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豐
這次回家,我想在縣城跑一次步,就像到過的“別的地方”一樣。為此,盡管在下午到達,我也沒有馬上回鄉(xiāng)下老家,而是在縣城住上一晚。
好幾年沒有回去了。如今高鐵已經(jīng)通到沈丘,離我的老家縣城鄲城只有30公里。咨詢在鄭州工作的好友,回老家需要注意什么?她說:出高鐵站右拐可以坐公交車,別坐上黑車了。
現(xiàn)在還有黑車?這雖然很符合我對老家的想象,但是終究不信。事實上,我的判斷是對的,行程相當安全。上了一輛中巴,幾分鐘后被合并到另一輛車上,就正常發(fā)車了。
一路上,公交車停了三次,有一次是下客,另兩次很有意思,車門打開,有人遞上一個包裹,留個電話。原來,公交車還承擔著順便送快遞的業(yè)務,這比一般的快遞公司要省事多了。等車到站,售票員就可以把貨送到收件人手中。
我的老家鄲城縣,如今因為鄲城一高出色的高考成績而遠近聞名,但是它卻是一個相當落后的縣城。沒有鐵路,也沒有高速公路,在高鐵時代,它再次被遺忘了。從鄭州到合肥的高鐵,在隔壁兩個縣都有站點。
這并不是說縣城和二十多年前我讀高中時一樣,事實上它變化巨大。一所超級高中的崛起,甚至助推了房價,這里的房價也是五六千一平米,幾乎和周口市區(qū)一樣??h城變得早已認不出了。
十年前一次回家過年,我和弟弟妹妹在漯河會合,朋友找了一輛車送我們。大雪紛飛,一百多公里的路,開了好幾個小時。最慘的是,車到了縣城,我們找不到回家的路了。那時導航還沒今天先進,我們在故鄉(xiāng)喪失了參照系。
你看到的東西,和讀書的時候已經(jīng)不同了。建筑和道路的變化是一方面,讀書的時候是走路或者騎自行車,而現(xiàn)在則是坐在車上。讀研究生的時候,翻譯齊澤克的老師信誓旦旦說:“在車上,世界觀就會不同?!蹦菚r我還覺得他是胡說八道。
這一次也一樣。我看過酒店的地址,和汽車站一樣都在交通路上。原來我印象中的交通路,或許只有1公里長,心想酒店也許在車站附近。等出汽車站一看地圖,發(fā)現(xiàn)有四公里。這在縣城也算長路了。酒店所在的地方,以前絕對是農(nóng)田,而路也早已不知不覺延伸了。
我讀高中的時候,通常是步行2公里到鎮(zhèn)上,乘坐縣鄉(xiāng)公交到縣城東關,22公里的路程,有時候要一兩個小時。然后再從東關步行到縣城西北角的第二高中,大概3公里。不久前我在成都一個公園跑步20公里,花了2小時7分鐘。但是在讀高中的時候,卻覺得20公里無比遙遠,有一陣是我和弟弟一起騎自行車回家,兩人換著騎,到家都累得不行。
把包放在酒店,簡單熱身后,我戴上耳機下樓跑步。曾在網(wǎng)上搜“鄲城跑步”,想找一條好的跑步路線,最后放棄了,就從酒店出發(fā),隨便跑上6公里吧。我心中有一個想法,6公里在縣城不算短了,或許能夠通過跑步找回一點往日的記憶也說不定。從酒店出來,我沿著自行車道奔跑,看到合適的路就跑,想拐彎的時候就拐。
時間正好是傍晚,晚霞很美。但是跑著跑著,我開始疑惑:這到底是在哪里呢?跑完6公里,沒有看到一平米是熟悉的。等軟件生成跑步路線一看,大概是在“人民公園”附近,這里完全是“新地”。
我意識到,我成了游客。在老家縣城跑步,就像跑在異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