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那場改革難以奏效背后的皇權(quán)與紳權(quán)

      2022-05-30 10:48:04王銳
      博覽群書 2022年7期
      關(guān)鍵詞:官僚王安石政治

      王銳

      1908年,尚流亡海外的梁啟超先生頗耐人尋味地撰寫了長篇傳記《王荊公》,力圖全面重評北宋改革家王安石。據(jù)《梁啟超年譜長編》載,“先生著《王荊公》一書成,?該書凡二十二章,?主旨在發(fā)揮王荊公的政術(shù),?所以對于王氏所創(chuàng)新法的內(nèi)容和得失,?討論極詳,?并且往往以近世歐美的政治比較之?!绷涸凇锻跚G公·自序》中講得更直白:“自余初知學,即服膺王荊公。欲為作傳也有年,牽于他業(yè)未克就。頃修國史至宋代,欲考熙豐新法之真相,窮極其原因結(jié)果,鑒其利害得失,以為知來視往之資……非欲為過去歷史翻一場公案,?凡以示偉人之模范?!?/p>

      無獨有偶,1908年8月26日,?著名思想家嚴復由上海至天津,“旅次,?批閱《王荊公詩》,先后加批注200余條、和詩30余首,?如《和荊公》《和〈適意〉》《和〈愍儒坑〉》等”。讀罷,嚴復認為,政治改革家不能從理想觀念出發(fā),?也不能輕易迷信外國的模式方案;國家政治理當變革,?但切忌輕舉妄動,而應在分析具體情況基礎上制定可行方案,?采取漸進式改革。他在總評王氏《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時作過如下精彩闡述:“執(zhí)此篇之言以勘今世諸文明國之所為,則其用意、操術(shù)之異眾矣。蓋此篇所謂陶冶人才者,凡以為國家之用而已,凡以為人主之所取任而已。而今世文明國之所為不然。彼謂人道有宜完之分量,而人群以相生養(yǎng)而存。非教則無以合群,?非學則無以完為人之量。是故教育者,?欲人人知職分之所當為、性分之所固有已耳,?非必拔植其躬以為人才、以為國家所官使,而修政臨人也?!薄拔ㄖ袊詫V茷槿巳何ㄒ粺o二之治體,其所以為教化者,遂與今日文明之治無所往而恰合?!薄皢韬?,可憂也已!”

      兩位近代思想界巨擘,在同一年將筆鋒不約而同落在王安石身上,定有值得玩味之處。這恐怕與彼時波瀾壯闊且危機四伏的清末新政密切相關(guān)。當然,每逢巨變談荊公,或許也悄然成為北宋以降無數(shù)中國士大夫的一種思想資源與內(nèi)在共識。

      去年是王安石誕辰一千周年,學術(shù)界、文化界曾掀起一場紀念這位改革者得失與追問改革成敗的熱潮。循其余波,本期我們邀請了三位青年學者,從大勢、國策、交誼等角度展現(xiàn)這位改革家的多樣人生。

      猶記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中論及北宋政治時只眼獨具地指出“王安石新政似乎有些處是代表著當時南方知識分子一種開新與激進的氣味”,這也從某種程度上整體打破了“宋室相傳有‘不相南人的教戒”。本期三位學者,從籍貫或地域上而言,恰俱是“南人”,是否這種天然親近,會加深一層對王安石的“了解之同情”?此中況味,敬請諸君細閱而思之。

      ?——王學斌(中央黨?!磭倚姓W院〉文史教研部教授、中國史教研室主任,濟寧干部政德教育學院特聘教授)

      王安石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力已毋庸多言。雖然在其身后,不少堅守正邪二分法的儒家教條主義者時常視其為申韓之徒,批評其大講功利,有違儒者之道。但從王安石致力于正風俗、興學校、舉人才,文章當中時常以儒家的古圣先賢為榜樣,并對歷代異端之說多有批評,其核心思想依然是在儒學框架之內(nèi)。

