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
你聽說過唐代的垃圾回收嗎?以極少成本換來萬貫家產,由商入仕的裴明禮正是由此起家。
《御史臺記》載:“唐裴明禮,河東人。善于理生,收人間所棄物,積而鬻之,以此家產巨萬……”
收人間棄物
唐朝時期,商業(yè)繁榮。在帝都長安,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吸引萬國來朝,一派繁榮似錦、物殷俗阜的景象。年輕的裴明禮也被吸引著,離開家鄉(xiāng)來到了長安。
初來乍到的裴明禮人生地不熟,很快就把身上的錢花光了。這時他發(fā)現,把廢棄的物品撿來或是低價買來,積攢到一定數量后,運到貧困的地區(qū)去賣,能夠得到幾倍的利潤。于是,裴明禮做起了這個“生意”。
和簡單的回收廢品不同,裴明禮會對到手的物品進行分類,把它們簡單處理加工,再拿去賣給需要的人。比如,他把一些可用木料挑出來,進行粗加工,再做成上等的木柴賣掉;把一些別人丟棄的舊書拿到二手市場去賣;把撿來的樹枝賣給別人當柴燒;把舊衣服洗干凈,賣給沒有衣服穿的窮人……這樣不但做到物盡其用,而且瞄準對應的潛在“客戶”,使利潤最大化。
這項工作又臟又累,卻讓裴明禮收獲頗豐。由于舊物的量很大,裴明禮的生意不斷擴大,他同時想到了與如今的“以舊換新”如出一轍的妙計。裴明禮將手中的舊物經手賣出后,再購進一部分人們需要的商品,以新?lián)Q舊。他以這樣的方式既賺到了錢,也方便了老百姓,受到了當地老百姓的大力擁護。
就這樣,裴明禮依靠這條“回收舊物”之路,從零起步,成功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也為日后的事業(yè)備下了充足的“啟動資金”。
撿石頭瓦礫
賺到“第一桶金”后,裴明禮的眼光更加犀利,把視野拓展到其他方向。金光門是當時長安城的正西門,是重要的交通和軍事要地,緊鄰當時最大的市場之一——西市,流動人口很多。然而在金光門外,尚有一塊荒地,地上全都是石頭、瓦片等雜物,根本沒有辦法耕種,裴明禮以極低的價格將它買下。
土地到手了,但要怎樣清除滿地的瓦礫?裴明禮想到了一個既能搬走瓦礫又節(jié)省成本的辦法——他策劃了一個“灌籃”有獎活動,在荒地里豎起一根木桿,上面懸掛一個筐,讓人揀地里的石頭瓦礫往筐里投擲,投中的人有錢作為獎勵。裴明禮的方法吸引了許多人來投擲。上千個投擲的人,僅有一二個人投中。還未等這些人投擲熟練,地里的瓦礫已經揀拾盡了。裴明禮只花費了很低的成本,就“雇傭”了一大批勞動力替自己清理瓦礫。
地上的瓦礫在活動中,很快清理光了。而被撿出來的石頭和瓦礫被裴明禮賣給當時的“建筑商”,又賺了一筆。
搞循環(huán)經濟
不久,長安下了幾場大雨,這片土地上很快長滿了野草,清理雜草又成為一項浩大的工程。裴明禮又想到了新招數。
他以低廉的價格將荒地租給畜牧大戶,簽三年的合同,不漲價。不少畜牧大戶感覺很合算,紛紛來找裴明禮簽約。三年期間,畜牧大戶們在這塊土地上放羊,積攢的糞便成為土地的天然肥料,讓土壤變得越來越肥沃。
合約到期后,裴明禮收回土地,自己經營。這時的土地,已經從寸土不生變成了肥沃的良田。他把果核播種在地里,再用牛犁耕耘種植。兩年后,荒地變成了枝繁葉茂的果園,結出累累碩果。果子成熟之后,裴明禮雇人一車一車地載到集市上去賣,很快銷售一空。裴明禮賺得缽滿盆盈,數年之間“所收復致巨萬”。
常年種植果樹非常消耗地力,為了保持土地肥沃,裴明禮又在地里栽上了蜀葵和花草,并在果園附近建造房舍院落,在院子里安置蜂房養(yǎng)蜂。果樹、蜀葵開花的時候,蜜蜂采集花蜜,并為果樹、蜀葵花朵授粉,形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果樹長勢喜人,且售賣蜂蜜又增加了一筆收入。
就這樣,裴明禮擅用發(fā)散思維,多法經營,實現了可持續(xù)發(fā)展。成為巨賈后,裴明禮在長安城內名氣陡增,后來,他的故事傳到了惜才的唐太宗那里,唐太宗便把裴明禮招至麾下,最終官至太常卿。
編輯/王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