±0.09):0.12(±0.04):0.12(0.04):0.11(±0.03)。臨床上鼻咽癌的主要病機為氣血凝滯,痰濁結聚,火毒困結,以致脈絡受阻,積聚而成腫塊,根本病機為正氣虛衰,治療鼻咽癌常用的處方組合為清熱藥、補虛藥、解表藥、活血化瘀藥等藥物之間的相互配伍。通過對得到的功效配比進行以藥測方,以方測證可以得出,在臨床上治療不同證型鼻咽癌的原則總體當以攻補兼施為原則,不同證型又各有側重。
三、討論
鼻咽癌西醫(yī)認為發(fā)病因素主要是由于鼻咽癌遺傳易感性和EB病毒的感染[8]。治療上則主要是以放射治療為主,雖然針對鼻咽癌早期患者有著較好的治療效果,但是對于臨床上更為常見的晚期患者,西醫(yī)治療的預后較差。中醫(yī)學中沒有鼻咽癌的名稱,其最早記載見于《黃帝內經》,《素問·氣厥論》曰:“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傳為衄蔑、瞑目?!比缑鞔锻饪普凇穂9]曰:“失榮癥失于耳前及項間,初如痰核,久則堅硬,漸大如石,破后無膿,惟流血水,堅硬仍作,腫痛異常,乃百死一生之癥?!鼻宕夺t(yī)宗金鑒》[10]曰:“(上石疽)生于頸項兩旁,形如桃李,皮色如常,堅硬如石,脊痛不熱。在治療上,郭勇[11]教授認為應以清熱養(yǎng)陰生津為主,常用金銀花、大青葉、連翹等入藥。王晞星教授認為[12]鼻咽癌與EB病毒關系密切,病毒感染一派“風熱”之像;放療后患者出現(xiàn)“火熱”的表現(xiàn);疾病發(fā)于少陽膽經,這些證據(jù)表明,鼻咽癌放療后的表現(xiàn)為“少陽證+熱毒證”可選即可和解少陽又可清解熱邪的小柴胡湯。
(一)注重治病求本——抓住重點,直達病所
以熱毒壅盛型為例,其基本臨床表現(xiàn)為鼻塞流膿涕或涕中帶血,頭痛,發(fā)熱,心煩失眠,咽干口苦,耳鳴耳聾,小便短赤,大便干結,鼻咽粘膜充血,甚至潰瘍。其基本病機是熱毒時邪困聚機體,治法以清熱解毒為主,即是以攻為主。而清熱藥具有清熱解毒,涼血瀉火的功效,可以抑制腫瘤的發(fā)展,故在該證型中使用甚多占比最高,全覆蓋所有處方,其代表藥物有百花蛇舌草,山豆根,蘆根等,共同發(fā)揮清解時邪熱毒、利咽消腫、抗癌止痛的作用。
(二)重視顧護正氣——祛邪不傷正,扶正不留邪
癌病病程長久,熱毒之邪勢猛尤易耗氣傷陰,加之清熱藥性味苦寒長期服用也易傷正。而癌病的治療需要充足正氣,故該證型中補虛藥功效也占相當比例(0.38±0.16)。其代表藥物為人參,麥冬等,人參用于熱毒壅盛所致的氣陰兩傷,麥冬用于熱毒壅盛所致的津液損耗,總的來說取生脈散益氣養(yǎng)陰生津之意。清熱藥為主,主輔以補虛藥,清熱解毒而不傷正,能夠固護正氣,扶助正氣以對抗病邪,利于鼻咽癌這類長病程疾病的治療。
(三)審證求因,對癥治療
若鼻咽癌兼有表證的患者,則當解表祛邪。熱毒壅盛型鼻咽癌的基本病因為感受時邪熱毒,常見表證,故解表藥的用藥比例也相對較大,占比0.28±0.18,根據(jù)表證嚴重程度而加減。但該證患者表證多為外感熱邪,常有發(fā)熱重,惡寒輕,咽痛,汗出口渴,心煩,舌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等表現(xiàn)。所以辛溫性質解表藥用量少,而多為辛涼性質的解表藥。其代表藥物為薄荷,菊花等發(fā)揮清熱解表,消腫散毒的功效。若熱邪深入心營,壅滯與心包,熱極動風等情況,則有高熱,神昏,抽搐等表現(xiàn),故選用平肝熄風藥,故該證也偶有用到全蝎,牡蠣等藥,故占比稍低為0.12±0.04。同時,溫熱邪氣自口鼻而入極易與體內濕氣從而痰飲阻肺、肺失宣降的痰多咳嗽氣喘的癥狀,故使用化痰止咳平喘藥,常用于熱毒壅盛于肺,證見咳喘嚴重的患者,其主要代表藥物為浙貝母,占比為0.11(±0.03)。
(四)注重痰瘀互結,巧用活血化瘀藥增強療效
癌癥患者后期久病氣虛,氣虛則血瘀,與痰濁等病理因素集聚體內,故晚期癌癥病人常出現(xiàn)淤傷,紫斑,疼痛等表現(xiàn)。鼻咽癌中活血化瘀藥也常有使用。代表藥物有川芎,牛膝,丹參等,此類藥物養(yǎng)血活血,無破血傷正之憂,能祛瘀而不傷正,占比為0.16(±0.09)。
(五)重視濕邪為患,善用利水滲濕之品
