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吳元梓
“結(jié)婚這么多年,你辛苦了,給你做件衣服。”2017年央視春晚發(fā)布的公益視頻中,一個做了一輩子中式服裝的老裁縫,為妻子縫制了一身紅色蘇繡衣裳,妻子換上后緊緊地握住丈夫的手,眼含淚水深情地凝望對方。這對老夫妻正是“姑蘇繡郎”張雪的外公外婆,他們用一身蘇繡衣裳包住了溫情,而蘇繡也成了他們傳承家文化的橋梁。
“在我的記憶里,從太奶奶那一輩就開始從事刺繡了,到外婆、母親、姑姑,一脈相傳的女性都以刺繡為業(yè)。父親是裁縫,舅舅和姨父是木工,專做蘇繡木架……對我們家來說,蘇繡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背錾谔K州鎮(zhèn)湖刺繡世家的張雪,從小在繡棚邊長大,看著母親、奶奶手拈銀針在繡架上下翻騰,精美繡品在她們的手下開出花來,覺得曼妙而神奇。
“從前,她們早上5點不到就開始刺繡,到第二天凌晨還在做,幾乎把所有時間都用在了刺繡上?!睆堁┗貞泝簳r陪伴母親工作的場景,在趕工期他也會幫助母親做分線穿針的雜活?!白鎏K繡需要靜心,這個時候總是很安靜,只有針和布料輕微摩擦的聲音?!?/p>
張雪和母親薛金娣
張雪的母親薛金娣是蘇繡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代表性傳承人,作品曾在法國盧浮宮、美國波士頓美術(shù)館等地展出?!皥允氐睦C娘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靠手藝謀生活的,還有一種就是自己特別喜歡的。我母親屬于后一種,她有一種自發(fā)的動力,想要做得更好,想要去挑戰(zhàn)?!毖疰?歲就開始跟著母親學刺繡,16歲進繡廠做繡工,繡了四十多年,始終對刺繡有一股“癡”勁。
“只要有新的刺繡產(chǎn)品出來,無論難度多大,母親都想去探索嘗試,有一點小問題也會不停地去研究,精益求精?!睆堁┱f。為了繡好貓的雙面繡,薛金娣專門去養(yǎng)貓人家觀察貓的姿態(tài)神韻,反復琢磨后才下針,前后花了兩個多月才繡好。薛金娣認為“學刺繡不僅需要一種柔和的性格,更需要一份執(zhí)著的精神”,蘇繡傳承的不僅僅是手工藝的價值,更是對匠人匠心的延續(xù)。
“很多人會說做刺繡特別苦,但我母親從來不覺得苦,她覺得越做越有勁?!睆堁┍硎?,在當?shù)卮汤C技藝“傳女不傳男”的老傳統(tǒng)下,母親沒打算讓他傳承蘇繡。但從小耳濡目染,那些飛針走線的畫面早已在張雪的心里埋下了蘇繡的種子,母親對刺繡鉆研、執(zhí)著的精神也深深地影響著他。為此,張雪返回家鄉(xiāng),成為鎮(zhèn)湖為數(shù)不多的“繡郎”。
張雪高中畢業(yè)后考取了南京財經(jīng)大學國際貿(mào)易專業(yè),但2011年的一次經(jīng)歷,讓他放棄前往英國留學的機會,回到家鄉(xiāng)拿起針線。當時,薛金娣工作室接到一個刺繡屏風訂單,但屏風底座雕刻紋飾圖案卻遲遲不能通過。張雪看著母親為這個訂單發(fā)愁,他決心嘗試一下,從年輕人的角度配合參與設(shè)計圖案。他翻閱了許多資料圖片,最后結(jié)合青銅器紋飾做出樣式,得到了對方的認可。這件事讓張雪很受鼓舞,他覺得自己也許可以給這個傳統(tǒng)行業(yè)帶來一些改變。
張雪決定跟隨母親學習刺繡。“當時有很多不理解的聲音,認為男孩做刺繡沒有前途?!备改甘冀K支持張雪的選擇,母親更是為兒子能回來繼承蘇繡手藝感到欣喜,技藝上一絲不茍地嚴加教誨,傾囊相授。有時看到張雪的一些大膽創(chuàng)意,薛金娣也會有些擔憂,但還是放手讓他去做,并積極幫他想辦法解決技術(shù)難題。蘇繡種類繁多,針法豐盛,要學好并不容易。薛金娣常對張雪說:“你不怕它,它就怕你。”
在張雪看來,一家人圍繞蘇繡形成了多維關(guān)系,“我與母親是母子也是師徒,而我的父母既是夫妻也是配合默契的搭檔。”薛金娣幾十年如一日地在刺繡事業(yè)中耕耘,丈夫則一直全力配合她,幫她做好刺繡前后工序的把關(guān)?!耙环玫拇汤C作品,絕不僅靠高超的技藝就能夠完成,前后工序每個環(huán)節(jié)也都特別重要。父親就好像英雄背后的英雄!”
“相輔相成、互相成就”,刺繡的工序是這樣,張雪父母之間的關(guān)系亦是如此。
張雪愛好文藝,他大膽地將素描、漫畫等元素應用于蘇繡之中,拓展傳統(tǒng)手工藝的可能性,受到許多年輕人的喜愛。
一次,張雪接到一個游戲公司道具設(shè)計的訂單,要求做出一把火鳳凰圖案的蘇繡團扇,但他在實現(xiàn)工藝時卻給自己出難題。要繡出星空閃耀中騰空展翅的火鳳凰本就不容易,張雪還想要增強背景材料的質(zhì)感。后來,他想到了結(jié)合傳統(tǒng)手工緙絲進行制作,而緙絲的織造技法是“通經(jīng)斷緯”,用了緙絲面料之后,對刺繡的要求又不同了,“幾乎每繡一針都要換線,前后做了半年”,最終達到了張雪想要的群星閃耀夜空的驚艷效果。
薛金娣的作品大多基于古畫創(chuàng)作,通過銀針體現(xiàn)中國文化底蘊,而張雪則會融合其他傳統(tǒng)技藝探索創(chuàng)新,想要賦予繡品更多時代元素和特點。“這恰恰是一種很好的互生關(guān)系。我與母親有各自的想法、各自喜好的領(lǐng)域,又能夠?qū)Ρ舜苏J同?!睆堁┍硎荆舜俗鹬赜指髯园l(fā)展,就能形成多種不同聲音的美。
盡管走不同的路,母子倆還是相互支持。張雪成立了彌惟刺繡研習所,讓更多人參與體驗刺繡。培訓班上,薛金娣會親自指導。張雪也會陪母親去國外做展覽,用英語介紹作品,傳播蘇繡文化。他們都認為自己有守護、推廣蘇繡的責任,蘇繡也早已是融入張雪家庭的一種親情紐帶,寄托著手藝世家的家風文化內(nèi)涵。
“未來,我有了孩子,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我都會帶著他了解蘇繡文化,學習母親這代手藝人對刺繡專注執(zhí)著、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至于是否從事蘇繡相關(guān)的工作,我想我也會像我的父母一樣,去尊重、理解、支持孩子的選擇。”張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