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鳳蘭
不餓的時候,你有吃東西的欲望嗎?恐怕有人會這樣回答你:“你以為吃東西是餓嗎?那只是饞?!?/p>
《人世間》中的周秉義也是這樣的。在《人世間》第一部中,梁曉聲這樣形容周秉義對于食物的欲望:“秉義則完全相反,他見了吃的就想吃一口,見了好吃的眼睛就發(fā)亮,不餓也吃,有時還與人搶著吃。其實,一半是策略,與人搶東西吃反而很容易拉近關(guān)系,讓對方認(rèn)為你沒拿他當(dāng)外人。一半是饑餓年代留下的后遺癥,好幾年經(jīng)常吃野菜、草籽、樹葉的人,胃腸對食物會產(chǎn)生習(xí)慣性的饑餓反應(yīng)?!?/p>
郝冬梅卻無法理解這樣“不餓而食”的行為,她“除了一日三餐,很少再吃,餓了往往也忍住。偶爾吃零食,也有意躲開別人的視線”。這種“貴族式”的教養(yǎng),不是先天遺傳。她從小由白俄羅斯女傭阿黛莎阿姨帶大,許是這位老貴族家的女傭一言一行潛移默化的影響,才讓她對于“吃”也顯得高貴而有禮儀。
從貧苦歲月過來的人們對于“吃”是怎樣的“巧取豪奪”,恐怕不是郝冬梅們所能理解的。
對于饑餓的人來說,所見皆為“飯”。有人打趣廣東人對于“吃”的勇敢,“天上飛的除了飛機(jī)不吃,水里游的除了輪船不吃,四條腿的除了板凳不吃……”所以,當(dāng)邂逅一只動物或者一株植物時,我們下意識的第一句話就是:好吃嗎?這里的好不是“喜歡”之意,而是“能不能”的猜測。能不能吃,往往體現(xiàn)了“物”的價值與意義。
春天的時候,河邊的“茅針”(茅針實為茅草初生葉芽后處于花苞時期的花穗)有了手指長,娃娃們就蠢蠢欲動。女孩為主,一群一撥,埋頭沿著河岸陡坡慢慢尋,一旦找著了,往往是一坡一灘。孩子們立刻眼中放光?!爸ā币桓劬G的茅針硬生生從根鞘里被拔了出來,尾部還帶著嫩生生的乳白。偶爾稍微老點,便有些淡紫色的暈染。隨著腰背的起伏,一會兒工夫,女孩們個個手里頭都攥了一把。大家高興地隨地而坐,將茅針?biāo)瓦M(jìn)嘴里,輕輕一咬,一股清鮮的植物香味便絲絲縷縷地漫開,清甜嫩生,一根接一根吃進(jìn)肚,便算是“打牙祭”了。
河岸上茅針可吃,河灘下蘆葦?shù)母膊豢慑e過。如果手頭有鐵鍬之類,順著被河水沖刷顯露出來的白根鞭,可以挖到幾十厘米長的鞭根來。白白的,扁扁的,咬一口,又脆又甜。跟甘蔗一樣,咬上一口后使勁咀嚼,然后抿緊嘴巴,吸出里面的甜津津的水氣,再吐掉渣子??上?,根結(jié)太短,咬兩三口便是結(jié),遠(yuǎn)不如吃甘蔗爽性。
甘蔗沒得吃,于是孩子們看中了地里剛開始長棒子的玉米。玉米稈子外形像甘蔗,吃起來卻是兩回事,雖也有點汁水,但除了解渴,甜氣若有若無。
在那個嚴(yán)重缺乏碳水化合物、蛋白質(zhì)和脂肪的年代里,任何含有這些成分的植物,都可能成為我們的口中餐。想要吃飽,榆錢、黃花苜蓿,甚至紫云英牧草,都可以成為盆中餐。如果還想吃好,帶點甜味的槐花、生豌豆、生花生,甚至是給豬的豆餅,都可能成為我們的零食。上學(xué)、放學(xué)的路上,一群孩子以攫取的眼光搜索著一切可吃之物,豌豆掛莢剛剛鼓起,就“噗”的一聲被路過的孩子隨手拽下,剝開后,將還沒有圓潤的生豌豆掩到口里。生蠶豆也逃脫不了這樣的命運,至于那卷起來像是“刨花”的生豆餅,硬生生被孩子們吃出了瘦肉的香味來。
反正,對于能下肚的東西,只要眼睛能看到,鼻子能聞到,腸胃就會應(yīng)景似的“咕咕”作響,口腔就會立即出現(xiàn)“巴浦洛夫”的條件反射。以至于眼前出現(xiàn)一個奇形怪狀之物,人下意識的反應(yīng)也是——“可以吃嗎?”
因為這樣的饑餓記憶,我們這些周秉義們,見到食物不管餓不餓先來上一口,讓嘴巴過個癮。莫言曾在《吃事三篇》中說自己吃“煤球”“棉籽餅”“紅薯葉”“蛤蟆肉”等。這等記憶,應(yīng)該不是一個個體的執(zhí)念,而是一個民族苦難的印記。也正因為這樣“匱乏”的記憶,讓莫言成名后上了人家飯桌還是一副“奮不顧身”的樣子。而莫言也終于頓悟:所謂的自尊、面子,都是吃飽了之后的事情。
而在這以“瘦”為美的年代里,“吃”突然成了“原罪”。
“吃”意味著能量爆棚,意味著“胖”。任何一個胖人,都可能被指責(zé)為一個缺乏自律、不懂得體重管理的人??烧l又知道,現(xiàn)代社會爆發(fā)式的“三高”,與那個“饑餓的年代”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在心理學(xué)上,有一個詞叫“匱乏感”。饑餓的記憶讓人對食物一直有一種匱乏感,因為匱乏感,所以就有了不安全感。因為有了不安全感,所以就必須借助外界的東西來填充自己,包括食物。
郝冬梅意識不到這種匱乏感,她認(rèn)為是自己家女傭阿姨教導(dǎo)得好。周秉義也不知道這種匱乏感,只是看到有人賣玉米棒子時,下意識也會向郝冬梅借錢買吃的。只有探根溯源的人才看到了真相,看到了“不餓而食”背后的苦難記憶。
其實,“不餓而食”的何止是食物,也有金錢,也有愛情。只有那些被深深愛過、不“匱乏”的孩子,他們幸福的童年才治愈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