      從儒學史的流變來看,王安石講求經(jīng)世,注重理財,非但沒有自外于儒者之道,反而極大豐富了儒家思想的內(nèi)容。

      對此,蕭公權(quán)在《中國政治思想史》中的評價頗為中肯:

      宋代政治思想之重心,不在理學,而在與理學相反抗之功利思想。此派之特點在斥心性之空談,究富強之實務。其代表多出江西浙江。北宋有歐陽修、李覯、王安石,南宋有薛季宣、呂祖謙、陳傅良、陳亮、葉適等。而王安石主持新法開“維新”之創(chuàng)局,尤為其中之巨擘。按經(jīng)世致用,本為儒學之傳統(tǒng)目的。然先秦漢唐之儒多注重人民愛物,休養(yǎng)生息之治術(shù)。一遇富強之言,即斥為申商之霸術(shù),不以圣人之徒相許。后漢王符荀悅諸人雖針砭衰政,指切時要,然其所論亦不過整飭綱紀,補救廢弛諸事。積極有為之治術(shù),固未嘗為其想象之所及。至兩宋諸子乃公然大闡功利之說,以與仁義相抗衡,相表里,一反孟子董生之教。此亦儒家思想之巨變,與理學家之陰奉佛老者取徑雖殊,而同為儒學之革命運動。

      說起“積極有為”,王安石實至名歸。他對北宋皇帝說:

      夫因循茍且,逸豫而無為,可以僥幸一時,而不可曠日持久。晉、梁、唐三帝者,不知慮此,故災稔禍變,生于一時,則雖欲復詢考講求以自救,而已無所及矣!以古準今,則天下安危治亂,尚可以有為。有為之時,莫急于今日。過今日,則臣恐亦有無所及之悔矣。

      宋神宗即位不久,王安石奏進《本朝百年無事札子》,力言北宋王朝當時所面臨的政治與經(jīng)濟危機,強調(diào)應奮起振作,整頓時局,開展全面的改革。

      王安石并非在危言聳聽。北宋的建立雖然徹底終結(jié)了五代十國的軍閥混戰(zhàn)局面,但卻外有強敵,內(nèi)有隱憂。關(guān)于前者,自從占領燕云十六州之后,遼朝對中原地區(qū)造成極大的威脅,北宋為謀和平,只能簽和約,奉歲幣。西夏崛起之后,又使北宋的西北邊境出現(xiàn)危機。因此,如何改變軍事上的疲軟之勢,是北宋執(zhí)政者必須面對的嚴峻課題。

      關(guān)于后者,清人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指出:“宋開國時,設官分職,尚有定數(shù),其后薦辟之廣,恩蔭之濫,雜流之猥,祠祿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紀極?!庇盅裕骸埃ū彼危┏⒋枷鹿桃藘?yōu)恤,乃至如此猥濫,非惟開幸進之門,亦徒耗無窮之經(jīng)費,竭民力以養(yǎng)冗員,豈國家長計哉?!闭缙溲?,北宋存在大量的冗官、冗員、冗兵,使朝廷需要耗費許多錢財來供養(yǎng)他們。對于官僚階層,北宋王朝更是極盡優(yōu)待之能。恩蔭之廣,恩賞之厚,造成嚴重的財政負擔。

      趙翼認為北宋為了解決財政問題而“竭民力”,可謂一針見血。北宋王朝對于土地兼并問題并無太多遏制措施,并且采取維護土地私有制的政策,致使官僚、地主、豪強大量占據(jù)土地。而這些大土地所有者往往用有免稅與免役的特權(quán),將交稅與服役的負擔轉(zhuǎn)嫁到僅占有少量土地,或是租種地主土地的農(nóng)民身上。除了繁重的農(nóng)業(yè)稅之外,北宋王朝還時常增設新的稅目,竭盡所能地盤剝底層民眾,以此滿足浩繁的財政開支。在徭役方面,農(nóng)民除了要在日常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活動中辛勤勞作,還需承擔種種名目的差役,導致農(nóng)民負擔急劇加重。正因為如此,朱熹指出:“古者刻剝之法,本朝皆備?!?/p>

