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晨辰
我和伊安登頂The Incredible Hulk(無敵浩克)[1]的Red Dihedral線路》[2]時,手表指針逼近下午兩點。
夏季的每個午后,暴風雨都會如期而至。在初秋寒冷的攀登季末尾,我們并不太擔心天氣驟變。只是出發(fā)前的黎明,一層如蟬翼般的薄云靜悄悄地靠近Robinson Creek(羅賓森溪)山谷,籠罩在另一側綿延起伏群峰上空,讓我們顧慮會在低溫中攀巖。高海拔讓稀薄的空氣更加寒冷,再加上位于南面的目標線路整個上午都不會受到陽光的眷顧,多云更是會把愉快的攀爬變成七到八個小時饑寒交迫的漫長折磨。
我們本來打算爬完10個繩段后下撤??煽紤]到需要橫切兩個繩距到西面山崖的線路頂部繩降,我們保守地選擇了更安全穩(wěn)妥的方式——爬完最后兩個乏味的繩距,到達這座山體的尖頂,由此從背后松動的亂石堆積的溝壑里下降。
登頂合照是必須的,換成接近鞋后,我們克制地慶祝了一下,撞拳、擁抱,翻看了防水盒子中登頂者們的留言,又在本子里寫下只言片語。高空呼嘯的狂風一點兒沒有讓我們簡短的停留變得舒適,它不斷催促著我們手中的每一項操作。目之所及,崖壁底部是被原始冰川推鑿出的V形山谷,雨季成洼,始作俑者已隨冰川期的結束消失不見,空留貫穿和覆蓋整片山塢的亂石場。無數巨石在距離被拉長的視野中,如同綿延漫長白色海灘上的細細砂礫。偶有挺拔的紅杉點綴在季節(jié)性溪流路過的地方,小草一般大小。
更高處生不出較大的樹木,唯有黃黃稀疏的野草和抱團生存的一簇簇矮松。谷地向右急轉向更低處延伸,遇上更大更寬廣的主干道——羅賓森溪山谷。地面的流水在那里匯集成雙子湖(Twin Lakes),我們租賃的汽車就停在風和日麗的港口一隅。老人們悠閑地在湖邊垂釣,遛著自家大狗或享受湖光山色中的野餐。遠方群山的每條溝壑和脊線明明與我們所在的峽谷一樣動輒縱深幾十公里,卻像極了手臂上因攀巖而腫脹凸起的血管。
如同前7個小時一樣,我們忍不住不斷回首,一再確認天氣。晨間的薄云壯大了勢力范圍,厚實的長條烏云占據了四面八方的天際線。上層云朵如棉絮狀地蒸發(fā)到更高的遠空后,疏淡、消失。我的鼻尖先察覺到細微的空氣異樣,心中立刻不自覺地浮現(xiàn)出電影《后天》中的一幕——徹骨的冷鋒襲來,快速掃過人群聚集的城市和海岸線,萬物表面生出白霜,浪花被一秒冰凍。
我轉身不安地對伊安說:“要是在佛蒙特,每次這種云出現(xiàn),壞天氣馬上就會來。”佛蒙特是扎師傅的老家,每年我們都會回去拜訪父母。幾乎每隔一天就徒步登頂公路另一邊的那座無名山頭,駐足眺望整片山麓,享受美好的時刻,觀察和分析從遙遠的地平線上方滾滾而來的天氣。
伊安馬上回應:“啊,我被一顆雨滴砸到!”
