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海清
文題呈現
本單元(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三單元)小說反映了不同時代的社會生活,展示了小說名家的風格特征。選擇你喜歡的一篇細加研讀,從中選取感興趣的某一要點,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賞析文章。
思路點撥
我們要在通讀整本書的基礎上,對小說的情節(jié)、人物、環(huán)境、主題、寫作技巧等進行梳理后再創(chuàng)作。
首先要解決“小說名家的風格特征”這個具有限定性的任務要求,可以從作家創(chuàng)作風格、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切入,挖掘小說情節(jié)設置、形象塑造、環(huán)境描寫、時代主題的深層意蘊。寫作的思路應從某篇中的某一興趣點展開,重在寫“時代主題的意蘊”。單純賞析情節(jié)、人物、環(huán)境,而缺乏與主題的關聯,會使作文缺少深度。寫作過程圍繞作品的寫作技巧對表達主題的作用來展開會更好。本單元小說中的人物,都是世界文學長廊中的著名人物形象,甚至大多已經成為某一類人物的象征。環(huán)境是小說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小說中承擔著多重功能。如狄更斯的小說反映了英國工業(yè)革命時期急劇變革的社會的風貌;列夫·托爾斯泰的小說深刻揭示了沙皇俄國的社會現實;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小說表現了哥倫比亞乃至整個拉美大陸人們的生活狀況……他們都從不同的方面表現了特定的社會歷史和民族文化。
同學們在寫文學賞析時,可以從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風格和寫作背景中理解小說主題,從情節(jié)發(fā)展看主題,通過人物形象分析主題,從細節(jié)描寫探究主題,注意環(huán)境描寫對主題表達的暗示作用,了解小說主題的表現方式是多種多樣的。
佳作一
晚暮獅王
——《老人與?!焚p析
◎馮 婷
“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p>
這句話是一個歷經滄桑卻堅韌不拔的靈魂的自述,它縈繞在每一個正在經歷苦難或已經經歷過苦難的人的心頭,千千萬萬的靈魂因為這句話而得以繼續(xù)存活、奮斗。
《老人與?!分械睦蠞O夫,像一位垂老的獅王,即使身體在衰敗,但靈魂不朽。
海明威用了很多心理描寫,著重反映老人當時的心境,孤獨、無助、悲痛、不忍,英勇、無畏、希望、光明……一個孤獨的勇者矗立在山巔,如一塊堅硬的礁石一般經歷浪拍雨打。人的靈魂是不可戰(zhàn)勝的,尤其是一個堅韌不拔的靈魂。老人擁有這樣的靈魂。
他說:“沒有什么把我打垮。”他說:“我要跟它們一直斗到死?!?/p>
他說:“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面對蒼茫遼闊的大海,面對成群饑餓的鯊魚,他不退縮,反而無畏得像一個英雄,魁梧但蒼老,腹背受敵但英勇無畏,正如作者本人。海明威像老人一樣追求“捕獲大魚”,即使遇到寫作的瓶頸,他沒有放棄斗爭。
在那個時代,許多人認為拼搏已經無法改變戰(zhàn)后面臨的困苦,因而選擇放棄自我。然而《老人與?!愤@本書,像黑暗中閃耀的劍鋒,劃破混沌,迎接黎明。如今“躺平”在一些年輕人中盛行,有的人被卷入這股洪流中喪失了自我,丟掉了理想,丟掉了目標,而老人的精神是治療墮落“躺平”的解藥。
海明威筆下的這位失敗英雄的經歷,我認為其象征著人類一生中面臨的困苦與希望,那條大馬林魚是成功,是希望,而接踵而至的鯊魚是苦難,是挫折,是一切可能會打倒一個人的事物,但老人面對這些鯊魚,無畏地搏斗,即使最后空手而歸,但過程比結果更重要。這個過程中,老人的靈魂得到了洗禮,這只垂老的雄獅重新證明了自己是草原的霸主,他勇敢,他堅忍,他不朽,他激勵著千千萬萬為幸福而奮斗的人堅持到底,即使最終沒能成功,也不要悲觀失望,不要放棄斗爭。
