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初熹教授認為,課堂作業(yè)是教學評價的重要方面。而課堂作業(yè)評價視角的重點要放在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上。因為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內容、方法、過程、手段的綜合反映,是參與教學過程的各要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一次初中美術同課異構優(yōu)質課競賽中,五位教師同時講湖南美術出版社七年級下冊“千姿百態(tài)的水”(以下簡稱“水”),要求課堂設計必須有作業(yè)和作業(yè)評價。這節(jié)課在課本中被歸為綜合探索模塊,教參中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1)能細心觀察與主動體驗,學會歸納、概括自己的感受。嘗試組織線條來表現水的形態(tài)。(2)能夠用合適的材料,對材料進行加工處理,創(chuàng)作完成一件能夠表現水的立體作品。(3)能夠在實踐活動中獲得審美感受,并在合作探究中體會發(fā)現美、創(chuàng)造美的愉悅。課本對這節(jié)課的評價要點:(1)能夠在表現水的過程中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情感經驗表達自己的感受。(2)繪畫作業(yè)能較好地控制線條,能較好地組織畫面的線條,能把握好畫面的節(jié)奏。(3)能夠選用合適的材料制作一件以“水”為主題的立體作品,工藝較精細,并具有一定的美感。
通過教參和課本,這節(jié)課的宏觀目標及評價要點已非常明確。可是授課教師在目標設定和作業(yè)評價時仍普遍存在以下問題:一是評價方式單一,教學目標多而無綱。如一位教師放幻燈片讓學生感受水,緊接著發(fā)了黑色刮畫紙和棉簽,讓學生通過刮畫和自由擺放棉簽來表現水。評價作業(yè)時,該教師僅僅點評了畫面像什么、擺放的像不像水等。這位教師的知識目標是:學會水形態(tài)的線條造型。能力目標是:(1)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與形象思維。(2)能夠選擇合適的材料,進行加工處理,創(chuàng)作完成一件表現水的立體作品。情感目標是:培養(yǎng)節(jié)水意識,促使學生從小親近自然、熱愛自然。這一節(jié)課可以分為兩課時或三課時來進行教學,從教學目標看這位教師準備一節(jié)課全部學完。教師不研讀教材,不分析學情,寫了很多目標,卻連具體要完成什么目標都不明確,不清楚這節(jié)課的重難點,無法正確點評作業(yè)。點評作業(yè)沒有依據,只能著眼于“像與不像”。二是評價流于形式,教學目標浮而不準。有位教師在作業(yè)展評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點評只以教師個人喜好來評價好與不好、美與不美,至于怎么評從哪些方面評,一概不知。反觀這位教師的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細心觀察與積極主動地參與試驗活動,大膽進行創(chuàng)意表現;過程與方法:選用合適的材料制作一件以‘水為主題的立體作品,工藝較精細,并具有一定的美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在實踐活動中獲得審美感受,并和小組成員協(xié)作,共同完成學習和制作任務,從中得到創(chuàng)造和發(fā)現美的快樂。”以此教學目標來看,教師這節(jié)課是要學習第二部分內容,制作立體的“水”,可以歸到“設計 應用”領域。這一課該領域的知識與技能目標,總體來說應是學習立體造型的構成方法和設計中形式美的規(guī)律。這位教師在這節(jié)課知識與技能的教學目標中,沒有提到具體學習的構成方法等知識,認識不準確,授課無抓手,無法檢測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三是教師評價語言貧乏,教學目標大而不專。還有一位教師的教學目標:“能夠細心觀察與主動體驗,學會歸納、概括自己的感受,嘗試組織線條表現水的形態(tài)美?!睂W生如何正確運用線條?又如何組織線條?教師通過作業(yè)要檢測的點有哪些?作業(yè)評價時應該檢測哪些問題?因為教學目標不精確,準確地說,教師也不知如何來運用美術語言精確評價,所以評價語言貧乏,缺乏專業(yè)性。
本節(jié)課課本中歸為“綜合探索”課,讓學生以賞析表現水的藝術作品為切入點,讓學生體會作品的文化內涵,感受藝術與生活,觀察大自然中水的不同狀態(tài),從而發(fā)現造型規(guī)律,用造型表現和設計應用的形式表現水的一個過程。具體講就是生活(自然)—平面(點線面)—立體(創(chuàng)意設計)—生活(應用)的一個過程。