我原地快速盤好70米的動力繩、繞過脖子搭在肩頭時,伊安先行一步去尋找撤離線路。我們在倒攀的小徑頂端匯合,以堆砌而成的小石堆確認了前進方向。一聲驚雷瞬間落地,震得腳下碎石抖動,在比肩林立的山壁間來回傳響。沒有落下雨水,反而是無數白色小雪球嘩啦啦地砸下來,聽起來像是不遠處歡快的山澗溪水。
一個月前,伊安聯(lián)系上扎師傅。
難得兩周的假期,伊安計劃從紐約飛到拉斯維加斯,再驅車去High Sierra進行高海拔巖石攀登。在大峽谷當徒步向導的扎師傅排不開工作,建議伊安聯(lián)系正好有空的我。
Sierra有鋸齒狀山峰之意。而High Sierra是橫跨在東加利佛尼亞的一片犬齒狀山嶺。眾多品牌以此旖旎的山系為取名源泉,除High Sierra本身被一個北美戶外品牌用作其名以外,2017年蘋果發(fā)布了新macOS系統(tǒng),取名為HighSierra。
年初在Joshua Tree(約書亞樹國家公園)剛邁入傳統(tǒng)攀5.10大關的我,摩拳擦掌地期盼著在各種風格的10線路上一展拳腳。但對扎師傅有承諾——安全第一,想爬難度線路就去運動攀,爬傳統(tǒng)攀不要太激進,漲水平慢慢來——一直爬得非常保守,進展緩慢。接到伊安的邀請,我毫不猶豫一口答應。雄心勃勃的我們挑選了眾多經典線路,Mt.Russel(拉塞爾山)的Mithril Dihedral(秘銀內轉角)、Third Pillar of Dana(第三立柱)的Regular Route(常規(guī)線路),還有就是Incredible Hulk(無敵浩克)的Red Dihedral(紅色內轉角)和Positive Vibration(正能量振動),等等。
我暗暗地擔心自己的綜合能力還沒到。10個繩段以上的傳統(tǒng)5.10線路,不僅需要穩(wěn)健的攀巖能力輸出,同時還需具備熟稔的其他技能,如多段裝備的使用、高效的領攀與跟攀的過渡、迅速建站和線路判讀,等等,和在接近性較好的巖場進行單段攀爬相去甚遠。光接近無敵浩克腳下的營地就需要我們背負著25千克的裝備在急劇上升的山間徒步4個小時。加之高海拔環(huán)境的空氣稀薄、天氣驟變,低溫攀爬的體力消耗、時間緊迫等,無不考驗攀巖者對野外突發(fā)狀況隨機應變,綜合能力必須齊頭并進才行。
我們在攀爬的前一天啟程進山。當翻過最后一個巨石坡,這個龐然大物似一座孤島在谷地左側高高升起,錐形的獨立山體和雪白的垂直巖壁讓我們挪不開雙眼。兩個想法同時圍繞著我,既驚嘆于它的美麗——誰能抵擋住不去攀爬它的想法?也被“次日自己要用雙手雙腳去攀爬如此巨大的巖壁”的計劃隱隱震撼。
無敵浩克這座巨型石塔的名字來源于超級英雄電影《綠巨人》。無敵浩克的巨大巖壁獨成一峰,完整而雪白,它是位于加利福尼亞州東部High Sierra山系中最高大的大理石巖壁之一。我們攀登的Red Dihedral線路是經典中的經典,是徒手獨攀大師Peter Croft的“四大獨攀壯舉線路(Big Four Free Climbs)”之一。高達460米的垂直巖壁看起來并不容易讓人得手。我欽佩3個首攀者Bard、Farrell和Locke的大膽和決心,早在1975年6月他們便有了成功完攀它的想象力和執(zhí)行力。而我,作為一個普普通通的攀巖者是否擁有這樣的特質和能力?我謹慎地控制住這個可能給搭檔帶來負面影響的想法,不讓它繼續(xù)在腦海中蔓延。
這趟旅程雖然時間有限,但我們還是刻意針對高海拔的屬性調整了攀爬行程,而非按照線路所處的地理位置做計劃。匯合后,第一天我們直接摸黑驅車5個多小時從賭城達到戶外小城Mammoth(馬麥思),在2400多米的海拔中入眠。其后,我們也總安排在不低于這個高度的地方過夜,即使一小時車程內有更舒適的露營環(huán)境。
次日,在一個陽光燦爛的正午,徒步一小時后,我們愉快地攀爬了Crystal Crag(水晶巖壁)。山頂高達3000米、難度5.6、4個繩段的North Arret(北脊線)是初次的小試牛刀,彼此磨合。我們用逐步提高攀巖海拔、繩段和線路難度的方式過渡。在Third Pillar of Dana(第三立柱)上,我們找到了結伴攀爬5.10a/b的信心。初嘗了稀薄的氧氣給長距離巖石攀登帶來的別具一格的辛辣和美妙滋味,還有懸空暴露感。
