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津濤
對于白銀我們都不陌生?!端疂G傳》里,魯智深、史進、李忠三人在酒店里閑聊,看到賣唱的金家父女。魯智深可憐他們,自己“去身邊摸出五兩來銀子”后,又對史、李二人說:“借些與俺。”史進二話不說,“去包裹里取出一錠十兩銀子”;李忠則摳摳索索地從“身邊摸出二兩來銀子”。魯提轄看了,見少,便道:“也是個不爽利的人?!?/p>
小小一幕,便把明朝不同階層的經(jīng)濟狀況展現(xiàn)得一清二楚(《水滸傳》的故事發(fā)生在北宋,但社會風(fēng)貌反映的是作者生活的晚明)。表面上看,史進豪爽,李忠小氣,高下立判。但史進家是大財主,出逃時帶了全部家當(dāng),十兩銀子不算什么;魯智深是中級軍官,五兩銀子也算是將近一半的月薪呢;李忠呢?是一個打把勢賣藝的平頭百姓,這二兩銀子沒準(zhǔn)兒就是他十天半月的辛苦錢,白銀不好賺啊。
白銀在晚唐初露貨幣化苗頭,到北宋成為一種通用的定價參照物,主要被用于帝王賞賜、政府開支、百姓課稅,以及對官員的賄賂。
在還沒有產(chǎn)生錢莊的時代,一個北京的商人帶十萬貫錢到廣州做生意,真是無法想象的艱辛旅程。市場呼喚一種體積小、價值大,又不輕易貶值的貨幣,從宋朝起開采量就大增的白銀,自然脫穎而出。
朱元璋當(dāng)皇帝后,將北宋政府的用銀方法全部繼承,但不準(zhǔn)民間流通,大力推廣所謂“大明寶鈔”。老百姓不是傻子,他們不會相信一張紙上寫“一貫”,就真把它當(dāng)一千個銅錢。
在流通中,“一貫”的紙幣,實際購買力通常不足面值的一半。明朝中葉,紙幣信用徹底破產(chǎn),到了“新鈔一貫,時估不過十錢;舊鈔僅一二錢”的地步,以至“棄之市肆,過者不顧”——行人看見地上掉了張百元大鈔,都懶得彎腰去撿。
正統(tǒng)元年(1436年),剛剛即位的明英宗,或許是出于收買人心的目的,宣布廢除祖宗之法——禁銀令。從此以后,白銀成了市場上的主幣,銅錢、紙幣降為輔幣。
同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一樣,作為貨幣的白銀,主要被鑄成“元寶”。古人不用錢袋,船形元寶便于纏在腰間,“腰纏萬貫”就是這么來的,真在腰上纏一萬貫銅錢,土豪也得累死。
最為常見的50兩元寶,面額太大,平時交易只用《水滸傳》中好漢買酒的“散碎銀子”。元寶上刻有產(chǎn)地、重量、經(jīng)手官吏、工匠姓名等,通常能有五六十字。
銀錠上傳達的信息非常重要,因市場上流通的元寶都是合金,含銀量不同。如清朝北京有松江銀,上海有二七寶銀,長沙有用項銀……全國約有100多種。后為方便流通,康熙時規(guī)定了作為單位的“虛兩銀”——紋銀,純度935.347‰。還需要說明的是,所謂“一兩”在各地的重量也不同。通常而言,明清時一兩銀子重37.3克。
將白銀換算人民幣,通常是以米價為中介。不同時期,各個地區(qū)的米價差異頗大。黃冕堂《中國歷代物價問題考述》中搜集的數(shù)據(jù)顯示,一石米的價格,明朝從兩三錢到一兩,清朝從五六錢到二三兩,都很常見。
如果用嘉靖年間均值0.8兩/石、乾隆年間均值1.5兩/石的米價來分別計算明、清兩朝的銀價。則明清時期1石約合0.1立方米,1立方米大米約為800千克,現(xiàn)在全國米價大致5元/千克。這樣算下來,一兩白銀在嘉靖時相當(dāng)于500元,在乾隆時相當(dāng)于267元。這幾百年間白銀購買力跌了幾乎一半,這是因為隆慶開海后,南美、日本的白銀源源不斷輸入導(dǎo)致的。
(石蕾薦自《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