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
單個的字詞是沒有生命的,但是將一個個字詞組成句段,形成文章,便形成了畫面,獲得了生命,富有了情感。我們學習語文,不僅僅是明白語言中包含的內容,習得語言形式,更重要的是感受語言中包含的情感。換句話說就是要學會去“喚醒”文字,聽文字的呼吸聲,觸摸文字的溫度,感受文字的情感。
名家的文學作品,為什么被眾多讀者所推崇,經(jīng)久流傳,一定是有它獨有的魅力,有它獨有的意蘊和情感。部編版五下第一單元的第二篇課文《祖父的園子》,選自蕭紅的《呼蘭河傳》。《祖父的園子》中記錄了小時候的蕭紅在祖父的園子中的快樂生活。文章并不難懂,但是如果要把蕭紅想要表達的情感體會透徹,是有一定的難度的,這也成了教學的難點。為了解決這個教學難點,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切換三種身份,從而體會不同的情感。
一、引導學生以“兒童”的身份體會她的“快樂”
1.體會園子的“美麗”
《祖父的園子》從內容上看,實際上是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祖父的園子》中的園子是什么樣子的,一部分是蕭紅在祖父的園子中都干了些什么。其實對于學生來說,他們都是孩子,與當時的蕭紅年齡差不多,和蕭紅關注的地方也很相似。關注園子里的各種有趣的昆蟲。例如, “我家有一個大花園,這花園里蜜蜂、蝴蝶、蜻蜓、螞蚱,樣樣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黃蝴蝶。這種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紅蝴蝶,滿身帶著金粉。蜻蜓是金的,螞蚱是綠的。蜜蜂則嗡嗡地飛著,滿身絨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圓滾滾,就像一個小毛球似的不動了。”
引導學生通過想象,體會園子的美麗、可愛,在反復朗讀中加深這樣的體會。
2.體會園子中的“快樂”
在談到在園子中都干了什么的時候,學生更是興致勃勃。
“祖父戴一頂大草帽,我戴一頂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種小白菜的時候,我就在后邊,用腳把那下了種的土窩一個一個地溜平。哪里會溜得準,不過是東一腳西一腳地瞎鬧。有時不但沒有把菜種蓋上,反而把它踢飛了。祖父鏟地,我也鏟地……”
學生抓住“祖父戴一頂大草帽,我戴一頂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體會到蕭紅的淘氣;同時想象自己和爺爺奶奶在一起的類似情景,體會蕭紅的快樂!
其實除了干這些事兒,蕭紅還去吃剛長大的黃瓜,去摘倭瓜花,捉蜻蜓,逮螞蚱,淘氣的蕭紅惹得同學們哈哈大笑,請學生們大膽展開想象,想象小蕭紅還干了哪些“壞事兒”,課堂真是歡樂融融。教師趁熱打鐵,問了一個問題,蕭紅做了那么多的“壞事兒”,如果換做是我們,我們的祖父會怎么對我們?孩子們回答也是十分真實,換做是我們,我們的祖父少說會臭罵我們一頓,嚴重點還會揍我們一頓。我們不禁要思考:為什么蕭紅的祖父不僅不責備蕭紅,反而“笑”著跟淘氣的她解釋狗尾草和谷穗的區(qū)別?她的祖父這樣的耐心、寬容和慈愛。 可見,以兒童的眼光去體會祖父對蕭紅的愛,以及蕭紅兒時在祖父園子中自由快樂的情感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二、引導學生以“童年蕭紅”的身份體會她的“幸?!?/p>
學生僅僅以兒童的角度體會蕭紅的快樂,是不夠的。這時候,教師引導學生以“小蕭紅”的身份來看《祖父的園子》。在學生沉浸在園子中的快樂時,我出示了這個問題——小蕭紅在祖父園子中是那樣自由、快樂。那么寫到這就完全可以了,為什么又接著寫了一大段景,我們來看看這段景有什么特點。
“花開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蟲子叫了,就像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樣,就怎么樣,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愿意開一朵花,就開一朵花,愿意結一個瓜,就結一個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個瓜也不結,一朵花也不開,也沒有人問它?!?/p>
學生發(fā)現(xiàn),這段景物描寫有兩大特點。第一個特點是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使這些景物都有了生命,有了靈性。第二個特點是運用了“愿意……就……”這樣的排比句式。但是這樣寫有什么特殊的用意呢?學生疑惑不解。這時候,我出示小蕭紅當時的生活背景。
“蕭紅小的時候,母親早逝,祖母認為她是喪門星。蕭紅喜歡捅窗戶紙,祖母就用針扎她的手指。后母對她很不好,父親重男輕女,對她十分冷漠粗暴,只要小蕭紅違反他的意愿,便免不了一陣毒打。唯一疼愛小蕭紅的只有她的祖父。只有到了祖父的園子里,和祖父在一起才是她最快樂最自由的時候?!?/p>
有了這一段背景資料的補充,學生明白了。原來小蕭紅只有在祖父的園子里才是最快樂,最自由,最溫暖的。與其說是喜歡這園子,不如說喜歡在園子的感覺;與其說是園子里的一切都活了,一切都是自由的,不如說小蕭紅自己是“活”的,是自由的。學生以“小蕭紅”的身份體會到的情感不僅僅是單純的快樂,應該還包含著一種溫暖和幸福。
三、引導學生以“成年蕭紅”的身份體會她的“向往”
情感體會到此還沒有結束,因為課后鏈接當中出示了成年蕭紅的坎坷經(jīng)歷。所以我必須引導學生體會快樂、幸福背后的第三種情感。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隨著時間的不斷流逝,蕭紅在慢慢長大,而祖父也在慢慢老去。成年的蕭紅的生活是怎樣的呢?我配樂出示了這樣一段背景資料。
“隨著蕭紅漸漸長大,祖父也越來越老,蕭紅20歲的時候,疼愛她的祖父去世了。蕭紅因反對封建家庭包辦婚姻,逃離家庭,開始了流浪的生活。期間她經(jīng)歷了兩次失敗的婚姻。1940年她前去香港,當時國家陷入了危難,她自己也身患重疾,貧困潦倒。在這樣悲涼的環(huán)境中,《呼蘭河傳》誕生了?!?/p>
學生看了這段背景資料,發(fā)現(xiàn)長大以后的蕭紅并沒有逃離悲慘的命運,甚至更加不幸:婚姻家庭的不幸,使其貧病交加,顛沛流離。課堂中的張力出現(xiàn)了,學生們剛才有的快樂,剛才有的幸福感突然之間好像停滯了。我抓準時機,出示了這樣一個問題——那么對于此時的蕭紅,身邊一無所有,只有孤獨,只有貧窮,只有病魔,她心中會想到什么呢?她渴望什么呢?學生的回答是真切的,令人動容的:“即將走向人生盡頭的蕭紅,一定會想到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刻,一定好想回到那個時候,好想回到童年,好想回到祖父的身邊,好想回到那個一切都那么自由、美好的園子??墒且磺卸枷褚粓鰤簦僖不夭蝗チ?,只剩失落?!?/p>
本次教學就引導學生以三種不同身份去體會《祖父的園子》,收獲蕭紅的不同情感,層層遞進,如境入心。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金陵中學河西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