大馬林魚最終只剩魚骨,但這并不能說明老人再次失敗,反倒證明了老人的成功,精神上的成功比物質上的成功更讓人為之喝彩。老人精神可貴,尤其在面對困難的時候,唯有擁有這股精神才能使一個人不朽,才能讓一個民族發(fā)展前行。無論是過去的抗日戰(zhàn)爭,還是當下的新冠疫情,支撐中國人民勇毅前行的,一直都是堅韌不拔的精神。
無論何時,人類文明都需要“晚暮獅王”一般的精神,在面臨苦難時不低頭,在面臨挫折時不放棄,始終保持光明和希望,與困難斗爭到底。
【廣西玉林中學】
◆點評
這篇賞析思路清晰,要點明確。通過引用《老人與?!分械慕浀湔Z錄,引出論述的內容,結合小說中的心理描寫,把握主人公當時的心境;同時,也注重表達真實的閱讀感受。難能可貴的是,本文還跳出當時的時代意義,挖掘現代意義,直面“躺平”的時代現象,以新的視角理解中國人堅韌不屈的民族精神,給讀者以莫大的鼓舞。本文以“晚暮獅王”為喻,讓作文更具獨創(chuàng)性,更具別樣的深意。
佳作二
“復活”代表的多重意蘊
◎陳旻珠
稍稍了解一下托爾斯泰的人生經歷就可以知道,《復活》這部小說的男主人公正是托爾斯泰個人經歷與理想的具現。雖然本書以女主人公瑪絲洛娃的視角開篇,但真正寄托并探索托爾斯泰理想的實際上是以作者本人為原型的聶赫留朵夫,所以,“復活”無疑在男主人公的身上得到了最透徹的體現。那么,“復活”的內涵到底是什么。
純真感情的復燃。
很顯然,當聶赫留朵夫在法庭上見到瑪絲洛娃,并從旁人嘴里了解到她所犯罪行(實則是誣告)之時,作為一個良心未泯的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找到了其學生時代純真感情復活的誘因。所謂“復活”的第一層含義,體現在聶赫留朵夫對瑪絲洛娃的感情由學生時代的純真到從軍以后的欲望再回到對瑪絲洛娃的拯救,這一階段的轉變。從瑪絲洛娃的角度來講,則體現在落入風塵的她因聶赫留朵夫為拯救她付出的努力而滌去污泥,萌發(fā)出向上向善的精神態(tài)度,恰好與她少女時代的純潔相照應。
展開視野,目睹人間百態(tài)。
瑪絲洛娃無疑是聶赫留朵夫接觸下層社會、走向底層人民的一個契機。為了營救瑪絲洛娃,聶赫留朵夫周旋于上層社會的官員與律師之間,同時又以陪審員和探監(jiān)者的身份接觸到各種各樣來自底層的罪犯。這是否可以說是一種更強烈的對比?由書可知,公爵聶赫留朵夫并非首次出席評審,自然也并非初次目睹副檢察官的惡毒暴虐、法官的荒淫隨意、罪犯們的苦痛與無奈。但聶赫留朵夫顯然在遇到瑪絲洛娃之前從未想過要投身于解放底層人民的光榮事業(yè)。
瑪絲洛娃使聶赫留朵夫由表及里,真正“復活”。
聶赫留朵夫內心深處崇高理想的復活,不是受某個人的操縱,而是出于他主觀意愿的努力。不難看出,這也是托爾斯泰的體現。聶赫留朵夫大學時期受到亨利·喬治的影響而分贈土地,而托爾斯泰曾受過盧梭的影響;聶赫留朵夫援助窮苦人民,試圖對土地進行改革的經歷,托爾斯泰也曾這么做過。聶赫留朵夫自稱他身體里存在兩個意識:一個遵從精神,一個遵從欲望。那么,遵從精神的意識的“復活”正是“復活”的真正意蘊,聶赫留朵夫的精神高度由此拔高。
“復活”中無可避免的局限。
個體是很難脫離階級局限的,真正背叛自己出身階級者,少之又少。個人更無法與成形的社會結構相抗爭,個人的覺醒與“復活”無法造成整個社會架構的崩塌。《復活》的結尾,聶赫留朵夫閱讀《福音書》,在宗教中尋求慰藉的情節(jié)不過是托爾斯泰在他“長期矛盾的宗教觀”中尋找出路的結果。彼時,托爾斯泰已同上層社會決裂;但在“精神狀況的極度苦悶”之下,他很難找到一條應當前往的人間正道。
結合以上,那真正的精神的“復活”,既非來自他人的操控,也非來自宗教信仰,而更像一種“喚醒”,因為它來自靈魂深處的蘇醒,是無可逆轉的必然趨勢。盡管歷經磨難,聶赫留朵夫和瑪絲洛娃終究還是使自己崇高的靈魂復活了,開啟了一種嶄新的人生。心懷希望地等待著,不懈地抗爭著,真正的春天,人間的美,和平、協調、互愛的美,最終都會到來——這恰是《復活》給予人奮進力量的緣故,也是“復活”的真正意蘊。
【廣西玉林高級中學】
◆點評
本文從介紹托爾斯泰人生開始,從三個層面思考“復活”的內涵。最后總結真正的精神的“復活”,來自于靈魂深處的蘇醒,是崇高靈魂的復活,是人們希望的獲得,是對美好未來的向往。該文通過對“復活”內涵的挖掘,讓讀者進一步思考人生的真正意義,極具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