我們無時不刻地詢問和查看對方的攀爬狀態(tài)和身體狀態(tài),在可能發(fā)生高海拔疾病前搶占先機。我能感受到自己的攀爬能力沒有在低處那么強勁,幸運的是除了輕微的頭痛和厚重的呼吸外,高度的爬升并沒有給我們帶來過多不適。
隨著我們雙腿沉重地前進,在視野中不斷增大體積的無敵浩克用它雄偉閃耀的巖面和綿延垂直的內轉角裂縫不斷稀釋我的自信和決心。還好伊安看上去并不擔憂,給我提供了不少心理上的慰藉。
但是,從最開始,我們就犯了一個潛在的致命錯誤。開車駛過最后一個城鎮(zhèn)Bridgeport后,我們在管轄區(qū)的森林管理辦公室登記并取得攀登許可證,沒過多久手機便失去信號,當時我沒太在意。到達此雙子湖營地時,除了公共電話亭以外沒有與外界聯(lián)絡的方式也沒有引起我們的警覺。到達平坦的指定露營點已是下午晚些時候,不知何時,浩克左側的山峰尖頂被層層疊疊的飛盤狀云層覆蓋,我們這才猛然想起——沒有查看未來幾天的天氣預報。第一次,我們提及攀爬計劃可能泡湯。
因為決定次日在黎明前啟程以規(guī)避午后的氣候驟變,我們來不及片刻小憩,丟下登山包后輕裝前往巖壁底部。望山跑死馬的道理一點沒錯,近在眼前的綠巨人浩克讓我們氣喘吁吁地足足走了半個小時。我們一寸一寸用路書圖片上的路線和眼前的巖壁對照,爬上爬下用多個角度去研讀和辨別走向,思考、討論和規(guī)劃需要合并攀爬的繩段。同時默默記下日落和山谷開始變暗的時刻。
當夜繁星閃耀,回想起來,對山麗營地的印象除了極致的自然美景以外,就是無孔不入的寒風。縱使兩頂帳篷都被巨石包圍(我還用腦袋大小的石塊壓在每個被帳釘固定的邊腳上),陣陣狂風使我不得不抬起被睡袋包裹的雙腿,去支撐搖搖欲墜的帳篷頂。而黃沙隨著狂風從關不上的內帳拉鏈毫無阻擋地灌了進來,我用登山包擋住側面也無濟于事。
若有若無的夢境被狂風和寒冷打成片斷后消散。想來奇怪,一夜渾渾噩噩基本沒能進入深度睡眠的我,無數次醒來倒也都神清氣爽。5點半,我裹得嚴嚴實實地從帳篷里鉆出來,吐出一大口白色的霧氣望向山巔。我聽到伊安的充氣睡墊,它總是發(fā)出窸窸窣窣如搓揉塑料袋的聲音,他也醒了過來。
“天氣怎么樣?”從帳篷中傳來他睡意朦朧的聲音。
“薄薄的云層在浩克后方,對面很遠的地方也有。”我回答。
伊安頓了頓,“要不我們再等等?現(xiàn)在爬太冷了!”
我瞄了一眼黑暗中露出山體輪廓的浩克,它看上去更加高不可攀,“行,要不半小時后再看情況?”說著我又迫不及待地鉆回了帳篷。
幽幽的血橙色霞光點亮了7點的恬靜山谷,我們站在線路正下方,只帶了必要的零食和飲水,換上攀巖鞋,用力搓著雙手,開始攀登。伊安領攀第一段,在摸到巖壁的一剎那手指失去了知覺,剛通過20多分鐘的攀巖回過血來,不得不停下建站,換我跟上。我的膝蓋因寒冷而突突顫抖,手指在冰冷的裂縫中感到刺痛,腳趾也被巖鞋擠壓得失去供血。不知是不是因為攀巖后體脂降低的緣由,我對寒冷的耐受力一年不如一年。
我領攀第二段,聚精會神地讀線和攀爬讓人與巖壁合為一體,隨著它的起伏而起伏,忘記了沉重的呼吸,也淡化了寒冷的影響。在領攀第四個繩段時,突然感覺身下一熱,我也沒太擔憂,只是囑咐伊安如果看到我的褲子有血跡不用太過擔心,生理期提前到訪而已。另外,跟攀也無法如此享受,不僅裝滿接近鞋和水的小包變得足以察覺地沉重,快速清理裝備、一刻不停地在線路上移動等因素都將我與巖壁的連接一次次剝離。
12個繩段中有兩個5.10,最經典、最“值錢”的是第三個繩段——一條看似不長,一開始攀爬就感覺通天的內轉角垂直裂縫,Dihedral路線。這條裂縫難度持續(xù),對耐力和技巧要求頗高。我爬裂縫的能力欠佳,還需打磨,于是把money pitch讓給了伊安領攀。就這樣,和伊安交替領攀直到完成整個線路。攀巖以來第一次全程沒打開過粉袋,即使領攀時也穿著兩條褲子、一件保暖夾克和一件羽絨夾克。根據山頂的小登記冊來看,上一支隊伍還是在9天前的9月19日登頂,如果我們成為今年的最后一隊也不會感到驚訝。
