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米粒
秋日了,南方城市還在被高溫蒸煮考驗的時候,我去內(nèi)蒙古小住。說是內(nèi)蒙古,其實地理位置靠近黑龍江,氣候和哈爾濱更接近。
這個時候去內(nèi)蒙古,很多野果子都熟了,像沙棘、臭李子、嘟柿(野生藍(lán)莓)、燈籠果等等,其中一種叫山丁子,比較常見而且數(shù)量很多。山丁子學(xué)名山荊子,薔薇科落葉喬木,樹高可達(dá)四五米,最高可達(dá)10米以上。春天開白花或者淺紅色的花,秋天結(jié)小紅果,熟透霜打了以后好吃,酸甜粉面,據(jù)說比蘋果的營養(yǎng)價值高。會爬樹的小孩子直接從樹上擼下來吃,還可以做成果醬、果汁,也能釀酒;用山丁子果醬和蘇子做餡料,烙山丁子蘇子餅,超級好吃。
山丁子不獨長在山里,哈爾濱的庭院、路邊都能見到其優(yōu)美的樹姿,它們既是綠化樹也是蜜源樹,雖然沒有專門的山丁子蜜,但東北山里的雜花蜜多半有山丁子花的貢獻(xiàn)。
公司辦公樓后院有一棵胸徑將近一尺的老山丁子樹,公司成立70多年了,如果這樹早在建廠時種下,年紀(jì)也夠老了。春天的時候,開一樹白花,八月開始,山丁子陸續(xù)由綠變黃再變紅,其實味道一般,我只是喜歡仰頭尋找和采摘。
山丁子皮硬肉少籽大把長,當(dāng)成水果吃恐怕要受點苦,沒熟透的時候更加酸澀,即使熟透了酸味也重,所以做山丁子果醬要多加糖。
山丁子果處理起來要有點耐心。首先洗凈去把兒,放鍋里加水沒過所有果果,水加稍微多點也沒關(guān)系,用高壓鍋更容易,十分鐘就煮好。煮熟的山丁子放進(jìn)一個大點的漏勺,用壓勺壓碎,篩子里留下的籽扔掉,漏出的山丁子果漿倒入不粘鍋,加大量糖和少許鹽,中火燒開以后小火煮,邊煮邊攪動,以免糊鍋,一直煮成濃稠的果醬就好了。裝進(jìn)高溫消毒的瓶子里密封,冰箱冷藏,可以吃一秋帶半冬。
炒熟的蘇子籽碾碎與山丁子果醬1比1混合,做發(fā)面餅的餡料,烙或者烤,就是山丁子蘇子餅,好吃得很。平時吃大半個燒餅,這個餅,不知不覺就吃掉一個。山丁子有利痰、生津、解酒、止瀉的作用,正常人吃多了容易便秘。而蘇子籽能降氣、消痰、止咳、平喘、潤腸通便,山丁子與蘇子籽搭在一起大概有中和作用。
吃山丁子蘇子餅搭配柳蒿芽蕓豆排骨湯,此湯也是蒙古族名菜,既有柳蒿芽的清香又沒有其苦澀的味道,蕓豆使湯黏稠軟綿,排骨的肉香混合著蘇籽香和山丁子的酸甜,一層一層的味道,復(fù)雜、遞進(jìn)、融合,相互輔助又相互消解,飽吃一頓,讓人心滿意足。
(編輯·李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