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鐵鈞
1989年,我的短文《家賬》在報紙上發(fā)表,寫的是我參加工作后,每次買東西都記賬,月底檢查一下用項,提醒自己不要亂花錢。
文章見報,極大地鼓舞了我堅持記家賬的熱情。一開始我?guī)捉菐追值幕ㄤN都會詳細記錄,后來覺得太散亂,就改為零錢累計記賬,如:本周買菜,幾元幾角;本月買糧……但較大的花銷筆筆不落。
1991年,我的賬上每月多了一項60元的支出:買彩電的分期付款。電視搬回家,惹得四鄰羨慕。那時胡同里沒幾家有彩電,左鄰右舍晚上都到我家看電視。慢慢地,有彩電的人家多起來,來看電視的人漸漸減少,只有鄰居董三哥仍是常客。他每隔十天八天就帶來一包花生米、半瓶燒酒,我倆邊喝邊看,愜意無比。
2000年以后,隨著家用電器的更新?lián)Q代,電視的檔次越來越高,功能越來越先進。我家電視的變遷,家賬里有詳細記錄:1991年買19英寸彩色電視,800元;1998年買29英寸平面直角彩色電視,2100元;2010年買50英寸液晶電視,14000元。
一天,董三哥來串門。他跟我住在同一小區(qū)——從前的老房子10多年前就已經(jīng)拆除改建成了住宅樓。他帶來一只熏雞、幾聽啤酒,我倆邊吃、邊喝、邊聊,話題回到了20世紀90年代。他說:“那時掙得少,可是物價低,咱哥兒倆吃花生米、喝燒酒,有3塊錢足夠!”
我拿出家賬翻開,指著對他說:“你看,我記得清清楚楚:1992年,豬肉3.2元一斤,大米0.37元一斤。”
我粗略算了一下:“當時咱們普通職員月工資一般200元左右,能買60多斤豬肉、500多斤大米,現(xiàn)在呢?”
董三哥掰著手指頭算:“現(xiàn)在我兒子是普通職員,一個月工資4000多元,能買300多斤豬肉、1500多斤大米?!?/p>
我合上賬本:“物價漲了,工資漲得更多。老百姓腰包鼓了,日子能不好過嗎?”
“嘿嘿,對,對,是這么個理兒?!彼πΓ眠^賬本翻看著,突然一拍大腿,“1998年6月,5700元買輕騎摩托,記得不?同一天,咱倆一人買了一臺,騎著下鄉(xiāng),放哪兒都有人圍著看?!?/p>
那時,街道上是自行車的天下,騎摩托出行著實風光。如今,摩托卻“落后”了,流行節(jié)能環(huán)保的電動車,而且汽車滿大街,比當年的摩托還多。我的家賬從2015年起每月也多了一筆支出:3000元汽車貸款。車由孩子開,他是我和老伴的“專職司機”。
1993年起,一項新花銷開始上賬:旅游。最初幾年我和老伴去市內(nèi)、省內(nèi)的景點旅游,后來又隨旅行團5日游、10日游……多年來,我和老伴走遍了國內(nèi)知名景區(qū),又去了東南亞各國。普通老百姓能坐動車、飛機、輪船去飽覽祖國大好河山,還能欣賞異域風情,這在以前我們想都不敢想。
翻閱家賬,我的記憶中浮現(xiàn)出苦樂交融的舊日時光。家賬上的每一宗大筆開銷,都讓我的日子上了一個新臺階,見證著改革開放以來老百姓生活的巨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