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張義紅 蔣利兵
“賓川有個烏龍壩,苦蕎粑粑羊皮掛,屋中烤火背脊冷,十人上山九人怕。”邊遠高寒的賓川縣烏龍壩是一個白族聚居的貧困山村,坐落在海拔2 300多米的烏龍山,全村有5個自然村,現(xiàn)有總人口3 860余人,自然環(huán)境惡劣,生活條件艱苦,文化落后。1980年7月,常德亮初中畢業(yè)剛滿十七歲,為了培養(yǎng)下一代,改變家鄉(xiāng)貧困落后的面貌,他回歸大山做一名民辦教師,挑起了教書育人的重擔,從1989年任烏龍壩完小校長、支部書記至今,已經(jīng)走過43個春秋。
艱苦創(chuàng)業(yè),改善辦學條件
烏龍壩完小,原在破爛不堪的廟宇里上課,逢年過節(jié),村民燒香煙霧繚繞,嚴重影響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且辦學條件真是太簡陋了,雨天外面下大雨,室內下小雨。冬天山風呼嘯,衣衫單薄的學生顫抖著上課。老師們只能動員學生從家里背點柴,燒個火給學生烤烤手才上課。當時,學校唯一的教具就是本地木匠做的一根直尺。烏龍壩完小也曾有5位公辦教師來任過完小教學組長或校長,但由于學校不通公路,從鄉(xiāng)政府駐地賓居街到學校要走山路40多公里,5位公辦教師來這里工作后,最長的也就待了兩年就調走了。
1980年9月,也就是常德亮任教的第一年,他再次走進曾經(jīng)在里面讀過5年書的烏龍壩完小教室。里面還是擺著幾張沒有書箱的老式課桌和一塊“鍋煙黑板”,一張不知什么時間留下來的高八仙“辦公桌”,這是當時學校所有的財產(chǎn)。五個年級只有32名學生。由于生活艱苦,多數(shù)家庭的子女上不起學,只能在家去放牛放羊。女孩子上學的更是寥寥無幾。常德亮知道要改變山區(qū)祖祖輩輩形成的舊觀念,必須到各家各戶做耐心細致的工作。為了讓更多的孩子上學,讓他們走出大山,常德亮東家出,西家進,向當?shù)厝罕娦麄鲗W習文化知識的重要性。他先動員親屬送子女上學,帶動其他家長送子女上學,還為家庭困難的孩子墊學費。在他的堅持下,學生由原來的32人增加到90多人,由原來的復式教學變?yōu)閱问浇虒W,教師由原來的3人增加到5人。原有的校舍已無法容納下教師和學生。為此,常德亮多次找村干部并召開村民大會商量新建烏龍壩完小。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工作感動了當?shù)馗刹咳罕姡玫浇逃块T的大力支持。村委會將原來生產(chǎn)隊的打麥場劃給了學校作為新校址,除政府投入外,其余不足部分村民捐資、投工投勞,一時間人背馬馱,一場轟轟烈烈的建校工作展開了。在修建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不少,當時常德亮吃住在工地,一心撲在學校建設上……
經(jīng)過常德亮的努力,加上全村村民的大力支持,鋼混結構的第一幢教學樓建成了,結束了“鍋煙黑板”的歷史。常德亮帶領學校的其他老師把9米長的旗桿從鄉(xiāng)政府駐地的賓居街抬回到學校,利用休息時間砌好旗臺,烏龍壩山區(qū)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常德亮所做的工作得到了大理州教委的獎勵,獎給了烏龍壩完小價值8 000元的學生讀物,鄉(xiāng)文化站也送了一些書,由此,學校藏書一下子達到了1 500多冊。但有書卻沒有地方放。常德亮多方籌資購置了8個圖書柜,圖書柜的體積較大,一匹馬只能一邊馱一個。他發(fā)動學校的教師用自己家的馬從賓居街義務馱運,回校途中下大雨,路面窄,加之泥滑路爛,馬無法前行,他們只好一人扛一個,扛到平整處再用馬馱。他和大家早上6點出去,一直到晚上12點半才回到學校。類似這樣的工作,每個學期開學都有好幾次。學校建好了,為了綠化校園,常德亮利用星期天到大理市鳳儀鎮(zhèn)背回“四季桂”到校種,連續(xù)5個星期共種下了20棵,現(xiàn)在已長成參天大樹。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村實行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群眾生活有了很大改善。1996年,常德亮參加了賓川縣第一次教育三干會,這更加堅定了他辦好山區(qū)教育的信心?;匦:螅R不停蹄地找村干部召開了群眾大會,宣傳黨的富民政策,宣傳義務教育法;在會上他舉實例、說政策、講道理,讓群眾知道要改變家鄉(xiāng)落后的面貌必須要學文化,辦好學。常德亮和村干部帶頭捐資投勞,掀起了第二次建校高潮,群眾集資投勞共計20.15萬元,多渠道籌資11.35萬元,又建起了一幢三層的鋼混教學樓,為普六、普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敬業(yè)奉獻,辛勤耕耘結碩果
