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良
巴納姆效應又稱福勒效應、星相效應,是指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tǒng)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從而接受這些描述,并認為描述中所說的就是自己。
1948年,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對學生進行了一項人格分析測驗,并要求學生對得到的人格分析報告與自己本身特質(zhì)的契合度進行評分,0分最低,5分最高。最終,這項測驗的平均評分為4.26分,而事實上,所有學生得到的人格分析報告都是相同的:“你祈求受到他人的喜愛,對自己要求嚴格。雖然人格有些缺陷,但大體而言你都有辦法彌補。你擁有可觀的未開發(fā)潛能??此茝娪?、嚴格自律的外在掩蓋著不安與憂慮的內(nèi)心。很多時候,你都懷疑自己是否做了對的事情或正確的決定。你喜歡一定程度的變動并在受限時感到不滿。你為自己是獨立思想者而自豪,并且不會接受沒有充分證據(jù)的言論。但你認為對他人過度坦率是不明智的。有些時候你外向、親和、充滿社會性,有些時候你卻內(nèi)向、謹慎而沉默。你的一些抱負是不切實際的?!睆姆治鰣蟾娴拿枋隹梢?,很多語句適用于任何人。
在心理學上,巴納姆效應產(chǎn)生的原因被認為是主觀驗證的作用。主觀驗證能對我們產(chǎn)生影響,主要是因為我們心中想要去相信。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我們總可以搜集到各種各樣支持自己的證據(jù)。就算是毫不相干的事情,我們還是可以找到一個邏輯讓它符合自己的設想。
巴納姆效應解釋了為什么有很多人在請教過算命先生后都認為算命先生說得“很準”,因為那些求助算命先生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點,而事實上算命先生對每個人說的都是差不多的內(nèi)容,都是一些籠統(tǒng)的、一般性的概括和描述。生活中,有些人相信星座,他們認為自己星座所表現(xiàn)出來的性格和運勢特征都和他們相契合,然而這種共鳴其實是一種錯覺,只是巴納姆效應在作祟。
(作者單位:沈陽市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