從三級地形[3]的陡峭南面山脊中向下攀援,肆虐的大風夾雜白雪在高聳的巖壁間快速回轉,能見度縮短,稍一恍神兒就可能致命跌落。我嘴中念念有詞、不停提醒自己:滑墜是高山活動的最大死因之一,不要心急,不要心急,先觀察、挑選可延續(xù)的線路再小心地從一個手點移動到另一個手點,對落腳的碎石和細砂持保守態(tài)度……
睫毛結冰、視線模糊的我們找到了由綠色和橘色扁帶連接著掛片組成的下降站。我又一次為新買的皮革保護手套感到欣慰,到頂后我就立刻戴上,僵硬的手指在下降的過程中可一點好處都沒有。第二段繩降結束時,藍色晴空早已被滾滾烏云取而代之,隆隆雷聲落在與我們一壁之隔的前方山坳,每次傳來都讓我們睜大眼睛面面相覷。時間緊迫,但我們仍舊堅持謹慎地移動,放低身體重心、雙手在巨石的支撐下較為安全地迅速下行,隨時準備化解下滑的慣性。最終,到達被稱為膝蓋殺手的松動巖屑坡。
這段陡坡近乎垂直,底部由大如轎車的巨石組成,上面部分是勉強到達一定平衡的尖銳礫石,形狀大小各異,或片狀或塊狀。經過幾個世紀的堆積,看似全盤穩(wěn)定,實則牽一發(fā)動全身。單顆石子的移動能引起一片小規(guī)模碎石流,看似穩(wěn)定的餐桌大小石頭也不值得信任。風險從一只不幸的臭鼬身上得已窺見,我們從它的遺體邊經過,黑白相間的漂亮皮毛上密密麻麻地覆蓋著雪球,沒有一絲血跡。
片片雪花轉瞬升級成黃豆大小的雪球,胡亂地拍在我們的臉頰和身體上。之前清晰的秀麗山谷現(xiàn)在無比模糊,偶爾在云霧的間隙,瞇著雙眼能瞥到如指甲一般大小的兩頂帳篷。我們撣落身上白雪的速度跟不上下雪的節(jié)奏,它們逐漸堆積在頭盔上、兜帽中、粉袋里。天氣和地形考驗著心智和身體的雙重耐力。我們找到一點竅門,走出之字形路線盡力緩和坡度。
一高一低的我們注意著自己的腳下,起先沒顧上留意對方的相對位置。幾次伊安大喊“石頭!”我慌亂躲避后,我們意識到在壞天氣中,除了想要盡快脫離苦海的自己是最大的敵人外,其中一人帶落的石塊也可能誤傷到同伴。
說不清多少次我們的雙腿混合著亂石一起下滑,走到膝蓋隱隱作痛。繚繞深谷間的云層淡化成山嵐,高度降低一些后,雪球融化成水,變得更加濕滑,還好坡度減緩了不少。我也奇跡般地撿回了從第三個繩段頂部掉落的紅色巖刷,它就靜靜躺在靠近線路起始位置的巖壁根部。從登頂算起,我們仿佛經歷了一場磨難,兩個多小時后,精疲力竭地回到平緩地帶。本該視野開闊的營地被白雪和云霧包裹著,不再是風和日麗的氣氛,變得蕭瑟不已。相互拍掉身上的積雪后,我們回到各自軟趴趴的帳篷中躲避暴風雪,緩一口氣。
大概半小時后,帳篷內突然亮堂起來,云破日出,太陽再次登場。云霧填滿了整個深谷后從低處涌上來,時而澄凈,時而朦朧。光芒一有機會就從間隙中閃耀開來,浩克的身姿若隱若現(xiàn),如夢如幻。我喚起溫暖睡袋中的伊安。他瞬間忘記了疲憊,被眼前的美景震撼得大呼小叫,跑前跑后尋找最完美的角度并用老式膠卷相機捕捉。我們除掉帳篷上方和四周的白雪,不讓隨時可能融化的冰水打濕地墊流入帳篷底下。
不多久,雪水又凍結成冰,篷布變得晶瑩而僵硬,預示著又一個寒冷的夜晚降臨,還好這次沒有咆哮的狂風,我們帶著完攀的喜悅在浩克的山腳下甜甜地入睡。
[1] The Incredible Hulk直譯:了不起的(綠巨人)浩克,攀巖人也簡稱它為the Hulk。
[2] Dihedral是一種如翻開的書本一般的內轉角巖壁。在這條經典線路上,第三段的內轉角讓這個繩距的線路成為經典中的經典。
[3] Class Ⅲ屬于攀巖者們熟悉的Yosemite Decimal System(YDS)優(yōu)勝美地攀登難度分級系統(tǒng)。攀巖是Class Ⅴ,也就是5.10、5.13中“5”的來源。徒步位于Class Ⅰ,偶爾用到雙手的輔助的徒步是Class Ⅱ,而文中提及的Class Ⅲ是在更陡峭地形中手腳并用的簡單攀爬,有可能會用到繩子作為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