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芳宇
第一次讀萬瑋老師的書還是十幾年前上大學時讀的《班主任兵法》,讀完意猶未盡。去年寒假之前,在圖書館看到這本《40歲開始學做教育》,乍一看書名覺得滿心疑問,難道對不滿40歲的教師來說,還沒資格讀了嗎?再一看作者是萬瑋,我便毫不猶豫地借回了家。認真拜讀了這本書后,產(chǎn)生了很多情感上的共鳴。
閱己
這本書自序的最后一段中有這樣的一句話:借來的火點不亮自己的心燈,點亮自己的心燈需要悟。這本書給我更多的是關于教育的思考,關于要培養(yǎng)什么樣的學生的思考。作為小學教師能陪伴學生五年、六年,甚至更短,在短暫的幾年里,除了教給學生必備的知識和基本技能以外,是不是還要給學生更多、更重要的東西。我們的教育,我們的課堂究竟能留給學生什么呢?如果用“買櫝還珠”來說教育,在教育的過程中,什么是“櫝”,什么是“珠”呢?書中給了我們明確的答案,傳統(tǒng)觀點認為知識和學科成績是珠,其他都是櫝,但對學生來說,學習的習慣和興趣一旦養(yǎng)成,就不會失去,這才是珠。
還記得曾有年長的教師說過:每個班級,總會有一些學生成績優(yōu)秀,一些學生成績一般;有的乖巧聽話,有的調皮搗蛋,這很正常。過了十年、二十年之后再來看這些學生,你會發(fā)現(xiàn),很多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畢業(yè)之后杳無音訊,而那些總是被批評的學生倒是經(jīng)常來看看老師;一些學習成績不錯的學生在工作崗位上業(yè)績平平,而有些調皮搗蛋的學生在某個領域有高人一籌的成就。所以,別把學生管得太緊。當時不以為然,現(xiàn)在恍然大悟。
越己
學校是什么地方?家長認為,學校是孩子學習的地方,教師認為學校是學生接受教育的地方。曾聽見有人調侃,學校就是學生想干什么偏不讓他們干的地方。讀了這本書我認識到,學校應該是讓學生認識自我、完善自我并為將來實現(xiàn)自我做準備的地方。學校也是讓教師認識自己,超越自己,成就自己的地方。
回想一直以來的教育觀念和教育實踐,也許是有失偏頗的,我做的更多的是對學生的控制。曾經(jīng)因為問題學生無法轉變而苦惱,在班級管理過程中也時常盯著學生的問題不放,總是試圖糾正學生的不良習慣,嘗試讓所有的學生整齊劃一,不扣分、紀律好、衛(wèi)生好,對于學科知識基本也是考什么教什么,基礎夯實了,應付考試基本夠了。也許在這樣的控制之下,短時間之內的確可以讓一個班級看起來很優(yōu)秀,但一直以來,缺少的可能是“學生視角”。我很少考慮學生快樂嗎,這樣的教育是學生需要的嗎?如果再給我一次重新帶班的機會,可能會顛覆以往帶班的方式,因為我真的覺得以往的一系列為我?guī)順s譽的做法是有瑕疵的,是有問題的,是需要反省的,這樣的反思與顛覆,就如同蛇成長過程中的蛻皮一樣,雖然很痛苦,但卻是成長的必經(jīng)之路。
認識了自己,知道了這個世界不完美,知道自己不是無所不能,更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這個飛速發(fā)展的時代,要求我們必須要不斷強化自身的學習能力,以適應這巨變的世界對教育的要求,不能越教越機械,越教越狹隘,越教越封閉。因此,把握當下,認清我們的服務對象是學生;著眼未來,關注學生的終生成長,從他們的角度思考,什么樣的教育,什么樣的課堂是他們所需要的,以積極的心態(tài)來發(fā)展自己,時刻準備著接受教育的新挑戰(zhàn),這何嘗不是一種自我的超越呢?
悅己
萬老師在書中說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幸福,深以為然。曾經(jīng)聽過這樣一段描述:幸福的本質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真正的幸福應該是我們現(xiàn)在所做的事情讓我們感到快樂,而恰好又是有意義的,那便進入了幸福的狀態(tài)。反思我們現(xiàn)在的工作,問一問自己,你愛教育嗎?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再問自己,你做的教育是有意義的嗎?以前也許是的,以后定會更加努力。也許不斷地反思、積極地改變,悅納自己,讓內心充滿力量,悅己的同時也悅人。
很感激能在40歲之前遇到了《40歲開始學做教育》。四十不惑之年才開始摸著門道做教育是萬老師對教育的敬畏,也是對前半生教育生涯的回顧與總結。
編輯/王? ?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