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樂媽
前段時間,看了一檔名叫《荒野會談》的節(jié)目。
節(jié)目中,北大才女李雪琴講述了幾件事。她上高中的時候,有一次開家長會,班主任找到了李雪琴的母親,說:“你偷看一下李雪琴的手機,看看她每天晚上在跟哪個男孩子發(fā)短信?”于是,當天晚上,李雪琴一回房間,就看到母親正坐在自己的床上。但讓她沒想到的是,母親見到她后,竟然一臉嚴肅地說:“女兒,我要向你道歉。”看李雪琴一副不明所以的樣子,母親接著解釋道:“今天你們班主任讓我看一下你的手機,但我保證,我在點開信息圖標的那一刻,就關(guān)上了,一條都沒有看見??晌曳浅S胸撟锔?,我在這里鄭重地向你道歉,我不該做這樣的事?!?/p>
這件小事,給李雪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坦言:“這一幕讓我感動至今。所以我跟媽媽待在一起的時候,感到非常舒適?!?/p>
同樣地,李雪琴的父親也給予了她絕對的支持和尊重。李雪琴小時候,是個很調(diào)皮的孩子,經(jīng)常被老師請家長。那時候,她的小學班主任的教育理念是“小樹不修不直溜”。然而,當李雪琴的父親聽到這句話后,卻反駁道:“老師,我覺得小樹只要不長歪,長點枝丫是沒有問題的?!?/p>
在一個觀念相對傳統(tǒng)的小縣城里,父親的這席話無異于平地驚雷,以至于今天還在朋友圈和親戚圈里廣為流傳。
連在場的嘉賓聽了,都紛紛感嘆,李雪琴有一個偉大的父親。
說實話,看了這檔節(jié)目后,我才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不是只有正兒八經(jīng)地對孩子說教才算是教育,生活中的每一次互動,其實都是教育。沒有一個孩子的優(yōu)秀是與生俱來,不過是父母夜以繼日的托舉。而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父母往往只有一次機會,你給了孩子怎樣的教育,孩子就會回饋給你怎樣的成果。
曾有這樣一組照片,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某個隱秘的角落里,有一個心聲墻。一個孩子在這面心聲墻上,寫滿了各種飽含憤怒和恨意的句子。是什么讓一個孩子的心靈如此扭曲?
其實,正是因為一張“打人表”:母親打了他一回,他就記一筆;父親打了他一次,他也記一筆。在這些密密麻麻的“正”字的背后,是一個孩子挨了無數(shù)次打后的不甘和眼淚。
在這個孩子眼中,自己只是一個沒人愛的可憐蟲。于是,他用最稚嫩的字體寫下了最冰冷的句子:“自殺去吧?!?/p>
有多少父母打著“黃荊條下出好人”的幌子,一看到孩子犯錯,就揮舞起拳頭。以為這樣做孩子就會長記性,會越來越好。卻不知,那個飽受皮肉之苦的孩子,從中得到的不是教訓,而是與父母對抗的恨意和一生都難以擺脫的陰影與痛苦。
前段時間,刷到了一則熱搜:許久沒出現(xiàn)在大眾視野中的吳卓林,被人拍到在多倫多排隊領(lǐng)取免費的救濟食物。事實上,這已經(jīng)不是她第一次陷入困境了。早在2018年,無家可歸的她,就被爆出打著父親成龍的名字,求店主收留她。如今,4年時間過去了,吳卓林的生活卻依舊沒有改善。
怒其不爭的同時,也不禁嘆息:糟糕的原生家庭,對孩子而言,無異于一場災(zāi)難。
一直以來,父親在吳卓林的生活中都是缺席的。而母親吳綺莉?qū)ε畠旱墓芙蹋謽O度嚴苛、暴力。吳綺莉曾自曝:只要女兒不乖,我就會暴打她;打完后,再讓女兒頂著厚厚的《辭?!妨P站,掉了就又是一頓暴打。
隨著吳卓林漸漸長大,母女二人的關(guān)系也愈發(fā)針鋒相對。2015年,吳卓林曾報警稱母親常年酗酒、濫用藥物、虐待她,同時,這些年她也在用自我毀滅的方式狠狠報復著母親:自殺、偷竊、離家出走……
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曾指出:“暴力,對孩子的威懾作用只是暫時的,但它所引起的憤怒情緒、復仇心理及自我仇視卻異常強烈,并持續(xù)很久。挨打帶給孩子的焦慮、緊張、痛苦將會充斥于他的整個童年,被暴力對待的孩子很難重新獲得安全感?!?/p>
若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手段只有巴掌和拳頭,那么無論初衷是什么,最后為此買單的永遠都只是孩子自己。
就像有句話說的:父母不斷打罵孩子時,孩子不會停止愛父母,但會停止愛自己。
生活中,不少父母總是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喋喋不休地跟孩子講各種大道理,試圖讓孩子按照自己規(guī)劃的路線前進。
可結(jié)果呢?往往是父母說得越多,孩子就越不聽話。
就像綜藝節(jié)目《變形計》中,有個名叫鄭子豪的男孩。他非常喜歡玩游戲,當律師的父親十分看不慣兒子的行為,一有機會,就滔滔不絕地對著兒子說教:“你知不知道打游戲是不對的?”“你這樣打游戲是會上癮的,就像抽鴉片一樣,玩物喪志。”“你要搞你的學習,你只有學習好了,才能有自己的娛樂活動?!?/p>
