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這次亞洲行的重頭戲之一,所謂“四方安全對話”領導人會議24日在東京舉行。這個由美國、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亞組成的非正式論壇,被廣泛視為"遏制中國的努力”。如果說人們對剛剛啟動的“印太經濟框架”要畫一個大大問號,那么對運行已數年的“四方安全對話”而言,這個問號已被拉直成一個驚嘆號。
去年9月“四方安全對話”在華盛頓舉行首次會議時,環(huán)球時報社評曾將它形容為“包圍中國的印太黑幫”。大半年過去,“四方安全對話”東京會議出現了一些戰(zhàn)術層面的變化,但國際社會對它大的印象、判斷和定性沒有變。
比起去年9月在華盛頓的那次會議,這次東京會議的聯(lián)合聲明除了多出一些具體的措施,似乎并沒有什么特別“出格”的地方。它沒有像外界的一些預期那樣談及臺海問題,而是重點聚焦了基礎設施建設、氣候變化、抗擊新冠疫情、供應鏈等議題,以至于有評論聲稱,四方安全對話似已從安全架構轉向經濟議題,不再是要打造“亞洲小北約”。
但這只是一種障眼法。會后的聯(lián)合聲明宣稱“強烈反對任何旨在改變印太地區(qū)現狀的脅迫性、挑釁性或單邊行動”,其中包括“將有爭議的島礁軍事化、危險地派出海岸警衛(wèi)隊船只和海上民兵,以及試圖破壞其他國家的近海資源開發(fā)活動”——這些都是華盛頓不遺余力地想給中國扣上的帽子。
除了欲蓋彌彰的“黑話”,東京會議還拿出了“陰招”。比如,這次會議拋出一個所謂“印度一太平洋海事領域意識伙伴關系”,自稱重點打擊非法捕魚?!扒珊稀钡氖?,美、日等國多次捏造中國“非法遠洋捕魚”,在剛剛結束不久的美國一東盟特別峰會上,華盛頓對東盟地區(qū)宣布的最大一筆投入也流向“非法捕魚”。通過混淆視聽的“輿論戰(zhàn)”,挑撥中國與亞太國家的關系,不得不說,這一手真是夠陰險的。
華盛頓聲稱“不與中國搞對抗”,但其說一套做一套的本事,堪稱爐火純青。過去幾年,他們公開宣揚“中國威脅”,但越來越多的國家發(fā)現,真正具有“威脅”的并不是中國,而是那幾個企圖把亞太陣營化、北約化、冷戰(zhàn)化的國家。華盛頓和東京于是想走“曲線道路”,假模假樣地拿出各種“合作”當誘餌。有美媒評論稱,這是打算“從經濟面突圍”。
東京會議的聯(lián)合聲明承諾,未來5年為地區(qū)提供超過500億美元的基礎設施援助和投資,以及赴美獎學金項目等等。這些如果能落實當然是好事,但人們不免要問:美國自詡“印太國家”,如果它真想發(fā)揮建設性作用,為什么不通過APEC等本已成熟的機制來實施,反而要舍近求遠、另起爐灶呢?華盛頓的“大手筆”,本質上就是要搞以美國為老大的“小圈子”,來對沖和瓦解已有的、以發(fā)展為目的的亞太合作機制,最終讓亞太地區(qū)為美國的利益服務。
亞太地區(qū)是當今世界最具活力的地區(qū),根本原因就在于,絕大多數地區(qū)國家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堅持合作共贏、不搞零和對抗。在這里還需要說一下“印太經濟框架”,美國除了自己,還網羅了12個創(chuàng)始成員國。但人們都在問,美國不向12國開放市場,各自的關稅也不降低,協(xié)定的好處在哪里?亞太國家有幾個真的愿意在安全上與中國對抗,在經濟上與中國切割呢?
東京會議聯(lián)合聲明的第一句話,就是“重申對一個自由、開放、包容和有韌性的印太地區(qū)的堅定承諾”,對照“四方安全對話”的真實意圖,簡直是對這些美好詞匯的侮辱性利用,華盛頓需要、也十分擅長用它們來包裝、掩蓋自己的地緣政治私心。
然而,這個“戰(zhàn)略”,那個“對話”的,華盛頓這些年來搞了不少,其中大多數要么在黨派更迭中自行“死亡”,要么美國自己先“退群”放棄。究其原因,就在于它總想忽悠別人成為其霸權的“炮灰”,同時,它又總是白費力氣地與時代潮流較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