      因此,王安石的變法運動首要目的就是理財,通過一系列經(jīng)濟政策增加政府收入。早在撰于宋仁宗時期的《萬言書》中,他就強調(diào):

      臣于財力利,固未嘗學,然竊觀前世治財之大略矣。蓋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自古治世,未嘗以不足為天下之公患也。患在治財無其道耳。

      在變法的項目里,均輸法、青苗法、市易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都有通過理財來增加朝廷收入的意涵在。

      此外,孟子曰:“仁政必自經(jīng)界始?!避髯釉唬骸巴跽吒幻?,霸者富士,僅存之國富大夫,亡國富筐篋,實府庫。”在儒家思想當中,既有論述如何建立穩(wěn)定的政治與社會秩序,制定一套與小農(nóng)經(jīng)濟下的生活與生產(chǎn)方式接榫的禮制之內(nèi)容,又有基于民本理念,對貧富不均、豪強兼并、底層民眾生計維艱的現(xiàn)狀進行批判的內(nèi)容。前者的大量存在,實乃儒家思想之所以能成為支配中國社會兩千余年之學說的主因,而后者的存在,也使儒家思想內(nèi)部存在頗為明顯的批判性格,讓歷代儒者可以根據(jù)這樣的批判性格去審視政治與社會弊病,并探討根治之道。

      在王安石的變法主張中,很大程度上繼承了儒家思想的批判性格,特別是力圖扭轉(zhuǎn)財富分配不均,地主豪強操控國家經(jīng)濟命脈的現(xiàn)狀。王安石曾撰《兼并》之詩:

      三代子百姓,公私無異財。

      人主擅操柄,如天持斗魁。

      賦予皆自我,兼并乃奸回。

      奸回有法誅,勢亦無自來。

      后世始倒持,黔首遂難裁。

      秦王不知此,更筑懷清臺。

      禮義已日偷,圣經(jīng)久堙埃。

      法尚有存者,欲言時所咍。

      俗吏不知方,掊克乃為材。

      俗儒不知變,兼并豈無摧。

      利孔至百出,小人私闔開。

      有司與之爭,民愈可憐哉。

      在這首詩里,王安石描述了兼并之風日盛,各級官吏卻無動于衷,反而進一步剝削平民,本來應該為平民立言的儒者卻束手無策,制定不出好的方案來遏制這一現(xiàn)象。他認為理想的政治與社會狀態(tài)應當是“三代子百姓,公私無異財”,“奸回有法誅,勢亦無自來”,國家必須承擔起防止兼并,保障民生的責任。

      本著這樣的認識,在變法的內(nèi)容里,除了富國強兵,增加朝廷財稅,更有借助制定法令來遏制兼并的目的。比如設想通過施行均輸法來“稍收輕重聚斂之權(quán)歸之公上,而制其有無以便轉(zhuǎn)輸”,以此“去重斂,寬農(nóng)民”。通過青苗法實現(xiàn)“農(nóng)人有以赴時趨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體現(xiàn)“先王散惠興利,以為耕斂補助,裒多補寡而抑民豪奪之意”。通過免役法來改變“吏得臨時高下,強者終身茍免,弱者頻年在公”的弊病。通過市易法來遏止“富人大姓,皆得乘伺緩急,擅開闔斂散之權(quán)”,讓“出入不失其平,因得取余息以給公上,則市場不至于騰踴,而開闔斂散之權(quán)不移于富民,商旅以通,黎民以遂,國用以足”。

