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
不知大家有沒有看過一部名為《喜喪》的電影:86歲的林郭氏守寡多年,辛苦養(yǎng)大六個兒女,本該安享晚年的她在突發(fā)腦血栓后身體越來越差,子女想讓她住敬老院,但因敬老院暫無床位,只能先輪流住子女家,在此期間老人中風患上笑病,更遭子女嫌棄。最終老人選擇在要被送住敬老院的前夜抱著全家福服藥自殺,子女為她辦了一場隆重的葬禮。葬禮上沒有哀樂和哭泣,老人逝去的凄涼與周圍的喜悅形成鮮明對比,發(fā)人深省!
其實國內(nèi)有不少像林郭氏這樣的老人自殺,尤其在農(nóng)村更是司空見慣。相比其他年齡段人群來說,老年人自殺的決心往往更大、成功的概率也會更高。在目前這個快節(jié)奏、高壓力的時代,老年人的自殺問題日益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
自殺,顧名思義,即個體按照自己的意愿與手段結(jié)束自我的生命。按照馬斯洛提出的需求理論,人們對自身安全的需求往往很強烈,這屬于基本需求之一。
軀體疾病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尤其是高齡老人的身體越來越差,有可能伴發(fā)多種軀體病,包括慢性疾病甚至罹患癌癥等重病,要面對長期診療的壓力和高額費用。
精神因素
有些人在退休后失去價值感、茫然無助;無法接受患病事實,難以承受疾病帶來的精神折磨和長期的經(jīng)濟負擔;常遭遇各類負性事件,如親友重病或喪失等,部分人因缺乏積極應對措施、未及時排解負性情緒,日漸成為焦慮、抑郁癥的易感群體,長期飽受精神折磨,強化了老人自責成為拖累與想要輕生的觀念;精神癥狀導致老人自殺。
家庭問題
家庭長期不和,加劇老人的精神壓力;子女常年在外或老人沒有子女,子女對老人照顧不周,甚至無心贍養(yǎng)或虐待老人,致使老人缺乏關愛、無人照料等。
經(jīng)濟地位
老年人,尤其是農(nóng)村老人,由于經(jīng)濟來源的減少或缺失,無法滿足個人和(或)家庭的日常生活需求;與人聯(lián)系減少、獨居、缺少朋友等均導致人際支持薄弱、強化了老年人的被孤立感。
社會大環(huán)境
老年人無法適應快節(jié)奏和高科技的外環(huán)境,養(yǎng)老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尤其在農(nóng)村,敬老愛老文化的宣傳不夠;受社會大環(huán)境包括受疫情影響,不少老年人感覺精神壓力大、外出活動或和老友聚會減少,興趣和愛好受限。
1.增加對社會大眾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人們認識到老人常見的精神心理問題,強化人們對疾病的識別及對疾病等負性事件的應對能力。
(1)如遇老人有下列異常,及早帶其就診精神科:
心煩、失眠,眉頭緊皺、唉聲嘆氣、悶悶不樂,易疲勞、講話和活動減少,對以前感興趣的事不再感興趣,呆坐愣神、反應慢等;
莫名的緊張、害怕、心慌、出汗、手抖等(無可解釋的軀體病因),坐臥不寧、煩躁易怒,對事物過度擔憂,事情沒發(fā)生前先預測不好的結(jié)果等;
剛說過的話或剛做過的事很快會忘,重復講話或詢問,就近外出時辨識不清方向感,認錯或叫不出熟人的名字及關系。
(2)遇到老人有一些可疑表現(xiàn),應關注和避免其自殺行為,盡早送其治療:
講話內(nèi)容像在立遺囑,如談及財產(chǎn)分配等;
總談及死亡相關話題,如稱要去找故去的家人,對生死表現(xiàn)出無所謂等。
2.強化大眾對尊老愛老的意識與贍養(yǎng)老人的法律知識,促使子女增加對老人的關愛和照料。
3.通過多種方式增強對老人的關愛,如完善養(yǎng)老保障體系、減輕老人的經(jīng)濟壓力;改善老人的生活環(huán)境,增設社區(qū)服務中心和老年呼叫系統(tǒng),尤其關注喪偶、獨居、既往和(或)有自殺傾向等老人,給他們一些卡片,羅列危機管理機構(gòu)、危機干預熱線、可聯(lián)系的親友名單及其聯(lián)系方式,組織老年人社會活動,減少孤獨感和無助感,鼓勵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和娛樂放松活動,減少無價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