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祥
韓安國(?——前127年),漢武帝朝御史大夫,他是活在“死灰復燃”與“強弩之末”兩個成語里的西漢名臣。
韓安國自幼博覽群書,早年跟隨鄒縣田老夫子學習《韓非子》和雜家學說,成為遠近聞名的辯士和學問家,后到梁國任中大夫,成為梁王劉武身邊的得力謀士。
漢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爆發(fā)了吳楚七國之亂,叛軍聲勢浩大,劍鋒直指京都長安,所向披靡,勢不可擋,一口氣打到梁國國都睢陽城下。梁王劉武急命韓安國與張羽為將軍,拼死抵抗,拖住了叛軍主力,為周亞夫調(diào)兵遣將擊敗叛軍贏得了戰(zhàn)機。? ? 經(jīng)此一戰(zhàn),韓安國和張羽名聲大震。
劉武是竇太后最小的兒子,備受寵愛,如今在阻止叛軍西進中立了大功,更是被寵上了天。劉武恃寵驕縱,勢熾日甚,外出隨從千乘萬騎,排場之壯盛擬于天子,超越了人臣的本分。
漢景帝劉啟大為不悅。
漢景帝前元七年(前150年)十一月,太子劉榮被廢黜,竇太后想立自己最鐘愛的小兒子劉武做繼承人,袁盎等大臣力諫景帝,阻止劉武入嗣,竇太后的動議隨之擱淺。
第二年四月,漢景帝立膠東王劉徹為太子。
劉武懷恨在心,必欲報復,便同屬下謀臣羊勝、公孫詭等人密謀策劃,暗中派人將大臣袁盎刺殺。
梁王如此膽大妄為,漢景帝劉啟非常震怒,派出使者到梁國去辦案,逮捕公孫詭、羊勝。劉武想盡辦法庇護,將兩人藏匿在后宮。使者來勢洶洶,對梁國兩千石級官員挨個責問,把梁國折騰了個底朝天。韓安國與國相軒丘豹見狀,知道不能再僵持下去,便勸諫劉武“丟卒保車”。劉武思前想后,別無良策,迫于無奈,遂命羊勝、公孫詭自殺,然后將他們首級交給使者,這場風波才勉強平息。
經(jīng)過這場風波,景帝對劉武耿耿于懷。
劉武惶恐不安,急派韓安國率使團入長安斡旋。
竇太后知道這一回劉武牛過了頭,惹惱了景帝,闖下了大禍,憋了一肚子火。見梁國使者找上門來,就遷怒于他們,不但拒絕接見,并且派人向他們查問責備梁王劉武的所作所為。
韓安國吃了閉門羹,轉(zhuǎn)而去游說館陶長公主。
館陶長公主是竇太后唯一的親生女兒,漢景帝劉啟唯一的同母姐姐,又因經(jīng)常向景帝進獻美女而與景帝特別親密,其在朝中的貴幸可想而知。韓安國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哭訴,深深打動了館陶長公主,她趕忙前往拜見母親竇太后,去為劉武講情,將韓安國的話詳細地講給母親聽。竇太后聽了,非常高興,立馬去見景帝,又將韓安國這番話講給景帝聽,“帝心乃解,而免冠謝太后曰:‘兄弟不能相教,乃為太后遺憂?!?/p>
于是,漢景帝熱情接見了劉武派來的韓安國等所有使者,重重地賞賜了他們。竇太后、館陶長公主又另外賞賜韓安國價值千余金的財物。
韓安國此番長安斡旋,使得漢景帝與弟弟劉武冰釋前嫌,自己也贏得了漢景帝、竇太后的垂青。
后來,韓安國犯法獲罪,被免官關押在蒙縣監(jiān)獄。蒙縣的獄吏田甲是個蠻橫暴戾之徒,變著法兒污辱韓安國。
韓安國憋屈難耐,憤憤不平,對田甲吼道:“難道死灰就不能復燃么?”
田甲也不含糊,不屑地用鼻子哼一聲,陰陽怪氣地回答說:“什么,死灰復燃?那我就撒一泡尿澆滅它!”
