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胡珊 責任編輯/劉怡然
今年清明前夕,由于疫情防控,慈溪市掌起鎮(zhèn)中心敬老院的工作人員雖然不能像往年一樣到公墓為曾經(jīng)在敬老院生活過的50多名五保戶老人掃墓,但大家在老院長董彩娣以及現(xiàn)任院長王偉的帶領(lǐng)下,依舊在院里舉行祭奠活動,表達了哀思。
每年的清明祭掃都是掌起鎮(zhèn)中心敬老院的一件大事。祭掃當天,除了留下一名值守的工作人員,其余人都要跟著現(xiàn)任院長一起前往掌起鎮(zhèn)天園公墓,祭奠曾經(jīng)在敬老院生活過的五保戶老人。這個傳統(tǒng)是董彩娣立下的,到如今已堅持了近30年。其間,敬老院兩易其址,經(jīng)歷了三任院長,但這個傳統(tǒng)從未中斷過。
傳統(tǒng)的開始只因為董彩娣的一句承諾。30年前,慈溪市掌起鎮(zhèn)為了安頓鎮(zhèn)上的五保戶老人,決定在永林廟附近修一所敬老院。
1992年,敬老院建成后,50多歲的董彩娣由于工作負責、辦事細心,被鎮(zhèn)政府從童家村(五姓點村前身)村主任崗位調(diào)到敬老院擔任院長。
當時,敬老院一共住了14名五保戶老人。董彩娣至今還記得敬老院剛剛建成的樣子。“條件比較簡陋,吃飯用的是大土灶,生活用品也不太夠,工作人員加上我一共只有3個人。”董彩娣說。搬進去當月,所有人包括他們3名工作人員,把家里能搬的都搬了過來。被褥不夠,買了棉花自己彈。做飯用的柴火自己撿自己劈。吃的菜是開荒種出來的。一些附屬用房也是她帶著9名身體還健朗的老人推著推車,到兩三公里外的工地拖回磚塊、木板等材料動手蓋的。
董彩娣說,14名五保戶老人無兒無女,沒有收入來源,很多人住進敬老院之前,都是獨居,日子過得十分艱苦。而敬老院就像一個大院子,搬進來后,大家仿佛有了一個家,有了很多親友。因此老人們都格外珍惜這里的生活,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一起度過了敬老院較艱苦的一段日子。
那時王偉年紀還小,她喜歡跟著外婆董彩娣到敬老院玩。她叫院里所有老人“爺爺”“奶奶”,老人們也把她當親孫女看。有了好玩好吃的,老人們都喜歡偷偷藏起來,等王偉來的時候悄悄塞給她。讓王偉印象較深刻的是,當時永林廟附近有一條商業(yè)街,每次她到敬老院來,總有老人帶著她去逛街。一老一小走走看看一直逛到敬老院快關(guān)門才肯回來,那是王偉童年最喜歡的時光。
1992年年底,一名叫陳啟頭的老人去世,他是敬老院第一位去世的老人。陳啟頭的后事是董彩娣和其他五保戶老人一起辦的,大家還按照慈溪的風俗為他守了夜。但為陳啟頭辦完后事回來很長一段時間,老人們都有些悶悶不樂,提不起精神來,至于為什么,沒有人開口。
這個謎直到院里一位叫曹德茂的老人生病才解開。曹德茂生前是個熱心腸,平時大家都管他叫“老娘舅”。當時他病得較重,躺在病床上情緒低落地對董彩娣說:“我死后,骨灰就留在殯儀館,不用帶回來了,反正清明也沒人來看?!备舒芬煌ヌ酵睦先笋R上接過話說道:“像我們這樣的人走了,誰會在意?!?/p>
董彩娣聽完,心里十分難受,只能安慰他們,“院里每一名老人后事我都會安排好。你先安心養(yǎng)好身體,其他事情不要擔心?!?/p>
董彩娣(中)祖孫三人合影。
曹德茂走后,董彩娣信守承諾,不僅為他辦好后事,次年清明,她還帶著老人們一起去給所有去世的五保戶老人掃了墓。漸漸地,董彩娣和院里老人之間達成了一種默契。之前,老人們都不大攢錢,政府發(fā)放的補貼老人們有多少花多少。但自從有了董彩娣的承諾,不少老人開始悄悄攢錢,以便臨走時轉(zhuǎn)交給董彩娣,讓她花在自己的葬禮上。
2001年,敬老院從永林廟附近搬到了任佳溪電器廠舊址,2004年,又搬到了風景優(yōu)美的長溪水庫邊。一直到2013年,按民政部門的要求,敬老院把院里的五保戶老人都轉(zhuǎn)移到位于橫河的康樂老人公寓,中間20多年里,敬老院前后一共有50多名五保戶老人離世,都由董彩娣領(lǐng)著護理員和其他老人一起幫忙辦了后事。這些五保戶老人大多葬在天園公墓。一開始,掃墓只是出于董彩娣和14名五保戶老人情感上的連接,到后來,漸漸成了敬老院的一樁大事、一項傳統(tǒng)。掃墓的對象也逐漸擴大到了去世的五保戶和低保戶老人。
其間,由于敬老院資金緊張,缺少人手,董彩娣把自己的女兒童夏麗叫到敬老院幫忙。后來,董彩娣的年齡越來越大,住進了敬老院。2008年,她把敬老院的事情都托付給了女兒。2014年,由于民政部門要求敬老院必須配備專職的文書、出納,童夏麗又把在外工作的大女兒王偉叫回敬老院上班?!白约遗畠嚎倸w好使喚一點?!彼f。如今,童夏麗年紀也大了,2020年,經(jīng)鎮(zhèn)政府任命,王偉成為新一任敬老院院長。盡管有的朋友覺得王偉可以去更廣闊的平臺,但王偉知道,這份養(yǎng)老事業(yè)承載了外婆和母親的心血,她有責任接下這一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