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爽
岑參,唐代著名邊塞詩人。他二十歲左右到長安求取功名,奔波十余載仍無果,西出陽關(guān)到邊塞軍中充當幕僚。從《逢入京使》《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中,我們可以讀懂岑參出走半生仍是故人的一腔熱忱。
傳語長安 抒立業(yè)豪情
逢入京使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逢入京使》是公元749年岑參赴任安西節(jié)度使幕府書記途中所作。由于仕途不如意,岑參告別了在長安的妻兒,西出陽關(guān),奔赴安西,偶遇返京述職的使者,竟是舊識,此刻岑參的思鄉(xiāng)之情溢于言表。
岑參東望故園,千里迢迢,妻兒遠隔,不由得淚水模糊了雙眼。不過,岑參沒有沉浸在悲苦之中,而是振奮精神,勞煩舊識捎口信給家人報平安。一個久居長安的讀書人,遠赴萬里,穿越戈壁,遭遇飛沙走石、酷熱奇寒,在一個陌生的地方,怎能不想念家鄉(xiāng)?但岑參用“傳語”這樣一個簡單的動作收束全詩,在淡薄中寄托著韻味。此時,岑參深知家國不能兩全,只能將對故鄉(xiāng)和親人的思念融入建功立業(yè)的豪情之中。
送別塞外 書愛國熱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zhuǎn)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公元754年,岑參第二次西出陽關(guān),充任安西北庭節(jié)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在輪臺送別前任武判官?!栋籽└杷臀渑泄贇w京》以時間順序展開,描繪了邊塞壯麗奇特的雪景,千樹萬樹盛開的“梨花”、瀚海闌干的百丈之冰渲染了送別場面,思念故土的無盡鄉(xiāng)愁、大雪封山的隱隱擔憂、峰回路轉(zhuǎn)的深情目送無不令人動容。
岑參通過雪景的轉(zhuǎn)換,以質(zhì)樸的語言表達了軍中將士對戰(zhàn)友真摯的情感及久居邊關(guān)的惆悵。各種情感訴諸筆端,家國豪情融化邊塞冰雪,一腔赤誠書寫愛國熱情。
遙想故園 祈國泰民安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
遙憐故園菊,應(yīng)傍戰(zhàn)場開。
公元755年,安祿山起兵叛亂,次年攻陷長安。公元757年,唐肅宗行軍至鳳翔,岑參隨行?!缎熊娋湃账奸L安故園》是岑參于同年9月所作。詩中原有小注說:“時未收長安,”故此詩為岑參在重陽節(jié)思念故土而作。
古人有重陽節(jié)登高、飲酒、賞菊的習俗。岑參遙想陶淵明曾于重陽節(jié)時在菊花叢邊獨自悶坐,剛好江州刺史王弘送酒來,二人痛飲而歸的情景,但如今遭遇戰(zhàn)亂,即使登高望遠,也無人送酒,心中倍感悲涼。岑參遠在鳳翔,思念故園,想到斷壁殘垣中寂寞綻放的菊花何其凄涼。思鄉(xiāng)之情寄于菊花之上,緊扣用典內(nèi)容。“遙”渲染了岑參思鄉(xiāng)之切。 “憐”是對菊花的憐惜,也是對長安飽受戰(zhàn)火摧殘的嘆息,更是對長安戰(zhàn)火紛飛、血染天街、百姓流離失所慘狀的悲慟。此時,由“故園菊”引發(fā)的思鄉(xiāng)情,升華到對百姓的同情和對國泰民安的渴望。
長途跋涉的辛苦,沒有退卻岑參的熱忱;久居邊塞的苦寒,沒有消磨岑參的斗志;滿目瘡痍的慘淡,沒有削減岑參的責任。坎坷的經(jīng)歷讓岑參飽經(jīng)風霜,但是也豐盈了他的精神境界。岑參將西出陽關(guān)的思念化作鎮(zhèn)守邊關(guān)的動力,將故園菊化作振興國運的祈盼。
岑參,一生行走在邊塞的游子,用腳步丈量摯愛的土地,用手中筆刻畫奇麗景色,用情感書寫平生壯志。他西出陽關(guān),歸來仍是故人。
(作者單位:遼寧省大連市第三十七中學)
群文鏈接
閱讀岑參的《磧中作》《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讓我們穿越時空,與西出陽關(guān)的故人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