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蔚峰(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實習到崗的第一天,在向同事作自我介紹時,我提到自己是個00后,聽完后大家都笑了。最年長的大哥開玩笑地說:“那是不是得叫我們叔叔、阿姨啦!”在之后一段時間的實習中,同事們有時也會開玩笑地叫我“小朋友”。在80后、90后的眼中,00后確實還只是小朋友呢,可一轉眼,開始有00后成為他們的同事了,這有點出乎他們的意料。
對我來說,實習的第一周最不適應的不是工作內容,而是通勤。從家到單位單程近兩個小時,而且早晚高峰時的地鐵很少有座,有時人多,還要始終蜷縮身體,保持沙丁魚罐頭的狀態(tài),這在剛開始的兩天還真讓我的腰背有點難受。
每天早上7點出門,晚上9點到家,白天工作一天,晚上到家只剩下疲憊,完全沒有時間發(fā)展自己的業(yè)余愛好。與以往上學時相比,屬于自己的業(yè)余時間少了很多,這一點令我這個剛剛開始工作的年輕人非常難以適應。這樣說可能有些難為情,但在一開始,自己的時間被大量占用我感到過幾分委屈,覺得失去了大學時的自由。
而與異地實習的同學相比,我算是比較幸運的了,因為實習單位和我的家在同一座城市,這就免去了找房和租房之苦。
同事、領導這樣的角色在我以往的生活中從來沒有出現(xiàn)過,他們不像同學、朋友,更不像老師、家長,學會把握這樣的關系需要時間,更重要的是,我需要在新的環(huán)境里找到自己的新角色。
我在一家金融公司的產品管理部實習,平時的主要工作是處理數(shù)據(jù)信息。入職不久,部門領導讓我梳理一項工作的操作流程,形成書面SOP(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這是我第一次獨立完成工作任務,說實話,真的是一頭霧水,不知哪些是我這個崗位本就應該知曉的,也不確定哪些是可以通過詢問后了解的。我想,如果冒失地去問別的同事,他們會不會覺得我幼稚,于是我自己摸索了很久,在公司的局域網上瀏覽了很多資料,可工作成果差強人意,領導看后讓我反復修改好多次。
后來,在與同事說起這項工作時,同事告訴我,其實有些部分我完全可以直接詢問相關人員,或者請他們幫忙把相關部分直接填寫完成,這樣可以事半功倍、提高效率,也可以通過工作上的往來盡快與同事熟識。
起初,我認為這是00后的特點之一:羞于求助,怕給別人添麻煩??墒?,后來覺察這樣的做事風格對工作的開展十分不利,這是我在這次實習中感受最深的一點,沒有人可以獨自完成所有的工作,與其低頭蠻干,不如大膽求助;與其做一個孤勇者,不如成為一個值得信任的合作伙伴,同事就是要共同完成一件事情。
坦白地說,金融公司處理數(shù)據(jù)的工作不是什么體力活,工作量也不大,我完全應付得過來,但是時刻保持工作狀態(tài)這件事卻消耗了我大量的精力,于是會出現(xiàn)這樣一種有意思的情況:一天里明明只用鼠標和鍵盤梳理了一些數(shù)據(jù),但在下班時我卻感到筋疲力盡,仿佛搬了一天磚。這突然令我回想起兒時纏著剛下班回家的父親陪我玩,但他總說要休息一下的場景。工作一整天,回家后確實分不出更多精力去關注其他事了。
在我的工作中,最熬人的是兩件事:一是跨部門協(xié)調工作,另一是滿足同事及客戶對數(shù)據(jù)和模型的建構需求。同多個部門的同事協(xié)調工作聽上去不復雜,但做起來沒那么容易,我對此的切身體會可用四個字來概括:“擔驚受怕”,毫不夸張。
有天剛到公司,早飯還沒來得及打開,金融科技部的一位同事就急匆匆地找我?guī)兔?。她要我在某個模型中添加一處設置,可我卻始終沒有弄懂她具體的需求點,模型操作頻頻出錯,兩個人都很著急。聯(lián)系了多個部門的同事后,我們才最終把它解決,這期間耗費了很多時間,還引起一些小誤會??绮块T間的合作在我看來最困難的就是溝通:需求方是否清楚地表達了讓接收方準確理解了自己的需求,接收方提供的解決辦法能否真正解決問題等。
經過那一次,我才知道人際溝通的重要性,其實我應該在知曉對方需求后,嘗試詢問對方:“您的意思是不是說……”或“我理解您的意思是……對嗎?”而不是單純地回答:“好的”或“沒問題”。沒有一定的協(xié)調能力,工作中就會碰到很多麻煩。
不知道什么時候會來的新需求,不知道下一項任務會有多復雜,更不知道對方催得有多急,這些都讓初入職場的我感到不適應。
朝夕相處的同事,看起來關系熱絡,但卻不像朋友那般親密,他們令我感到既熟悉又陌生。與領導相處的感覺我也難以準確描述,但我知道把握好這些關系也是職場人工作的一部分。
現(xiàn)在實習已經結束,其實回想起來,最初還是心理落差太大。大學生活是人生中最幸福、最自由的幾年,現(xiàn)在臨近畢業(yè),我們不得不迎來一次“痛苦的蛻變”,曾經慢節(jié)奏的生活和自由安排的時間被緊鑼密鼓的各項日程所取代,我們的角色也要從學生變成職場人。
大四是充滿選擇的一年,我選擇了就業(yè)。而一旦做出這樣的選擇,就意味著升學這個選項短期內要放棄了,雖然心有不甘,但有限的時間和精力難以兼顧兩頭。我身邊也有同學選擇升學,或考研、或保研、或出國。保研的話,拿到資格有多困難無需我贅述;考研的話,各方信息又都需要了解,院校和專業(yè)需要選擇;而出國也是一樣,資料同樣需要準備,沒有哪一條路是捷徑。我身邊時常會有同學說這樣的話:“早知道復習這樣枯燥,當初就不考研了,直接找份好工作現(xiàn)在早就輕松了!”“實習好累,還是考研好,多在學校讀兩年書多輕松??!”
疲憊的時候,大家都曾后悔自己最初的選擇,但其實每條路都沒有那么輕松,每個選擇背后都是咬緊牙關的堅持。雖然同事偶爾會用“小朋友”這樣的稱謂開玩笑,但我深知即將大學畢業(yè)的我們,是時候學會承擔一個成年人的社會責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