原先,烏龍壩完小的教師多是初中畢業(yè)的民辦教師,教學水平不高,好的公辦教師又不愿意調進來。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常德亮吃不香睡不著,冥思苦想,想了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他拿出自己的工資作為生活費帶學校教師到大理市的滿江完小、云浪完小以及賓川縣內教學質量好的學校參觀學習,還邀請了優(yōu)秀教師到烏龍壩完小觀摩指導,開展教研活動。組織學校教師不斷研究教法、學法、考法,并結合山區(qū)的特點不斷總結探索,制定了一套適合山區(qū)學校的管理制度——《烏龍壩完小教師管理細則》。多年來,烏龍壩完小的入學率一直保持100%,鞏固率一直保持100%。1997年,學校期終考試成績在云南省半寄宿制學校統(tǒng)測中名列榜首,語文82.9分,數(shù)學96.4分,思想品德97.8分,三科及格率為100%,被大理州評為半寄宿制學校辦學先進集體。學校多次被評為先進集體,教育教學先進單位。
為提高山區(qū)群眾的文化素質,常德亮與村公所領導商量,在賓居鄉(xiāng)教辦的支持下,在小龍?zhí)丁觚垑涡麓?、老村、大箐、李子園5個自然村辦起了農民夜校掃盲班。組織文盲青年上夜校,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通過他和任課教師的辛勤工作,全村公所3年內共脫盲355人。根據(jù)山區(qū)生產(chǎn)和生活需求還開辦了農民文化技術班,請了農科人員講課培訓,傳授地膜覆蓋、果樹嫁接、農藥使用等實用技術,為當?shù)嘏囵B(yǎng)了一批農業(yè)科技人才。烏龍壩村委會從昔日無高中生到現(xiàn)在先后培養(yǎng)出民族師范生15人,普師3人,大學生46人,北京特警2人,有的畢業(yè)生回鄉(xiāng)當了村干部。烏龍壩完小還培養(yǎng)出了中小學校長9人,教導主任10人。學校被中國教育報記者稱為村小中的“黃埔軍?!?。
在山區(qū)任教,尤其是擔任山區(qū)學校校長,工作是辛苦的。國家實行學生營養(yǎng)餐改善計劃后,常德亮的工作量又明顯增加了。為了食品的安全,每逢星期天常德亮都駕駛自己的車子到賓川縣大營鎮(zhèn)排營村拉牛奶雞蛋,星期一到大理市鳳儀鎮(zhèn)采買餌絲、肉、蔥、面粉和大米等,送到烏龍壩完小李子園校點。到李子園的路是土路,有時下雨,常德亮就用自家的馬馱。有一回,常德亮像往常一樣把李子園校點的營養(yǎng)餐送到后,在返回大箐坡時,突然下起大雨,車子在箐底無法前行還原地打滑。幸好有一位學生家長路過,還叫來了三十多人幫忙,他們說常老師,這么多年你對我們的孩子那么關心,今天我們就是抬,也要把車子抬出去。常德亮坐在車里掌握方向盤,村民們有的用繩子在前面拉,有的在后面推,經(jīng)過兩個多小時的努力,車子推到了山頂。常德亮望著這些樸實的 鄉(xiāng)親們的背影止不住流下了熱淚。學校老師都說常德亮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兒女,病了送他們打針吃藥,冷了為他們添衣加被,早晚給他們燒洗臉洗腳水,每到過節(jié),遠處的學生回不去,他就用自己的錢買點肉改善學生的伙食,讓學生感覺學校是溫暖的家。
近幾年,賓川烏龍壩山區(qū)反季種植的農作物多了起來,農民收入高,當?shù)毓r都是每天100元。學校多次招募營養(yǎng)餐食堂從業(yè)人員,每月給800元都沒有人愿意來做。常德亮只好讓妻子來做,教師不夠,他讓兒媳把縣城的書屋關掉,回來教書。常德亮一家吃住在學校,以校為家。家里的大小事交給了80歲的老父親。有一天,鄰居來學校叫他,說他父親病了,讓他趕快回家。他意識到父親小病小痛是不會叫他的,但學校實施校安工程剛剛開工,到處都是頂桿、“腳手架”,存在著安全隱患。盡管家里催得急,但他還是推遲了半天,把該安排的事情都安排好之后才匆匆回家。到家之后,看到病榻上兩天沒有吃飯的父親,常德亮再也抑制不住自己自責的淚水。由于平時工作忙,假期值班守校,他沒有時間陪父親去檢查。父親的病因沒有及時醫(yī)治,不久便辭世了?!把蛴泄蛉橹?,鴉有反哺之義”,作為子女,常德亮深感愧疚。
疫情就是命令,他是黨員他先上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以來,常德亮作為一名共產(chǎn)黨員和學校黨支部書記,在村民心目中有威信,他舍小家,為大家,在村里擔起疫情防控宣傳員,帶領黨員為農戶、街道、村委會、公共場所消毒,進村入戶送教上門,宣講防控知識,為復工復學做出貢獻。特別是學校里家住外縣市的四位老師,按要求返校隔離期間,常德亮帶領黨員,每天為他們測體溫,燒水、做飯、一日三餐供給,讓教師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同時也增強了黨支部的凝聚力。整個假期常德亮主動承擔起值班任務,以校為家,定期做好學校清潔、消毒工作,得到群眾和師生的贊揚。
幾度風雨,幾度春秋。43年來,常德亮每天午夜入睡,凌晨五點半起床,不管冬夏,不論風霜雨雪、披星戴月,所取得的成績也得到上級部門的認可:1995年他被大理州評為“教育教學先進個人”,1997年被大理州政協(xié)評為“山區(qū)民族教育一等獎”,2017年被評為“云南省師德標兵”,2017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評為“云南省科技興鄉(xiāng)突出貢獻獎”,2022年,獲云南省鄉(xiāng)村學校從教20年以上優(yōu)秀教師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