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曉波
一位從萍鄉(xiāng)到鄱陽旅行的帥小伙,夜間在湖邊游逛,見一伙穿星火衫的年輕人聚在木棧道上的亭子邊讀詩文,他們普通話一點不專業(yè),但真摯投入。十幾盞電子馬燈和竹燈籠高低錯落地擺布,在黑暗中剜出一塊夢幻空間。他被迷離的光影吸附,一步步靠近,然后,從暗處走到亮處,朗讀了《星火》上的詩歌《一封情書》。
之后有人問,為何選這首?來鄱陽是不是來看某位心儀的姑娘?他面色潮紅,語焉不詳。
這是6月下旬在鄱陽湖畔舉辦的“去湖上點一盞漁火”戶外朗讀會上的一個插曲。
這個夜晚,不少平常不愛寫作的市民在鍛煉和散步途中邂逅文學,并新奇地加入朗讀行列。那位身材健美氣質(zhì)不凡的女子是鄱陽縣最大月子中心的老板,那位戴著牙箍笑起來酷似某個新晉明星的小姑娘是縣二中的學生,那位穿著背心的大叔是湖邊村莊里的農(nóng)民。
朗讀之后,有人當場打聽怎么加入星火讀者驛站。
類似的情形,我在全省星火驛站為高中畢業(yè)生舉辦的朗讀專場見過,在婺源古戲臺、贛州古城墻上的讀書會上見過,在《星火》上火車“尋找無限的少數(shù)人”行動里見過。
在贛中片朗讀現(xiàn)場安??h,一位剛高考完的女生讀完《星火》的作品,忽然哽咽起來,說:這樣的夜晚有著想象中才有的浪漫。
在婺源延村的戲臺上,78歲的村民俞春愛分別用方言和普通話朗讀了《星火》詩歌《草垛》,這是她首次登上本村的大戲臺。出門前,她正在家照顧癱瘓的老伴,對于她登臺朗讀的嘗試,老伴目光茫然不置可否。她抻了抻衣角,身影劃過老伴和鄰居們訝異的目光。
在贛州古城墻上,一位詩人的妻子悄然趕到朗讀現(xiàn)場,本意是來查崗,結(jié)果被他朗讀的《與妻書》感動得熱淚盈眶,也亮相參與互動。在從南昌開往北京的列車上,一位兼做微商的女教師套上印有產(chǎn)品廣告的秋衣,從一位剛放寒假的大學生手里搶過話筒,朗讀了《星火》詩歌《把愛和恨擦干凈》。她說,這首詩讓她想起天堂的父親。
自2019年以來,星火雜志社策劃了近百場主題各異的“把《星火》讀給你聽”。我們一直很重視朗讀會的開放性,很多活動都是在街頭或野外舉辦,因此,常發(fā)生陌路人在詩歌里相逢成知己的美好,這些神來之筆也是最打動我的部分。
自從“寫詩的比讀詩的還多”的自嘲流傳開來后,大家都默認了寫與讀的剝離,但每次“把《星火》讀給你聽”都有超出預期的回響。這說明在文學從業(yè)者的目力之外,詩意的土壤仍是真實存在的,只是我們還沒找到抵達的路徑和深耕的工具。
《星火》朗讀會從不事先排定所有節(jié)目,甚至沒有固定主持人,就是想給大眾的融入預留空間。如同長篇小說的寫作,創(chuàng)作者只設(shè)置大致框架和主題,然后讓人物和語言自己生長。
我們也幾乎不邀請專業(yè)朗讀者,擔心舞臺感太強的朗誦固化讀與聽的界限,抑制大多數(shù)人參與的熱情。
星火驛站的很多活動都是這種風格,它們像是綠皮火車,低價,慢速,可在最基層的小站逗留,以便沿途捎上更多遠方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