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英
隨著核心素養(yǎng)理念的深入,教師紛紛開發(fā)歷史教學的人文性、思想性與教育性,重點對初中生的思想意識、道德品質與精神境界施加積極有益的正面干預。在初中生應該具有的核心素養(yǎng)中,愛國精神與家國情懷占據著首要位置,因而成為教師進行歷史教學與生命塑造的核心內容,歷史課堂也逐漸成為培養(yǎng)初中生愛國精神與家國情懷的重要基地。以下介紹一些從教學中總結出來的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的方法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借助電化教學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離不開初中生的內心激蕩、情感沖擊與心理震撼,只有初中生獲得強烈的感官刺激與認知體驗,初中生才能做出最強烈的“應激反應”,才能為家國情懷培養(yǎng)積累最充足的認知信息與主體情緒。因此,教師可以實施電化教學,利用一些珍貴的歷史視頻信息,讓初中生在觸目驚心中激發(fā)正義感、尊嚴感與榮辱感,為培養(yǎng)初中生的家國情懷創(chuàng)設最佳的主體情緒狀態(tài)。
以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抗擊八國聯(lián)軍”教學為例。“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既是中國人恥辱的一頁,也是“八國聯(lián)軍”無恥的一頁,因而教師要用多媒體設備為初中生展示一些珍貴的圖片信息,讓初中生親眼看見被譽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在被搶劫前后的天壤之別,以此激發(fā)初中生的愛國意識與家國情懷。這樣,初中生能夠在觸目驚心中產生憤慨之情,能夠借助前人被奴役、被搶奪、被燒殺的“鐵證”直接刺激初中生、催發(fā)初中生。因此,教師借助多媒體展示的視頻信息具有強大的感官刺激價值,非常有助于激發(fā)初中生的民族自尊感、愛國精神與家國情懷,強化初中生的責任意識,激勵初中生保衛(wèi)祖國、維護尊嚴、舍我其誰的擔當精神與進取意識。
二、借助主體教學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
在歷史課堂上,單純說教沒有多大的價值,需要初中生切身參與、積極思考、主體感悟才能夠有效培養(yǎng)初中生的家國情懷。因此,教師可以為初中生提供充足的參與空間、探究機會與合作契機,讓初中生在暢所欲言、各抒已見中多維交流初中生的個人看法。言為心聲,因而教師可以借助課堂討論讓初中生直接展示個人見解,借助集體智慧提升初中生對歷史知識與家國情懷的感知效果。
以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抗美援朝”教學為例。這次戰(zhàn)爭是中國人民在物質裝備上處于絕對劣勢的情況下進行的一次戰(zhàn)爭,“冰雕連”就是令人心痛的明證之一。因此,教師要為初中生提供一些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背景材料,讓初中生立足現有材料進行課堂討論,深度探究“中國人民志愿軍為什么能在武器裝備如此落后的情況下打敗裝備精良的美軍?”讓初中生明白中國人民取勝的根本原因就是無數英雄志士的舍生忘死、為國捐軀,讓初中生明白現在的和平與安寧是多么的來之不易。因此,初中生就會在課堂討論中鞭笞帝國主義的無恥,褒獎中國人民志愿軍的以身許國、慷慨赴死,激勵初中生積極行動起來,飽含家國情懷,保衛(wèi)祖國。
三、借助翻轉教學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
初中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認知力與思維力,而家國情懷培養(yǎng)又是一個長期的漸進過程,因而教師可以實施翻轉教學,讓初中生在課下自主學習中初步感悟家國情懷,再在合作探究中相互交流、溝通有無、自我教育。因此,翻轉教學能夠給予初中生“兩次”感悟與悅納家國情懷的認知機會,與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過程較為吻合,教師可以在翻轉教學中優(yōu)化初中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確保效果。
以人教版七年級下冊“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教學為例。初中生能夠從中看到趙州橋與大明宮含元殿承載的卓越建筑水平、《金剛經》代表的雕版印刷術以及三大代表人物。初中生可以在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中感受到當時我國的發(fā)達與先進,自然能夠有效激發(fā)初中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民族榮譽感,因而對于培養(yǎng)初中生的家國情懷、愛國精神非常有幫助。
綜上所述,愛國主義與家國情懷是初中生必須具備的素養(yǎng),也是歷史教學與德育的首要任務,更是中國人居安思危、自我保護、不讓歷史重演的“思想防火墻”。因此,教師要借助歷史教材中的具體內容積極培養(yǎng)初中生的愛國精神與家國情懷,激發(fā)初中生的責任意識與擔當精神,幫助初中生擁有旺盛的愛國熱情與家國情懷,將自己的命運與祖國的未來牽系在一起。
參考文獻:
[1]陳麗梅.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家國情懷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J].西部素質教育,2020(6):43—44.
[2]施小燕.初中歷史教學開展家國情懷教育的價值與路徑探析[J].中學教學參考,2021(1):72—73.
[3]李秀英.初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培養(yǎng)的路徑創(chuàng)新探究[J].新課程導學,2021(11):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