      這些舉措陸續(xù)頒布之后,出現(xiàn)了不少反對新法之士。他們反對新法的理由頗多,但一個關(guān)鍵點就是認為如此這般抑制兼并,有損作為特權(quán)者的士紳官僚利益,屬于“動搖國本”之舉。比如司馬光就向宋神宗進言,強調(diào)社會上之所以存在貧富差距是因為“材性愚智”不同。既然貧者之所以窮困是由于“材性”不如富者,那么貧者離開了富者也就不能存活。所以“富者常借貸貧民以自饒,而貧者常假貸富民以自存”,不是貧者辛勤勞作供養(yǎng)富者,而是富者基于道德感來施舍貧者。因此,如果利用國家政策來扭轉(zhuǎn)貧富差距,非但不會實現(xiàn)其目的,反而會讓富者遭受損失,這樣也就沒人來周濟貧者,沒人來提供錢財以補國用了。蘇轍則認為富民乃國之柱石,離開了他們政權(quán)便難以運作。而王安石卻“不忍貧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貧民”,這樣就破壞了理所應當存在的貧富關(guān)系,實屬“小丈夫”之舉??梢?,在新法的反對者眼里,貧富差距實乃天經(jīng)地義,動富人之利益就是在撼動國本,遏制兼并非但無此必要,反而會生出許多流弊。對于這樣的論調(diào),正如鄧廣銘先生指出的:

      保守派的人們,認為一個人之所以富和所以貧,乃是由于其人聰明和愚蠢而產(chǎn)生的必然結(jié)果,貧者是賴富者以為生的。他們根本不承認存在著豪強兼并之家“蠶食細民”“侵牟編戶”一類的事體。而且認為,正是豪富人家才是北宋政權(quán)財政方面的后臺,是只應更加緊緊依靠他們,而不應當制裁和打擊他們的;打擊了他們,也就等于削弱了北宋政權(quán)的主要社會支柱,那當然是不可以的。

      司馬光等人之所以有這樣的認識,歸根結(jié)底是由于北宋王朝在政治與經(jīng)濟上極力優(yōu)待士紳階層,使之享受許多特權(quán),久而久之,這些群體就把擁有這些特權(quán)視為理所當然,并且重新定義何謂“治世”,即能夠滿足其利益需求的局面就是治世,而如果采取有可能損害彼輩利益的措施,那么就離“衰世”不遠了。據(jù)《續(xù)資治通鑒長編》記載,宋神宗在與文彥博討論新法之利弊時,二人之間有這樣一段對話:

      上曰:“更張法制,于士大夫誠多不悅,然于百姓何所不便?”彥博曰:“為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也?!?/p>

      可見,在以文彥博為代表的官僚士紳眼里,“士大夫”與“百姓”是截然不同的兩個群體,后者的利益在前者那里體現(xiàn)不出來,前者的利益也沒有義務讓后者共享。而北宋朝廷的使命與其說是以保障后者的利益為主要目的,不如說是創(chuàng)建各種制度上的便利,讓前者能更為愉悅的享有特權(quán)。今天一些史論,經(jīng)常把“與士大夫治天下”放在嘴邊,向人宣揚宋代政治如何“開明”,如何優(yōu)待士階層,但他們卻有意或無意的忽視這段話的后半部分。很明顯,這與其說是史料解讀上的偏差,不如說顯現(xiàn)了當代精神史的某些重要面向。

      但是,王安石變法有抑制兼并的意愿是一回事,他是否能夠在當時的政治與經(jīng)濟條件下實現(xiàn)這一意愿又是另一回事。新法推行之后,雖然對北宋國家財政有所改善,但總體而言并未達到理想預期。加上是否贊同新法背后是士大夫集團的黨爭,導致新法在王安石之后的宋代政治變遷當中淪為黨爭的工具,相關(guān)政策是否繼續(xù)推行,已經(jīng)不是一個政治與經(jīng)濟領域的問題了,而是被日趨激烈的黨爭裹挾為正邪之爭或君子小人之爭。而按照今天的研究,王安石變法的施行效果與他本人的初衷之間有著不小的落差。蒙文通認為王安石的變法措施淪為以另一種方式搜括社會財富,加重民眾負擔,雖然司馬光的政治主張無補于改善北宋政治經(jīng)濟弊病,但王安石同樣也沒有做到這一點。汪圣鐸更為詳盡地揭示了在變法政策的推行過程當中許多本來由國家與地主士紳承擔的義務被轉(zhuǎn)嫁到了普通民眾身上,導致普通民眾利益受損,國家也未能借此增加收入。

