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晉瑞 劉靈茹 楊久俊
摘要:非遺動畫作為一種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媒介,能給動畫的題材和風格帶來無限創(chuàng)新。同時,非遺與動畫可以相互彌補各自在傳播途徑與文化內涵方面的不足。文章從動畫題材、美術風格、衍生品設計等方面闡述以民間傳說為題材創(chuàng)作非遺動畫的可行性,以期實現非遺文化與動畫產業(yè)的互惠共生。
關鍵詞:非遺動畫;民間傳說;動畫題材;美術風格;動漫衍生品;虎丘
中圖分類號:J9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8-00-03
1 非遺與非遺動畫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由各民族共同傳承下來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對非遺的傳承有助于弘揚民族文化、加強文化記憶、維護文化多樣性、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隨著社會歷史的變遷、外來文化的沖擊以及全球一體化與農村城鎮(zhèn)化帶來的一系列變革,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傳承空間縮減、傳承鏈斷裂、傳承方式單一、傳承保護的非活態(tài)性和受眾群窄化等諸多困境。
動畫作為一種綜合藝術,為新時代非遺的傳承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非遺動畫是以傳播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為目的的動畫形式。一方面,非遺動畫可以在內容上呈現各種非遺傳統文化與技藝。如1983年王樹忱、錢運達導演的《天書奇譚》取材自《平妖傳》,造型和色彩借鑒了木版年畫的風格,場景充分吸收了山水畫的技法,以古樸、深沉的色調來襯托色彩明快的角色形象,并通過散點透視營造出一種人在畫中游的意境。另一方面,可以在形式上借鑒非遺的藝術表現風格,這類代表作有剪紙動畫《金色的海螺》、皮影動畫《東郭先生》、水墨剪紙動畫《鷸蚌相爭》等。
2 動畫題材與民間傳說
民間文學指民眾在生產生活中創(chuàng)作、傳承和傳播的口頭流傳的文學形式,包括民間傳說、神話、史詩、民間故事等多種形式[1]。民間文學是非遺項目中十分重要的一類,在2006年至2021年頒布的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共包含民間文學167項。
民間傳說是民間文學中的一種體裁,是指以口耳相傳的形式傳播特定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或者解釋當地民俗的傳奇性散文體。它的內容具有一定的幻想性和傳奇色彩,有人物,有生動完整的情節(jié),是傳承歷史記憶、傳統文化和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與此同時,還能夠培養(yǎng)深厚的民族感情,是簡單樸實而又原生態(tài)的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精髓。民間傳說傳承研究是目前民間傳說相關研究領域的熱點,楊殷妮(2019年)以董永傳說為例,闡述了景觀傳承和儀式傳承等民間傳說活態(tài)傳承方式[2];胡佳妮(2021年)以白蛇傳傳說為例,講述了民間傳說的交互敘事和景觀敘事結合的數字化傳承[3];姜曉微(2021年)以哪吒傳說為例,闡述了民間傳說借助動畫形式實現視覺轉化[4]。本文主要從民間傳說動漫化改編及動漫衍生品設計角度闡述民間傳說的活化傳承。
敘事薄弱是目前中國動畫作品存在的最大癥結,同時,一些動漫中還會隨意添加娛樂性成分,虛構許多匪夷所思的敘述要素,并將其組合成一個不可思議的故事。民間傳說為動畫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題材寶庫,在深厚的傳統文化的支撐下,立足現實生活,同時合理運用夸張與想象,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創(chuàng)新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研究,有助于促進文化資源整合與創(chuàng)新,把傳統特色、流行元素、民族特色、時尚潮流結合起來,使動畫作品重新煥發(fā)生機與活力。1941年,萬氏兄弟制作出了我國第一部長篇動畫《鐵扇公主》,之后中國動畫在題材上選取歷史故事或神話傳說,形式上借鑒傳統藝術,創(chuàng)作出了不少動畫精品。1979年,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制作的14集木偶動畫片《阿凡提的故事》取材自非遺民間傳說“阿凡提故事”;1994年,徐克導演的動畫電影《梁?!啡〔淖苑沁z民間傳說“梁祝”;2019年,動畫電影《白蛇:緣起》改編自非遺民間傳說“白蛇傳”。這些作品以深厚的文化底蘊為創(chuàng)作基石,對傳統民間傳說進行合理改編,轉化為影視作品,滿足了當代觀眾的審美需求。