次數(shù)多了,子豪不僅對父親說的話置若罔聞,還對游戲更加上癮了。
曾有心理學研究證明:從講道理到接受道理,中間的距離可能很遠。一個人能夠接納別人的觀點,首先取決于情緒,其次取決于對方的行為,最后才是對方的語言。
如果父母總是不管孩子愿不愿意聽,就一味地教訓孩子,即使再正確的道理,到了孩子耳中也和語言暴力無異。
之前看電視劇《加油!媽媽》時,里面就出現(xiàn)過這樣一幕:由吳越扮演的母親蘇青平日里跟兒子的溝通非常少。有一次,蘇青發(fā)現(xiàn)兒子對一款蛋糕青睞有加。本以為母子二人能因此打開話題,可誰知,蘇青一張嘴又是批評:“多吃甜食對牙齒不好?!边@樣一來,兒子徹底失去了跟她交談的欲望,只撂下一句“永遠只能做正確的事情,特別沒意思”,就頭也不回地走了。
類似的情景,其實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他們的生活中。甚至有一次,兒子哭著問蘇青:“你在意過我的壓力有多大嗎?”蘇青也依舊不為所動,反而擺出一副“我為你好”的模樣,繼續(xù)輸出著她的大道理:“你不理解媽媽,媽媽不怪你。但是媽媽相信,等你長大以后,面對真正的大風大浪,面對真正的競爭對手的時候,你就會感謝媽媽現(xiàn)在對你的壓力訓練?!?/p>
就這樣,在無人理解的絕境中,兒子居然學會了用抽煙、盜竊、打賞女主播等不良行為排解自己的壓力。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告誡父母:“教育的意圖越隱蔽,越能被受教育者所接受。”
蹲下身子,閉上嘴巴,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教育才能生效。
反之,若只有居高臨下的說教,哪怕父母口中的道理再正確,講得再掏心掏肺,也不過是徒勞。
我曾看過一個關(guān)于山東“學霸村”的報道。一個不足500戶,人口只有1800多人的小村子里,居然出了16名博士生,30多名碩士生和100多個本科生。幾乎每一戶人家,都能出一個大學生。要知道,目前中國擁有本科學歷的人數(shù)占比也不過4%。
對一個經(jīng)濟不夠發(fā)達的村子來說,能有這樣的成績,已經(jīng)是非常厲害了。
那么村民們是怎么做到的呢?
跟隨記者的鏡頭,我從一戶人家的日常互動中找到了答案。這家人的女兒是同濟大學的博士,她的父母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每次忙完農(nóng)活后,父親都會拿起一份報紙認真閱讀,并且一讀就是20年。
正是父親對于知識的重視和渴望,在無形之中深深地影響了女兒。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說:“孩子是一面鏡子,會誠實地映出父母的樣子?!备改盖趭^,孩子自然上進;父母愛閱讀,孩子自然腹有詩書氣自華;父母堅持不懈,孩子也自然耐得住寂寞。
所謂的“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說的不僅是基因和傳承,更是教育與陪伴。
之前,我在抖音上刷到過一位特別厲害的父親。他的女兒自從上了初中,成績就始終在中下游徘徊,甚至還迷上了游戲。可面對不夠優(yōu)秀的女兒,這位父親既沒有打罵,也沒有講大道理,而是毅然決定要陪女兒“重上一次初中”。于是,他每天和女兒一起學習、做題,起得比女兒早,睡得比女兒晚,還根據(jù)女兒的學習情況為女兒量身定制了一套學習方案。
平日里,父親堅持接送女兒,放學后就跟女兒一起鞏固白天學到的知識。
不僅如此,父親還戒掉了看劇、打游戲等習慣,把原本用來娛樂的時間都留給了孩子。漸漸地,在父親的帶動下,女兒的學習成績已名列前茅。
很多時候,孩子就像一顆種子。
你種下的是暴力、說教、控制,得到的就是竹籃打水、事與愿違;
你種下的是陪伴、尊重、引導,得到的就是苦盡甘來、一鳴驚人。
畢竟,真正的愛靠的不是拳頭,更不是嘴巴。而是一步一個腳印,執(zhí)著地栽培自己,讓自己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同行者,這樣,才能與孩子一起成長、一起進步。
作家托爾斯泰說:“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jié)到父母身上?!?/p>
當我們看見別人家孩子懂事、自律、優(yōu)秀的模樣時,難免會心生羨慕。
但卻忽略了一點:正是自己的一言一行,決定了孩子的模樣。
一個優(yōu)秀上進的孩子,一定是父母的陪伴和支持,勝過了千言萬語和耳提面命。
教育孩子,其實也是教育自己,并不斷糾正自己的過程。
只有父母做對了,孩子才能越來越好。
責編/伊和和
E-mail:yiheh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