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梅
車子開了十個小時,下午三點進入山區(qū),滿山遍野的針葉林,深黛淡綠相輔相依,風(fēng)拂林濤,云煙繚繞。好爽眼啊。這就是德國黑森林。
四點我們到了梯梯湖,因為小巧,像小水滴,故而得名。下車伊始,一片小巧精致的綠水,如綠翡翠鑲嵌在四周翠山之中,岸邊多彩的游艇、帆船、造型奇特的賓館,這一切啊,美到了極致,我們立即被吸引,走向湖邊。
別看它小,可是歐洲有名的湖之一。梯梯湖面積為1.3平方公里,平均深度為20米,最深處可達40米。它猶如清純美麗的村姑,恬靜安祥,吸引著游客的來訪。愛好自然的游客到此一游,難舍難忘。
回頭一望,岸邊小鎮(zhèn)上各種德式木屋尖頂花墻,與梯梯湖相得益彰。小鎮(zhèn)干凈且安靜,游人不多。這一切,構(gòu)成了一個鮮活的童話世界。難怪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的童話會出自這里。我站在小街上,仿佛自己也置身在童話世界中,這種從未有過的感覺特入味。我端祥著小街,也許,馬上七個小矮人就會從其中一個屋子出來,馬上,白雪公主也會出現(xiàn)。我真的掉進童話世界了。
梯梯湖聞名于世的另一個原因,是手工制作的布谷鳥鐘,又名咕咕鐘。它是二百年來,能工巧手的當(dāng)?shù)厝擞煤谏值哪静?,做成時鐘:咕咕鐘,它會發(fā)出與當(dāng)?shù)睾谏种械牟脊萨B如假包換的咕咕鳥叫聲,清脆動聽,這聲音,迷倒了多少人。而且,當(dāng)?shù)厝诉€使用了傳統(tǒng)的雕刻技法,用木雕裝飾各種咕咕鐘,更特別的是用機械動力原理,設(shè)計了不同的會動的木偶:如砍柴、喝啤酒、水車的轉(zhuǎn)動、跳舞等。精巧有趣的動偶,配上音樂與鳥鳴,將黑森林的生活動態(tài)十足地表現(xiàn)在時鐘上。
據(jù)記載,十七世紀的時候,由于黑森林冬季太長,且漫天風(fēng)雪,農(nóng)人們無法戶外干活,只能呆在家中,無聊之余,以木頭為材料做出許多有用的器械及工藝品。
大約在1640年的時候,有一對名叫庫茲的兄弟在他們的玻璃作坊發(fā)明了一個指示時間的儀器——世界上最早問世的黑森林時鐘木架鐘。就是在靠近華爾道市(Waldau)的格拉蘇鎮(zhèn)(Glashof),制造出了世界第一座黑森林時鐘。
后來到了1738年,一位名叫法朗安頓·凱特爾先生,他聰明過人,巧妙地用風(fēng)箱設(shè)計出與咕咕鳥相似的歌聲,就這樣世界上第一座布谷鳥時鐘問世了。
再后來,當(dāng)?shù)厝藨{著他們的想像力,加上天賦、智慧與技巧,制成由木雕裝飾的咕咕鐘。每年,他們都是在冬天制作,夏天就出去銷售。
我們來到咕咕鐘博物館,滿屋造型各異的鐘,木偶在動,水車在轉(zhuǎn),少女在跳舞,加上動聽的咕咕的鐘聲,啊哈!大開眼界,喜笑顏開。我們的眼睛根本看不過來。這些鐘,小的有兩個巴掌大,大的有兩米多,越大越復(fù)雜,越大越有趣。
有一個鐘特別有趣:它是寬四十厘米,高三十多厘米,鐘面是一個兩層樓的農(nóng)舍,樓下兩個工人在鋸木頭,拉過來拉過去,動作十分協(xié)調(diào),也很有趣。樓上幾個男男女女隨著鐘擺的節(jié)奏在跳舞。這一切,都是圍繞著一個鐘面在活動,多么完整的鄉(xiāng)村風(fēng)情。它的價格是1335歐元,合人民幣一萬三千多。真讓我戀戀不舍。
買是必然的,我在國內(nèi)就決定要買的??煽磧r格,乖乖,不菲喲。
最后選了一個小巧的:古樸大方的木雕,鐘面上有只布谷鳥,定時用咕咕聲報時。鐘擺是一個德國巴伐利亞小姑娘在蕩秋千。44.45歐元。
咕咕鐘,成就了小鎮(zhèn)的居民,給他們帶來了生機,也讓世界多了一個帶藝術(shù)價值的實用工具。
第二天,清晨五點,我習(xí)慣性地睜開了眼睛,首先印入眼簾的是潔白得發(fā)亮的被褥,軟軟地包裹著我,很舒服。我翻了一個身,對面整整一面墻的玻璃上,乳白色的輕紗正透進黎明的曙光,晨光中灰墻白被,黃床黃桌,柔美,溫馨。不經(jīng)意地抬眼,墻上一幅德國鄉(xiāng)村風(fēng)情畫正溫柔地注視著我。我猛然意識到:這不是在家里,而是在萬里之外,德國黑森林地區(qū)的一家鄉(xiāng)村小旅店中。
走出小旅店,一股四月的寒風(fēng)襲來,我緊了緊羽絨服,漫步走向村頭。小雨霏霏,給整個村子披上了一層朦朧的輕紗。小村還沒醒來,杳無人跡。只有布谷鳥聲清翠悅耳地在報曉。突然傳來一陣悠揚的鐘聲,順聲一望:只見村北頭一個哥特式尖頂教堂上醒目的大鐘,正指著六點一刻,不是整點也響鐘嗎?也許是起床的信號?
