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澤秀樹 黃媛媛
1981年,小澤秀樹在廣東中山。
小澤秀樹
佳能(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zhí)行官。
佳能影像之橋項目啟動儀式。
攝影是科技和藝術相結合的產物。伴隨著改革開放,一大批和影像相關的企業(yè)進入中國,獲得了成功,也推動了中國攝影事業(yè)的發(fā)展。佳能(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zhí)行官小澤秀樹就經歷了在中國將一個日本相機品牌從默默無聞推廣到廣為人知的過程。今天,《攝影世界》邀請小澤秀樹聊一聊他在中國工作、生活的經歷,從中,我們也會知曉那些“感動常在”背后的故事。
現(xiàn)在的我,正站在位于北京的辦公室,透過窗戶眺望著這座城市。眼前是有著悠久歷史的城市,胡同縱橫交錯,車輛和行人來來往往。抬頭遠望,一座座現(xiàn)代化的摩天大樓,高聳入云。
北京,就是這樣一個古今交織、富有魅力的城市。在這里,我常常會有一些奇妙的際遇,遇到喜歡的人,看到不一樣的風景?;叵肫饎倕⒓庸ぷ鲿r的情景,當時的我從沒想到我會與這個地方有著如此深厚的緣分。
1981年8月,當時我還在美國工作,陪同時任佳能美國公司的首席銷售官及其夫人到亞洲進行工作交流。1980年代初,正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初期,我們一行人從香港出發(fā),來了個中山一日游,真是百聞不如一見。
這次旅程,我親眼看到了這個之前只從報紙、雜志上略知一二的國家,感到非常興奮。當時改革開放的政策讓我確信,中國會在不久的將來“大展拳腳”。不過令我沒想到的是,自己的未來會和這片土地一起成長、發(fā)展。
我1992年被佳能公司派駐到新加坡,后來派駐香港,之后又回到新加坡,再來到北京,前后一共在亞洲各地工作了32年。這些地方給我留下了許多美好的記憶。
1999年,我成為佳能香港公司副總裁,2002年就任總裁。2003年,“非典”疫情蔓延到了香港。隨著一部分工作的停擺,通過廣播和電視,我看到、聽到了很多和“非典”斗爭的醫(yī)務工作者的事跡,由衷敬佩他們的奉獻精神。醫(yī)務工作者們每天直接與患者接觸,與病毒抗爭,他們所承受的壓力是常人難以想象的,一些醫(yī)務工作者在抗擊“非典”疫情中獻出了生命,但他們還是勇敢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我被他們偉大的奉獻精神徹底震撼,而那些撼動靈魂的感人事跡也促使著我行動起來。
2003年4月的一天,我代表佳能香港公司,向當地醫(yī)院捐款100萬港幣。與此同時,我也開始準備相關行動計劃。那些勇于在危急時刻獻身的人們帶給我的感動,就是這個計劃的原動力。
我們舉辦了“Help us help”(你幫我?guī)湍悖┗顒?。具體來說,就是只要顧客購買佳能的產品,佳能便以顧客名義捐款20元港幣?!癏elp us help”(你幫我?guī)湍悖┗顒幼屛覀冇衷僖淮巫芳恿司杩?,當時在香港引起了很大的社會反響。
2003年7月,“非典”疫情過去后,佳能公司舉辦了跨度從2003年7月到2004年2月的“佳能香港加油”活動,以促進香港旅游業(yè)的恢復?!癈anon香港加油”的標語出現(xiàn)在大街小巷、地下通道、地鐵車廂、出租車車體、海濱浴場的陽傘等地方,鼓舞人心。
小澤秀樹(中)參加北京馬拉松。
當時,我早上從香港島出發(fā),穿過海底隧道,到海對岸的九龍上班。一到九龍就能看到正前方“Canon香港加油”的大標語,瞬間感到精力充沛,嘴里念著“今天也加油吧”,開始一天的工作。
感動,會給人強大的動力。就像為高山的美麗所感動,便會化為想登上峰頂的動力。感動越大,它喚起行動的力量也就越強大?!癈anon香港加油”這個短語,是我們發(fā)自內心的對醫(yī)務工作者的尊敬以及對積極購買佳能產品的顧客的感謝之情,是佳能與香港同甘共苦的決心,是最自然的感情流露。在這樣的時期,沒有比一句“加油”更合適的表達。從這些事情中獲得的“感動”,成了佳能亞洲企業(yè)的口號——Delighting you always(感動常在)——的靈感來源。
