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麗
一提到馬跟日常出行的聯(lián)系,或許很多人腦海中浮現(xiàn)的是一個人騎在高頭大馬之上縱情飛奔的情景。誠然,戰(zhàn)國時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使得騎馬之風在中原逐漸盛行,此后很長一段時間,馬都是可供騎乘的工具。不過,如果再往前追溯,就會發(fā)現(xiàn),馬在中國人衣食住行的“行”這個舞臺上扮演著更加重要的角色。
“馬”的甲骨文字形描繪的就是一匹馬的形象,頭、身、四足和尾俱全,尤其突出了頸背部的鬃毛。毫無疑問,它表示的正是我們所熟悉的那種善于奔跑、作為重要力畜的哺乳動物—馬?!对娊?jīng)·周南·卷耳》:“陟彼高岡,我馬玄黃?!薄吨芤住ね拓浴罚骸巴腿邕仯▃hān)如,乘馬班如?!薄巴汀北硎抉v扎,“邅”形容難以行走的樣子,“班”表示分布、分開,整句話是形容行路困難、躊躇不前的狀態(tài)。
許慎《說文解字》對“馬”的解釋是:“怒也。武也?!币獪蚀_地理解這句話,我們首先需要了解馬在中國古代出行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戰(zhàn)國以前,車馬不分家,馬主要用來駕車,而車主要由馬來牽引,因此,“車”和“馬”或同時出現(xiàn),或暗含彼此?!对娊?jīng)·唐風·山有樞》:“子有車馬,弗馳弗驅。”《論語·雍也》:“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薄俺朔蜀R”是乘坐肥壯的馬駕的車之義。
兩匹馬駕一輛車為“駢(pián)”,三匹馬駕一輛車為“驂(cān)”,四匹馬駕一輛車為“駟(sì)”?!对娊?jīng)·小雅·采菽》:“載驂載駟,君子所屆。”嵇康《琴賦》:“駢馳翼驅?!倍墩撜Z·季氏》“齊景公有馬千駟”,不只是說齊景公有四千匹馬,更強調他有一千輛車。
正因為馬是用來駕車的,并且在古代,擁有戰(zhàn)車的數(shù)量是一國軍事實力的象征,所以許慎才用“武”來解釋“馬”。
馬跟出行的這種密切聯(lián)系,還體現(xiàn)在常用的詞語中。比如“馬路”一詞,在古代就是指寬闊平整、可供車馬行進的大路?!蹲髠鳌ふ压辍罚骸榜?guī)熥由暧龉隈R路之衢(qú),遂從?!苯裉?,雖然馬和馬車已經(jīng)基本退出了日常交通的舞臺,但是“馬路”這個詞卻沿用下來。
至于“馬”跟“怒”在意義上的聯(lián)系,除了使人聯(lián)想到馬昂首怒目的姿態(tài)以外,也能在語言當中找到些許蹤跡。根據(jù)章炳麟所著漢語方言詞匯著作《新方言·釋言》中的解釋:“今荊州謂面含怒色為馬起臉。”出生于四川的現(xiàn)代作家沙汀創(chuàng)作的短篇小說《減租》中有這樣的用例:“(老婆)嘆口氣說:‘看你馬起張臉?!薄榜R臉”的意思是人發(fā)怒時把臉拉長??梢?,“馬”確有“怒”的含義。
因為馬是常見的形體較大的動物之一,所以,古人在給動植物命名時,常用“馬”來表示“大”的含義。比如《爾雅·釋蟲》:“蝒(mián),馬蜩(tiáo)?!薄拔e”是蚱蟬,為一種個頭很大的黑蟬。根據(jù)兩晉時期著名學者郭璞所作的注釋:“蜩中最大者為馬蜩?!痹倏蠢顣r珍《本草綱目·草五·馬蓼(liǎo)》中對馬蓼這種植物的闡述:“凡物大者,皆以馬名之,俗呼大蓼是也。”此外,“馬蜂”“馬豆”等也都是同類事物中較大的。而“馬”這種表示“大”的含義進一步用在物體名稱上,通常也是指同類中形體較大的,比如“馬勺”。
需要注意的是,古文當中的“馬”有時未必是牛馬的馬。比如《禮記·投壺》:“請為勝者立馬?!逼渲械摹榜R”借為表示計算用的籌碼,相當于“碼”。
還要注意,我們今天使用的有些詞語中的“馬”只是借用了它的讀音而已,并沒有什么實際含義,比如“馬達、馬海毛、馬拉松”等。
“馬”還作為部首使用,包含“馬”的字,主要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在意思上跟馬或與之類似的動物有關,比如“駒、驢、騾、駿、騰”等;另一類在意思上跟駕馬有關,比如“駕、騎、馳、驅、馭”等。不過,也有個別字,“馬”在其中僅起表示讀音的作用,比如“罵”等。
“馬”字的字形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