蘇州虎丘山有著“吳中第一名勝”美譽。2014年,虎丘景區(qū)云巖寺塔作為大運河的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從古至今,虎丘地區(qū)流傳著很多民間傳說,虎丘系列動畫短片均取材于此,如動畫短片《白虎臥墓》就取材自虎丘劍池傳說。其主要講述了春秋時期白虎星君受玉帝之命,附身于魚腸劍,幫助吳王闔閭刺殺暴君吳王僚,闔閭葬后三日,有白虎蹲在山上,故改名為虎丘。再如動畫短片《二仙亭》,取材自二仙亭的傳說,相傳呂洞賓和陳摶在二仙亭下棋,樵夫觀棋入神,一盤棋看完回到家中,發(fā)現已經過了千年。而動畫短片《撐腰糕》則講述了撐腰糕的來歷:虎丘塔傾斜得越來越厲害,土地公公叫來睡夢中的蘇州城男女老少合力拉正虎丘塔,夢醒后的眾人腰酸背痛,從此蘇州有了吃撐腰糕的習俗。
以民間傳說為題材的虎丘系列動畫短片獲得了多個國家級大學生設計比賽獎項,如米蘭設計周高校設計展、全國高校數字藝術設計大賽等。該系列短片于2022年7月在蘇州虎丘風景區(qū)展映。
3 非遺動畫的美術風格
隨著數碼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人們對圖像、符號的重視度越來越高,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面臨失去實際功效、美學功能衰退的難題。但是,新的歷史因素又為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新的傳承載體和媒介。動畫創(chuàng)作人員運用畫面鏡頭展現絢麗的敘事場景、空間、人物,從而使非遺成為具有鮮明個性的民族特色動漫作品。昆曲、京劇、民樂等多種藝術形式被運用于動畫創(chuàng)作,再將剪紙、皮影、陶瓷等技藝與傳統的東方色彩搭配,形成了非遺動畫獨特的風格。
水墨動畫是中國動漫領域的一大創(chuàng)新,其將中國傳統的水墨畫融入動畫作品,以虛虛實實的意境、飄逸的形象極大地提高了動畫作品的藝術格調[5]?!渡剿椤肥俏覈鴤鹘y水墨動畫的巔峰之作,影片中漁家少年練琴的一段情節(jié)尤其精彩,即通過鏡頭變換來展現寒來暑往的季節(jié)交替,營造出時間的交替和空間的變換感。傳統水墨動畫的制作工藝十分復雜,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與時間,因而中國動畫史上的傳統水墨動畫作品數量不多。
隨著數字技術尤其是三維動畫技術的誕生與發(fā)展,如今出現了一批優(yōu)秀的新生代水墨動畫作品,如2003年許毅的三維水墨動畫短片《夏》借助三維動畫及特效軟件取得了傳統的水墨效果,類似的作品還有2006年陳雷創(chuàng)作的三維水墨動畫短片Brush(《絕筆》),這兩部作品都在國際上獲得了許多獎項。2019年,國產動畫電影《白蛇:緣起》片尾的水墨片段,將許仙與白娘子“西湖初見”“還傘”“成親”“化蛇”等多個畫面進行水平銜接,鏡頭平移交代時空的變換,畫面用色也借鑒了《山水情》,在黑白世界中采用局部色彩點綴,增強畫面的層次感,輔以云霧特效,營造出美輪美奐的視覺效果。長安動漫產業(yè)集團出品的百集京劇水墨動畫《水墨京韻》,采用動漫捕捉和手繪相結合的形式展現了京劇名家名段。2020年,孫立軍指導的水墨動畫《秋實》將傳統水墨技法與8K技術結合,榮獲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提名獎。這些優(yōu)秀水墨動畫作品再次證明,將中國傳統藝術形式與動畫相結合的作品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和很高的藝術價值。
將非遺技藝與動畫融合的另一種動畫形式是剪紙動畫。它將剪紙、皮影、戲曲等非遺技藝運用到動畫創(chuàng)作中,也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動畫類型。角色造型為平面雕鏤設計,多為正視圖和側視圖。角色按解剖圖拆解后使用關節(jié)釘拼接制成可動的紙偶。同時,采用多個中空的紙模,分層粘貼于玻璃面板,形成背景。在攝影時,將紙偶逐幀調整動作并拍攝,最后連續(xù)放映。1963年,萬古蟾、錢運達導演的《金色的海螺》運用了不同色調的紙模前后交叉相疊,配上云霧特效營造了一個如夢似幻的仙境,是典型的剪紙動畫。