我非常喜歡中文里“越來越好”一詞,我希望人生也是一樣,不隨波逐流,希望能幫助每個人成為自己人生長河的主人公,去實現(xiàn)“越來越好”。
2007年1月,我和同事們一起前往坐落在河北半壁山的一所小學考察參觀。經歷了3小時的車程到達目的地,我看到了和北京完全不一樣的風景。
在簡陋的校舍前,孩子們用最燦爛的笑容迎接了我們。在校方的邀請下,我來到教室旁聽了一堂課。讓我非常感動和吃驚的是,有個男孩子站起來讀了一篇課文,他朗讀得非常流利,充滿了感情。雖然我當時還不能完全聽懂中文,但從他的朗讀中,我感受到這是一篇無比優(yōu)美的文字。他的衣服雖然破舊,可是他的眼睛充滿了光芒。這里的每一個孩子都朝氣蓬勃,這讓我非常感動。
在回程的路上,孩子們的笑臉和那段抑揚頓挫、充滿感情的讀書聲一直在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于是我決定,一定要為孩子們做點什么。之后,佳能(中國)公司就開始參與建設“希望小學”。
佳能建設的“希望小學”,有一個特色就是學校有一間有趣的“攝影教室”。在這里,佳能(中國)公司提供攝影器材,佳能員工作為志愿者會不定期來教孩子們拍照片,希望讓孩子們通過影像去認識身邊的事物,表達自己的情緒,去更好、更多地交流。孩子們拍的照片非常精彩,他們感興趣的事物通常是大人們忽略的瞬間,所以孩子們拍的照片有著大人們拍不到的獨特視角。
佳能志愿者教孩子們拍照。
為了將“攝影教室”進一步推廣,之后我還推進了跨國的影像交流活動,希望通過影像語言促進亞洲孩子們之間的交流。該項活動首先在中國的希望小學和日本小學中開始,佳能(中國)公司的員工將中國孩子們在攝影教室學習拍攝的照片做成影像交流卡片,同時寫上他們想說的話寄到日本小學孩子們的手中。同時,中國的孩子們也收到了日本小學孩子們的卡片。
從遠方寄來的一張張影像交流卡片成為孩子們互相認識的媒介,這些美好的記憶會一直留在心間。這個活動后來升級為“佳能影像之橋”項目,現(xiàn)在已經擴展到整個亞洲,覆蓋了中國、新加坡、越南、菲律賓、印度、馬來西亞、日本、泰國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qū)。
用影像和照片為全世界的孩子架起溝通的橋梁也是我的一個夢想,而在其中,我也再一次因為影像強大的溝通力而備受感動。
2013年末,我們在北京舉辦影展,展示了5年中“佳能影像之橋”的成果。5年里,我們收到了1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134所學校的孩子們拍攝的一萬多張照片。我們從中挑選了133張“影像交流卡”進行展出。有些員工在參加完全部活動后感動地告訴我,“參加志愿活動原本是想讓‘希望小學的孩子們快樂,沒想到自己卻被孩子們徹底地感動了。”
從1982年到現(xiàn)在40年間的中國,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巨變”。我是2005年被派駐來北京工作的。哪怕從2005年算起,我親身感受到的也是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不論是經濟、文化,還是體育、科技,等等,中國的變化和發(fā)展都令人矚目。
從1982年一直到現(xiàn)在,相機也經歷了技術上的巨變,1980年代、1990年代是膠片相機的全盛時代。現(xiàn)在那些膠片相機已經退出了主流市場,我們已經完全來到了數字影像的世界。
很榮幸我是這40年中國影像發(fā)展歷史的親歷者和見證者。其實在佳能公司日本總部,有很多人都被派駐到中國工作過,我作為佳能(中國)公司的董事長,十多年一直在中國工作,有我這樣經歷的人并不多。
在中國工作、生活的18年對我來說非常重要,沒有這些經歷就沒有今天的我。我相信未來會越來越好,一年比一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