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寧
我們家的老屋在長興煤山鎮(zhèn)一個叫“火燒地”的地方,不遠處就是連綿起伏的五通山,山上流下一條小溪蜿蜒地穿過火燒地,一年四季緩緩流淌。老屋建于20世紀(jì)80年代,現(xiàn)在看來很是老舊,但在當(dāng)時那個年代算是很好的住房了——三間正房、兩間耳房,青磚紅瓦,房前屋后還有兩個庭院。爸爸在后院修了個花壇種滿花花草草,栽了桃樹、枇杷樹、石榴樹,挖了魚塘養(yǎng)上小金魚;在前院種上了竹子,打了一口水井……
過了幾年,桃子豐收時,爸爸便把它們摘下來分給左鄰右舍吃;枇杷樹也長得高高大大,會結(jié)出許許多多的枇杷,白頭翁、小山雀都飛到樹上來啄食,爸爸就用塑料袋把較低處樹枝上的枇杷一個一個套起來,一邊套一邊說“上邊的鳥吃,下邊的人吃”。
我對老屋印象最深的要數(shù)那片竹林和窗前那棵高大的石榴樹。春天,我總是盼著爸爸媽媽帶我回煤山,到小竹林里去看看剛冒出頭的小筍芽兒;到了秋天,我也盼望回老屋一趟,那正是石榴燈籠高高掛的時候,我總能親手摘到酸甜可口、又大又紅的石榴。爸爸說,有一年他剛推開屋門,就看見幾個七八歲的小孩子,正攀在墻頭伸手摘石榴,看見有人出來,慌忙想跳墻逃跑,爸爸連忙叫住他們說:“別慌別慌,小心摔著!”然后走上前把幾個孩子一個一個抱下來,還摘下石榴送給他們,并囑咐說以后不要再爬墻了,要吃盡管和他說。
如今,不管是城里還是鄉(xiāng)村,都發(fā)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老屋周邊的馬路拓寬了,新大樓聳立起來了,購物中心也開始營業(yè)了……老屋要拆遷了,爸爸媽媽去辦理相關(guān)手續(xù),媽媽答應(yīng)我這次去一定給我拍下老屋最后的樣子。
再見啦,小竹林;再見啦,石榴樹……再見啦,老屋。相信老屋所在的地方會變得更好,將來的煤山會變得更美麗!
指導(dǎo)老師/沈末琴
發(fā)稿/莊眉舒
家鄉(xiāng)的老屋,永遠留在你的文字里。//@小靜老師:文章對老屋的描寫,既有對老屋消逝的傷感又有對未來的期待。祝你的家鄉(xiāng)變得越來越美、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