我順著小街漫步走去,紅頂白墻的農(nóng)舍順街伸延,各家的百葉窗緊閉著,房前屋后不同于中國的菜園,而是花團錦蔟的小花園。如果不是牛的脭味隨風(fēng)飄來,隨處可見的潔凈讓我懷疑這不是農(nóng)村。
早就耳聞德國人有潔癖。到此一游,房內(nèi)一塵不染,村莊自然潔凈,真是百聞不如一見啊。
放眼一望,遠處密密的黑森林覆蓋著延綿的高山,此時青翠的新綠點綴著濃郁的黛綠,相得益彰,美不勝收。
近處山坡上無樹的空地一律“鋪”著“綠毯”,這嫩綠的“毯”整齊得如同熨斗熨燙過般的平滑,順坡下延,連成一大片。此時,你的心境也如同熨斗熨燙過般的平滑、舒暢。濃山,綠地,紅頂,白屋,如此美侖美奐的童話世界怎能不吸引成千上萬的人趨之若鶩呢?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清新潔凈帶有德國氣息的空氣,沉浸在這異國情調(diào)中。
一陣歡聲笑語推開了寂靜,幾個德國小朋友各自站在兩輪踏板車上,朝著一所房子疾駛而去,抬眼一看,更多的藍眼金發(fā)的小朋友正在校門邊排隊。鄉(xiāng)村小學(xué),不會錯的。我朝校內(nèi)望去,幾個金發(fā)碧眼的小學(xué)生在一塊黑板報前,姿態(tài)各異,憨態(tài)可掬。
回到小店,我被這咖啡色三層小樓吸引:屋頂斜斜地支著,下面淡咖啡色外墻配上白色門窗,一塊德文的店牌橫掛在墻上,小樓典雅端莊。
對面墻上裝點著大幅水彩墻畫:野雞、鹿、狐貍和貓頭鷹各自參差地立在太陽和月亮下面。畫的色調(diào)是淺藍、粉紅、淡灰,清晰而淡雅。
昨天傍晚剛一到達,七十一歲鶴發(fā)童顏的小店主人,急不可耐地考問我們,要求我們回答這幅畫的喻義,我隨口答到:“天地和諧,人獸共存”。他高興地對我豎起大拇指用德語告訴我們:來過那么多國客人,唯有今天,中國人一下子猜中喻義。滿車的笑聲拉近了我們之間的距離。
老人熱情洋溢地把我們迎進小店,無比驕傲地指著小樓告訴我們:小樓還是1782年建造的,祖?zhèn)髁撕脦状?,曾?jīng)住過法國十六世皇后?,F(xiàn)在,這座小樓已被定為德國文化遺產(chǎn)。
我望著這座普通的小樓,為它歷經(jīng)三百多年風(fēng)雨而依然堅固喝彩,更對老人數(shù)代精明經(jīng)營百年老店而深感欽佩。
坐在餐廳用早餐,喝著剛擠下來的熱牛奶,吃著巴伐利亞薄餅和炒雞蛋,我的思緒又回到了昨晚的盛宴上。
我們坐在一間約一百七十平米的正方形餐廳里,引人注目的是在整整一面墻上繪著德國宗教水彩畫,清淡雅致。我們分坐在幾張長型餐桌旁,女主人身著白色泡泡袖上衣,外加一件淡藍色小背心,下著深藍色百褶裙,典型的巴伐利亞民族服裝。她身手麻利地為我們端上第一道開胃湯。我用勺子一舀,紅紅綠綠好幾種絲:紅蘿卜、洋蔥、綠菜絲。一股清香刺激著我,一口喝下去,似甜非甜,略有咸味,大家望著主人期待的眼光,故做津津有味狀,我安慰自己,德國餐自然是德國味。
第二道菜上來了,每桌一個大電磁爐,上面三大碟菜:一是牛排、火腿腸、花菜和四月豆,二是面條,三是薯條。牛排和火腿腸色鮮味美,火候也恰到好處;蔬菜煮得過爛,色黃,面條也說不上是什么味道,但還可口。
正吃著,德國老人舉著一個大托盤,上面放著一斤裝的德國啤酒六大杯,面不改色地端到我們桌前。大家舉杯:感謝主人豐盛的晚宴,熱情的款待,也為中德友誼干杯。
最后一道飯后甜點是當(dāng)?shù)刈钣忻摹昂谏謾烟业案狻保鹤仙男〉案馍厦纥c綴著鮮紅的小櫻桃,很誘人。我用小刀切下一小塊,細細地品味著:有點酸,有點甜,還有一種似苦非苦的味道。最后,我得出結(jié)論:不如中國的蛋糕好吃。仔細一回味,我啞然失笑:蛋糕原來自西方,這才是正宗原味。
大巴載著我們向著瑞士進發(fā)。忘不了德國老人的熱情與能干,舍不下德國孩子的天真笑容。咕咕鐘,我愛你們。濃密的德國黑森林,再見,自然潔凈的德國小鄉(xiāng)村,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