沒過多久,死灰真的復燃了——漢朝廷派使者任命韓安國為梁國內(nèi)史,破例將韓安國從囚徒直接擢升為官秩兩千石級的官員。
田甲聞訊,連夜棄官而逃。
韓安國放出狠話:“如果田甲不回來就任,我滅掉他整個家族!”
田甲追悔莫及,恐懼異常,不得不跑回來復職。他只恨自己當初太過囂張,闖下滔天大禍,如今只剩下一條路:硬著頭皮去認罪,任人宰割。他脫去上衣,光著背,誠惶誠恐地去向韓安國謝罪。
韓安國見田甲肉袒登門謝罪,笑著對他說:“對不起,死灰已經(jīng)復燃了,你現(xiàn)在可以兌現(xiàn)諾言了,撒一泡尿澆滅它!”
田甲的臉憋得像紫茄子一樣,羞愧至極。
韓安國冷冷地看著田甲那副窘態(tài),長長地舒了一口氣,接著笑呵呵地說:“你說,像你們這種人值得我出手嗎?”
田甲喜出望外,他怎么也想不到韓安國竟如此豁達大度,只顧雞啄米般使勁兒給韓安國磕頭。
從此,韓安國就像什么事情都沒發(fā)生一樣,不計前嫌,很友善地對待田甲。
由這一事件衍生出的漢語成語“死灰復燃”,千古流傳。
建元六年(前135年),韓安國擢升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
這一年,匈奴遣使者前來請求和親,武帝交由朝臣討論。大行令王恢是燕地人,又多次出任邊郡官吏,非常熟悉匈奴的情況,主張和不如戰(zhàn),因為即使當前答應和親,過不了幾年匈奴又會背棄盟約,揮師南下,最終還是難免一戰(zhàn)。因此,奏請武帝,拒絕和親,且事不宜遲,現(xiàn)在就速速發(fā)兵,攻打匈奴。
群臣圍繞和親還是出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韓安國上奏說:“千里而戰(zhàn),兵不獲利。今匈奴負戎馬之足,懷禽獸之心,遷徙鳥舉,難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為廣,有其眾不足以為強,自上古不屬為人。漢數(shù)千里爭利,則人馬罷,虜以全制其敝。且強弩之極,矢不能穿魯縞;沖風之末,力不能漂鴻毛。非初不勁,末力衰也。擊之不便,不如和親?!?/p>
韓安國的和親之議,短短數(shù)語,卻連續(xù)使用了兩個妙喻:強弩之末,不能穿透魯縞;強風之末,不能吹起鴻毛。這兩個妙喻深深打動了不少人的心弦,群臣的意見大多倒向了韓安國一方。
于是,武帝遂罷發(fā)兵征伐之議,決定與匈奴和親。
“強弩之末”這個漢語成語,由這一歷史事件衍生而來。
時運不濟,惜與丞相失之交臂
據(jù)《史記·韓安國列傳》,韓安國為人有大韜略,他的才智足夠迎合世俗,但都出于忠厚之心,“所推舉皆廉士,賢于己者也。于梁舉壺遂、臧固、郅他,皆天下名士,士亦以此稱慕之,唯天子以為國器?!边@樣一位天下仰慕、當朝皇帝稱譽為治國之才的朝中重臣,卻因為時運不濟而與丞相之位失之交臂。
元光五年(前130年),丞相田蚡病逝,這時候韓安國擔任御史大夫已四年多,又聲望日隆,順理成章,便做了代理丞相。然而,天有不測之風云,韓安國在一次給武帝導引車駕時不慎墮下車,摔成骨折,成為跛腳。
武帝打算正式任命韓安國為丞相,又對他那只跛腳心存顧忌。堂堂大漢帝國,倘選一個一搖三晃的跛子做丞相,豈不是滑天下之大稽!于是,便派使者去登門探望,使者回來報告說,韓安國的腳跛得很厲害。于是,武帝改變了主意,任命平棘侯薛澤擔任丞相。
韓安國休養(yǎng)了幾個月,漸漸康復,走路不再跛了。腳的創(chuàng)傷長好了,卻又添了心靈的創(chuàng)傷——從此與丞相之位無緣。
(摘自《各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