      比如青苗法?!扒嗝珏X散給富豪者,富豪往往復轉(zhuǎn)貸給貧下百姓,對貧下百姓毫無益處。散給貧下百姓者,俵散和收納青苗錢時,官吏從中作弊勒索勢不可免?!?“人民所輸者雖有八分或十分之息,朝廷實際所得者卻僅有二分之息。其余多為貪官污吏中飽私囊或則為地方官府所挪用。歸朝廷的二分之息甚至也不能盡得。這是因為,有些貧下百姓確實無力償還,有些豪強與官吏互相勾結(jié)又故意拖欠,使得應得利息不能及時收回,有時竟出現(xiàn)散多斂少的反?,F(xiàn)象?!?/p>

      又比如免役法。其本意是通過征收免役錢來緩解民眾服徭役之苦,但各級官吏卻將征收免役錢視作可以借機斂財獲利的新手段,彼輩不斷向民間索取更多的免役錢,并將征收上來的免役錢以各種名目自行支配,導致增加國家財政收入的目的難以實現(xiàn),民眾賦稅負擔反而因之加劇。這一點,在翦伯贊主編的《中國史綱要》一書里也不否認。書中認為:“貧苦農(nóng)民從新法中得到的好處則很有限?!笨傊醢彩O想的通過變法來抑制兼并,在實踐當中難以實現(xiàn)。

      為什么會這樣?除了北宋時期客觀的技術(shù)條件與信息流通方式限制,導致由政府出面調(diào)控經(jīng)濟舉動在廣土眾民的統(tǒng)治疆域內(nèi)難以有效實施之外,更需從北宋官僚集團的基本特征入手分析這一問題。就變法的主導者一方來說,正如劉子健的分析,王安石雖然向來重視培養(yǎng)有德之人成為國家棟梁之材,但在官僚集團內(nèi)部反對變法者眾多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下,為了能讓自己的變法主張得到有效施行,他往往會選擇那些有比較強的辦事能力,并且能夠遵從自己政治路線的人作為左膀右臂。但這樣一來,也就讓不少熱衷仕宦、缺少操守之徒乘機進入新黨陣營之中。這導致新黨內(nèi)部時常出現(xiàn)彼此傾軋,曾布與呂惠卿之間的矛盾就是典型例子。更為關(guān)鍵的是,由于王安石過分注重所用之人的行政能力,對其理想信念缺乏考察,導致他所用的人只能幫助他處理政務,而不能實現(xiàn)儒家政治理想當中對于改善風俗、增進民德的愿景。換言之,他所用的官吏,多屬“術(shù)”有余而“道”不足之輩。再好的良法美意,交給如此這般的人去辦理,也很難保證不走樣。