尹少淳教授提出:課程標準的目標設計可以宏觀,但美術課堂教學目標的設置應更具體,要貼近教學,分類清晰,便于理解和操作。課程評價之父泰勒認為,評價是對課程的總結與反思,并且能夠完善原有的觀念。目標不明確、不準確,對課程就無法總結,評價也無從下手,教師為上課而上課,學生繪畫水平一直停留在自學階段。初中學生在用線表現水的形態(tài)時,用線在畫面上一頓亂畫,根本不知道如何概括提煉,更談不上美感。為什么會這樣?我們從小學開始對線的造型表現、形式原理就沒有一點一滴地灌輸給學生,教學目標大而空,轟轟烈烈一節(jié)課,什么問題都沒有解決,這是美術課普遍存在的問題。課堂作業(yè)評價要落到實處,教學目標首先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教學目標要具體,使評價有據可依
例如,“生活中的線條”這節(jié)課,教師知識與技能目標為:“尋找生活中的線,認識和體會曲線和直線帶給人的不同感受,并能有意識地運用線條進行造型表現。”教師用一條絲帶演示各種造型讓學生感受(曲線—“動”直線—“靜”),教學目標明確,導入準確,學生也容易掌握。學生作業(yè)自評:我用了兩種線條,直線表現房屋,彎曲的線條表現云朵的流動,有動有靜,畫面給人以和諧之感。具體授課內容重難點突出,評價目標清晰?!八币灿徐o與動,線又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呢?我們可以找一個切入點,如用一個透明瓶子裝上水,先讓學生觀察靜止的水給我們的感受,教師再用各種方法和不同力度演示各種形態(tài)的水讓學生感受。制訂具體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認識線條,更好地用線條來表現自己感受到的水,作業(yè)評價也會油然而生。
二、教學目標分類要清晰,使評價有條有理
一位教師在上“生活中的線條”一課時,知識與技能:體會不同種類的線條給你帶來的各種視覺感受,了解不同線條在表現上的差異。講解時重點將線條歸為:直線、曲線、虛線,讓學生感受這三種線條的特點及韻律。教師出示吳冠中的兩件水墨畫《白樺林》和《春風又綠江南岸》讓學生感受兩幅作品給你的感受和主要用線種類。學生評價:《春風又綠江南岸》這幅作品給人以流暢、婉轉、輕松、柔美、自由的感覺,主要用曲線畫的是柳樹;而《白樺林》這幅畫給人一種剛毅、正直、規(guī)律、簡潔的感覺,因為白樺樹比較挺直,作者采用大量的直線來表現白樺樹。我們將“水”的知識與技能目標設定為:通過欣賞感受各種形態(tài)的水,提煉概括用線表現滴、灑、流、晃、淌、濺等(或浪花、溪流、雨點、旋渦等)任意三種以上形態(tài)的水。教師重點欣賞分析這幾種水的形態(tài),注重直線、曲線、虛線特點的分析,教會學生學會觀察和表現的方法。評價作業(yè)時我們可以根據所畫的某種形態(tài)的水特點是否突出、用線是否準確等進行評價反思。
三、教學目標要便于理解和操作,使評價有的放矢
“生活中的線條”一課中,有位教師根據自己學校對中國畫教學比較重視的原因,將知識與技能目標定為:“通過欣賞不同時期的中國畫,了解線條在中國畫中的運用,體會中國畫線條的裝飾美、韻律美、氣韻美和意境美?!闭麄€授課過程重點放在通過對畫面線條的分析,體會中國畫作品中線條的韻律美、裝飾美、氣韻美和意境美。通過一些中國畫名作的賞析,帶領學生感受不同作品中突出的不同美,如欣賞吳道子《八十七神仙卷》局部,分析“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藝術魅力,畫面通過長短不一、輕重不同的線條的綜合運用,使畫面更加疏密有致,賦予動感,就像“畫紙上的音樂”一樣充滿韻律,這就是中國畫線條的“韻律美”。將各種美對應在每一幅作品中,讓學生感受、體會,并加深印象,有針對性地學習更有利于學生理解與掌握。“水”的知識與技能目標也可設為:(1)通過欣賞水在自然界中千變萬化的形態(tài),體會線條的方向、質感、疏密、粗細、曲直等對比形成的秩序美、節(jié)奏美、韻律美。(2)運用所學知識嘗試表現水的某種形態(tài)美??梢赃x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讓學生分析這些美,體會感受美,從而會表現這種美,作業(yè)評價就有了方向性,加深學生對美的感受和應用。
尹少淳教授在一次授課中講:“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目的非常明確,清晰而直接,而且跟行為聯系得最明確,所以,應該像對待生活中的目的、態(tài)度一樣,對待課程目標。”目標和評價的關系,一個是起因,一個是結果,兩者缺一不可。目標不明確就談不上結果正確。教學目標具體細微,評價才會以理服人;教學目標清晰可辨,評價才會準確客觀;教學目標易懂易行,評價才會言必有中。
參考文獻:
[1]錢初熹.美術教學理論與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尹少淳.尹少淳談美術教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
[3]劉祝.在同課異構中品味“四個統(tǒng)一”:《生活中的線條》同課異構教學研究[J].中國美術教育,2020(4):18-35.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理念下的初中美術課堂作業(yè)創(chuàng)新評價的行動研究”(GS[2020]GHB0733)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郭小紅,教研員,中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