利水滲濕藥的運用常與患者體質以及居住環(huán)境相關。痰濕體質的人感受熱毒患鼻咽癌,熱邪易與體內濕氣相合,蒸騰上蒙清竅,纏綿難愈,表現(xiàn)出鼻塞,流濁同樣濕熱地區(qū)的患者在感受熱邪同也易于遭受濕邪,出現(xiàn)濕于熱合的情況。治療當先分離濕熱,再用清熱藥清除熱邪。正如葉天士在《溫熱論》中所說的那樣:“滲濕于熱下,不與熱相博,勢必孤矣?!睋?jù)統(tǒng)計利水滲濕藥的常用比例為0.12±0.04,常用的藥物為薏苡仁,為之后清熱解毒祛除熱邪留足余地。
四、結語
可見,鼻咽癌的治療紛繁復雜,治法治則多種多樣。各類藥物的配比選用應根據(jù)患者的患病程度和兼具的其他癥狀而定,如《靈樞·五變》中所說:“一時遇風,同時得病,其病各異”。對鼻咽癌熱毒壅盛證型的臨床處方分析,可以看出在祛邪獨重解“熱”、“毒”“瘀”“濕”之混雜局面,養(yǎng)正則重益氣養(yǎng)陰,留人治病。這有助于鼻咽癌治療經驗的傳承,同時也能夠為在學說冗雜的環(huán)境下建立較為系統(tǒng)的治療體系提供幫助,進而為臨床辨證論治提供新思路。
參考文獻:
[1]梁鋅,楊劍,高婷,等.中國鼻咽癌流行概況[J].中國腫瘤, 2016,25(11): 835-840.LIANG X , YANG J , GAO T, et al.Nasopharynx cancer epidemiolgy in China[J].China Cancer, 2016, 25(11):835-840.
[2]Jackson C.Primary carcinoma of the nasopharynx : atable of case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1901,31:371-377
[3]Wei WI, Sham JS.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Lancet,2005,365(9476):2041-2054
[4]Yu M C, Yuan J M Epidemiology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5]楊保慶.局部晚期鼻咽癌治療現(xiàn)狀及進展[J].現(xiàn)代腫瘤醫(yī)學,2021,29(02):337-341.
[6]鐘贛生. 中藥學[M]. 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 2016.
[7]中華本草編委會. 中華本草.[M]. 上??茖W技術出版社, 1999.
[8]李桂源,劉華英,周鳴,周后德,李小玲.鼻咽癌癌變的分子機理[J].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2006(10):922-931.
[9]陳實功. 外科正宗[M]. 上??茖W技術出版社, 1989.
[10]吳謙. 御纂醫(yī)宗金鑒[M]. 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1.
[11]林芝嫻,陳江鋒,周麗琴,郭勇.郭勇治療腫瘤常用藥物組合經驗介紹[J].新中醫(yī),2018,50(10):247-250.
[12]朱瀟雨,李志輝.王晞星教授運用小柴胡湯治療鼻咽癌放療后不良反應經驗[J].世界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8,13(07):918-920+937.
課題基金:西南醫(yī)科大學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項目基金(2021512)
作者簡介:
曹興旺:(1998-),四川南充人,漢族,本科;
楊圣堃:(2000-),四川南充人,漢族,本科;
馬國梁:(2000-)四川瀘州人,漢族,本科;
謝芝朗:(1999-)四川綿陽人,漢族,本科;
代成財:(2001-)四川成都人,漢族,本科;
羅江:(2000-)四川巴中人,漢族,本科。
通訊作者:江花,女,碩士、副主任中醫(yī)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川南玄府學派醫(yī)家學術思想及臨床經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