虎丘系列動畫短片《憨憨泉》講述了小和尚憨憨挖井取水,用井水治愈雙眼、為師傅治病的故事,表現了人的淳樸與善良以及鍥而不舍的奮斗精神。短片采用了水墨動畫形式,借鑒了《山水情》盛夏至寒冬的四季變化表現形式,通過鏡頭變化表現光陰的流逝,展現了憨憨的成長過程和蘇州虎丘美麗的山水。而虎丘系列剪紙動畫短片《獅子回頭望虎丘》,講述了遠古時期海涌山一帶,以漁獵為生的先民們與怪獸斗智斗勇的故事,它反映了勞動人民的勇敢與智慧和為追求理想而斗爭的精神。短片采用了剪紙動畫風格(見圖1),角色和場景為平面鏤空風格,色調主要采用了不同濃度的紅色,同時運用火焰、煙霧特效營造了先民們奮起反抗怪獸的激烈場面。
4 非遺與動漫衍生品設計制作
動漫衍生品是借助動漫形象與實體行業(yè)相結合而生產出來的兼具審美價值與實用價值的物品。動畫衍生產品的設計與制作是整個動畫產業(yè)鏈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動漫衍生品的種類豐富,可分為不同材質、不同用途,但其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即展示產品所表達的文化屬性?;⑶鹣盗袆赢嫸唐瑢赢嫸唐械慕巧鼍斑\用多種材質制作成了不同類型的動漫衍生品,如取材自動畫短片《白虎臥墓》中銅制白虎造型的白虎胸章(見圖2)和吳王僚酒宴場景的木質拼圖,以及取材自《獅子回頭望虎丘》場景的塑料手機支架和紙質花切撲克牌(見圖3)。
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動漫衍生品結合是目前很多動漫企業(yè)開發(fā)動漫衍生品的一個新方向。例如,網絡動畫《魔道祖師》推出了非遺工藝品剪紙、油紙傘等工藝品。騰訊動漫《從前有座靈劍山》與五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合作,制作非遺動漫周邊。其與山西新絳縣的傳統木版年畫手工匠人合作,以動畫的主人公為主體創(chuàng)作木版年畫,并設計了一款筆記本,此外還采用了甘肅慶陽的香包技藝制作了香包周邊,運用山西平遙推光漆器技藝制作了木漆首飾盒以及河北衡水內化鼻煙壺。
虎丘系列動畫短片《泥人》講述了主人公繼承爺爺的遺愿,實現兒時志向,傳承虎丘泥人的故事?!赌嗳恕返撵`感來源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蘇州泥塑。蘇州泥塑因大多數集中于虎丘山塘一帶,又名虎丘泥人[6]。蘇州虎丘泥人與潮州浮洋泥塑、天津泥人張、無錫惠山泥人并稱中國四大泥塑[7]。蘇州泥塑是蘇州獨特的民間藝術,為中國雕塑藝術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更是中華民族珍貴的精神財富。但虎丘泥人傳承和保護才剛剛起步,其知名度、傳承方式與傳播力度都遠不如無錫惠山泥人。
動畫短片《泥人》有很多Q版戲曲泥人造型和動物泥塑形象,因此衍生品開發(fā)以Q版戲曲泥人和動物泥塑為主,有手辦、胸章、抱枕等。制作Q版戲曲泥人的虎丘泥人實物將成為虎丘泥人與動漫結合的新嘗試,同時,動漫創(chuàng)作以及衍生品的開發(fā)應加強與非遺傳承人的交流,可以通過定格動畫、三維動畫、動漫衍生品等多種形式推進虎丘泥人的傳承。
5 結語
非遺、民間傳說、動畫相結合的非遺動畫是實現非遺新時代活態(tài)傳承的一條新途徑,它為講好中國故事找到了一條新思路,針對動畫產業(yè)如何創(chuàng)新發(fā)展、非遺文化與動畫產業(yè)如何構建互惠共生的體系給出了一個別具一格的答案。
參考文獻:
[1] 李榮啟.論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J].藝術百家,2018,34(1):215-221.
[2] 楊殷妮.孝感董永傳說的活態(tài)傳承研究[D].武漢:中南民族大學,2019.
[3] 胡佳妮.民間文學“白蛇傳”傳說數字化傳承研究[D].鎮(zhèn)江:江蘇大學,2021.
[4] 姜曉微.民間傳說現代視覺轉化:以哪吒傳說為例[J].創(chuàng)意與設計,2021(3):55-62.
[5] 張蕾.以《山水情》為例淺析中國水墨動畫電影中的意境塑造[J].電影評介,2010(1):34-35,41.
[6] 臧小鹿.蘇州虎丘泥人藝術特征研究[J].藝術科技,2017,30(1):264-265.
[7] 李黎,過園園.蘇州虎丘泥人藝術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J].藝術科技,2018,31(5):50,96.
作者簡介:董晉瑞(2001—),女,山西運城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影視動畫。
劉靈茹(2000—),女,山西臨汾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影視動畫。
楊久俊(1978—),女,安徽蕪湖人,碩士,講師,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影視動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