      進一步而言,在中國兩千多年漫長的帝制時期,官僚集團一直是皇權(quán)統(tǒng)治的重要佐助。從漢代開始,中國形成了一套較為規(guī)范的選拔、考核、任免官吏的標準。具有一定經(jīng)濟與文化條件的人可以通過掌握各個時代所要求的專門技能,經(jīng)由各種選拔方式進入官僚體系當中。而一旦成為官員,就會帶來各種各樣身份上與經(jīng)濟上的特權(quán)。尤其是宋代以來,士、農(nóng)、工、商的“四民社會”進一步穩(wěn)固,作為社會頂端的士階層,要么是現(xiàn)任官員,要么是退休官員,要么是官僚集團的后備隊伍,在社會結(jié)構(gòu)中占據(jù)重要位置,在地方上擁有許多特權(quán),并且還能利用自己的特權(quán)來蔭庇家族。歷代統(tǒng)治者也多認可這一階層的特權(quán),以換取他們對自己統(tǒng)治的支持。中央統(tǒng)治者想要實踐其政策,必須依靠官僚集團來執(zhí)行。而官僚集團雖然名義上屬于國家機器組成部分,直接聽命于中央,但由于其擁有或大或小的政治權(quán)力,因此很容易將這種權(quán)力變?yōu)樘孀陨碇\取特權(quán)與利益的媒介。權(quán)力覆蓋面越廣,可謀取的特權(quán)與利益就越多。中央政府越是希望各級官僚有所作為,在古代的政治結(jié)構(gòu)中也就越賦予官僚集團借機謀取更多私利的機會。那些帶有極強理想主義色彩的政治主張,在這樣的政治結(jié)構(gòu)中也很容易被利用,被扭曲。因此,早在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形成之初的戰(zhàn)國時期,韓非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良好的政治狀態(tài)應該是“治吏不治民”,并且描繪了許多官僚集團如何利用政治權(quán)力進行中飽活動的場景。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呂思勉認為王安石的變法主張在一地實行能收其利,在全國鋪開則弊病叢生,這一現(xiàn)象實為古代官僚政治的必然結(jié)果。因為“中央政府控制的力量有限;而行政是依賴官僚,官僚是無人監(jiān)督就要作弊的;與其率作興事,多給他以舞弊的機會,還不如將所辦的事,減至最小限度的好。這是事實如此,不能不承認的。所以當中國的政治,在理論上,是只能行放任主義的;而在事實上,卻亦以放任主義為常,干涉主義為變”。而為了補救此弊,“中國政治上的制度,是務集權(quán)威于一人,但求其便于駕馭,而事務因之廢弛,則置諸不問,這是歷代政治進化一貫的趨勢。所以愈到后世,治官的官愈多,治民的官愈少,這也怪不得什么一個人的”。包括王安石變法在內(nèi)的中國古代改革運動,特別是其中對于抑制兼并的強烈訴求,為什么最終難以實現(xiàn)其目標,甚至在執(zhí)行上出現(xiàn)明顯的偏差,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當然,雖然中國古代變法運動難以從根本上克服中國古代政治的痼疾,但這并不代表那些反對改革,旨在維護其既得利益的群體更值得同情。說到底,中國古代皇權(quán)與紳權(quán)之間既高度合作又時有沖突的歷史背景,決定了當時政治活動的一些基本面貌。關(guān)于皇權(quán),清末以來已有許多的批評與剖析之作,這些都是現(xiàn)代中國寶貴的思想遺產(chǎn),但關(guān)于紳權(quán),恐怕還需要繼續(xù)進行深入研究,揭示其基本特征,總結(jié)其社會性質(zhì),以免人們將具有明顯特權(quán)色彩的紳權(quán)誤認為現(xiàn)代意義上的民權(quán)。生于其心,做于其事。一旦如此,失之遠矣。荀子曰:“道不過三代,法不貳后王?!币胝嬲龑ふ覛v史上成功抑制兼并的例子,與其將目光投射到一千多年前的王安石身上,不如回到更近的歷史進程中。

      (作者系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猜你喜歡
      官僚王安石政治
      初夏即事
      鄉(xiāng)村不應有“官僚”——關(guān)于“豐縣事件”的三點思考
      當代陜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38
      “講政治”絕不能只是“講講”
      當代陜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中國基層政府中的非正式官僚:歷史與現(xiàn)實
      “政治攀附”
      當代陜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狠剎“向下甩鍋”——治治各類“疲軟癥”“話癆癥”“官僚癥”
      當代陜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18
      “政治不純”
      當代陜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過硬,必定不可靠——政治體檢不能含糊
      當代陜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初夏即事
      官僚
      領導文萃(2004年1期)2004-04-29 00:44:03
      福鼎市| 梅州市| 呼伦贝尔市| 祥云县| 黄陵县| 西安市| 田东县| 贵阳市| 通榆县| 西华县| 红安县| 桃源县| 黄冈市| 永丰县| 乃东县| 民勤县| 曲靖市| 横山县| 齐齐哈尔市| 宁安市| 石柱| 茌平县| 漯河市| 分宜县| 洛南县| 湄潭县| 石首市| 军事| 即墨市| 班玛县| 德化县| 巩留县| 道孚县| 华亭县| 眉山市| 姚安县| 柏乡县| 宝兴县| 龙胜| 宁海县| 根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