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大學的禮堂內(nèi),一位男老師正在給年輕的大學生們講課。
這堂課,講述(jiǎngshù)的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建立。老師神采奕奕,聲音洪亮,話語中帶著無形的吸引力。
中國共產(chǎn)黨從哪兒來?連小學生都知道!她從上海興業(yè)路的石庫門里走出,從浙江嘉興(jiāxīng)南湖的紅船上走來……這群大學生太熟悉(shú xi)這段歷史了,課程進展得飛快。
可是,老師似乎對這堂課不太滿意。他沉思片刻,拋(pāo)出一個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革命者陳延年和陳喬年嗎?”
學生們翻遍了筆記,眼神里有些茫然(mángrán)。
他接著問:“那趙世炎、鄧中夏、蔡和森和俞秀松呢?”
過了一會兒,只有零零散散幾只手舉了起來。
這一幕,深深印刻在了這位老師心底。我們黨早期的革命者,苦苦尋找變革救亡之路,歷經(jīng)苦難,最終帶領(lǐng)中國走向光明。這才過去幾十年,同學們都不認識他們了?身為一名老師,他的心頭涌(yǒng)出深深的自責。
看來,光是教導學生學習課本中的黨史,還遠遠不夠!要帶動更多年輕人,發(fā)自內(nèi)心地知英雄、愛英雄、學英雄!
要想實現(xiàn)這個目標,可不容易。
這位老師名叫龍平平。他不僅是一名黨史專家,還是一名編?。╞iānjù),書寫過不少黨史上的重要人物和故事。
編劇和作家有點兒像,都是講故事的人。電視上播放的電視劇,影院里上映的電影,劇院里演出的話劇,它們的故事都是由編劇創(chuàng)作的。
不過這次龍平平伯伯要寫的“故事”,比以前難多了!
也許你會說,關(guān)于黨的故事,早就被記錄在書本上,被陳列在博物館里,被拍攝(pāishè)成了電視劇、電影,被人們一遍又一遍地講述。觀眾們甚至不用看,就知道故事里講了什么。不過,怎樣才能講得精彩(jīngcǎi)、吸引人呢?
書桌前,青年李大釗奮筆疾書,用《新青年》詳細介紹馬克思主義。
大雨中,青年毛澤東穿過泥濘的集市,找朋友商議給《新青年》投稿。
要想吸引觀眾,就必須對“故事”進行加工。但“加工”不是胡編、亂編,編劇心里要時刻裝著一把看不見的“尺子”。
思前想后,龍平平?jīng)Q定從一本雜志開始說起。
這本雜志,和同學們的語文課本差不多大。封面上,有這樣一張圖畫:一群年輕人肩并肩坐著,面前放著紙和筆。他們像是在聽課,又像是在探討著什么。
這本雜志,就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陳獨秀,1915年在上海創(chuàng)辦的《青年雜志》,從第二卷起改名為《新青年》。
近代的中國,像是一個生病的巨人,受人欺凌(qīlíng),任人宰割(zǎigē)。人生病了,要看病吃藥;國家“生病”了,該怎么辦呢?
好在有先進的知識分子給國家找“病根”,開“藥方”!他們通過《新青年》,開展新文化運動,宣傳革命思想。
在劇本里,我們看到——
上海街頭,賣藝人用小曲兒把《新青年》唱給路人聽……
禮堂里,青年周恩來正激動地朗讀著《新青年》中的文章。
李大釗和陳獨秀,成為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他們喚醒(huànxǐng)了無數(shù)有志青年,陳延年、陳喬年、鄧中夏……他們紛紛加入到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隊伍中來。
反動政府害怕了,要抓捕(zhuābǔ)陳獨秀。得知消息后,李大釗駕起騾(luó)車,悄悄地把陳獨秀送出了北京。在路上,他們堅定了建黨的決心——南陳北李,相約建黨!
這個發(fā)生在1915年到1921年間的故事,龍平平伯伯一寫就是六年。
寫了這么久,是因為他不認真、太拖拉(tuōl?。﹩幔坎?,恰恰相反!是因為他太認真了,每個細節(jié)都要反復(fù)推敲(tuīqiāo),一遍又一遍地修改。
當寫到陳獨秀的兩個兒子——29歲的陳延年和26歲的陳喬年,為了革命慷慨赴死(kāngkǎifùsǐ),龍平平傷心得嚎啕大哭(háotáodàkū)。這讓他想起了自己的爺爺,革命烈士崔筱齋。
小時候,他聽家人說,爺爺很早就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爺爺發(fā)動農(nóng)民起義,成立了合肥地區(qū)第一個黨組織——中共合肥北鄉(xiāng)支部。被捕后,爺爺唱著《國際歌》,英勇就義。他常常在想,爺爺是怎樣做到的?
多年后,龍平平伯伯研究黨史、寫黨的故事,也深深讀懂了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信念!
終于,龍平平伯伯寫的故事,被拍攝成了電視劇《覺醒年代》。開播前,他不禁擔心:年輕人會喜歡這樣的故事嗎?
讓他沒想到的是,電視機前的觀眾,不僅有年輕人,有小學生、中學生,還有頭發(fā)花白的爺爺奶奶。
有的人看完一遍,又去看第二遍、第三遍。
有的人看完后,立刻拿起紙筆,激動地寫下入黨申請書。
有的人帶著鮮花與紅旗,前往為紀念革命烈士陳延年、陳喬年而命名的道路——合肥市延喬路,緬懷(miǎnhuái)兩位先烈……
這個故事,掀(xiān)起了新的愛國主義浪潮(làngcháo)。
書寫紅色人物,讓他們鮮活起來,走進當代人心中,編劇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