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言
家鄉(xiāng)的梨花總在春節(jié)盛放,那花香飄過奶奶的歲月,飄過我們的日子,讓我們覺得,奶奶在的春節(jié),就是最好的春節(jié)。
除夕的清晨,大家都還在熟睡,廚房灶火便已經(jīng)燃起,發(fā)出“呼呼”的聲響。古老的石磨被一雙粗糙的手拉著,一圈一圈轉(zhuǎn)動起來。從石磨中緩緩流出的米漿,剛剛還是在紅糖水中泡了一夜的糯米。大鍋中,水“咕嘟咕嘟”地冒著泡;剛揭開鍋蓋,熱乎乎的白氣就迫不及待地鉆出來,仙氣飄飄,朦朧了廚房里的一切。
雨淅淅瀝瀝地下著,窗外梨花被雨打濕,悄然開放。梨花香氣淡雅,唯有細細品味才能察覺到它的芬芳。奶奶忙里偷閑,順手摘下一朵,放在手里,臉上不禁泛出笑意,仿佛看到了自己的青春年華……
米漿入鍋,糯米與紅糖甜蜜交織,再配上炒得恰到好處的白芝麻,香氣漫出大鍋,透過一扇扇木板門,鉆入每個還在熟睡的人的鼻子,進入他們的夢中……除夕的早上,叫醒大家的總是奶奶巧手中誕生的紅糖年糕的香氣和那梨花的幽幽清香。
奶奶喜歡春節(jié),因為只有春節(jié),兒孫才能和她歡聚一堂。每到春節(jié),奶奶都會把自己的拿手好菜端上宴席——軟嫩爽滑的燉雞、香氣撲鼻的熏鴨、鮮美濃郁的魚湯……許許多多春節(jié)獨有的美味,奶奶一樣都不會落下。美食的香氣彌漫在農(nóng)家小院上空,縈繞在孩子們渴望的嘴邊,飄蕩在過年的熱鬧里。
奶奶喜歡梨花,也喜歡看小朋友們在梨花樹下嬉戲打鬧,看著看著就笑了。那笑容似乎把春天的暖陽都感染了。奶奶經(jīng)常說:“每年盼著的,不就是孩子們回來的這幾天嘛。一家人團團圓圓的,多好?。 ?/p>
年年歲歲,歲歲年年,我們在奶奶精心籌備的一個又一個春節(jié)中長高長大。漸漸地,我們在奶奶做飯時,也能幫忙打打下手,在奶奶累時,也會給她捶捶肩、揉揉腿,陪她嘮嘮家常了……奶奶那雙粗糙干燥的手,卻漸漸拉不住昔日蹣跚的我們。
當她緩緩回首,望著比她高出多半個頭的孫子時,窗外的梨花已經(jīng)凋謝,但卻結(jié)出了小小的梨子,高高地掛在枝頭……
奶奶與梨花似乎有著難解的緣。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發(fā)現(xiàn)了一張泛黃的老照片。照片上的奶奶青衣款款,身旁是一樹盛放的梨花,即使照片發(fā)黃,仍能想象出當時的潔白素雅。那時的奶奶,在梨花樹下微笑著,正值青春年華。她的笑容溫暖了歲月,放慢了時光。
花和人都會經(jīng)歷生命的輪回,但是生命的長河永不干涸。
(指導老師:雷碧玉)
點評
題目中,“春節(jié)”體現(xiàn)了濃濃的鄉(xiāng)情、親情,昭示著 “家”的題材;“盛放”體現(xiàn)了旺盛、飽滿、喜慶。當我們讀完全文后才知道,這是以花喻人,梨花就是奶奶。
梨花在開花結(jié)果,年復一年地輪回,孩子們在長大、奶奶在衰老,梨花輪回與人類生命的新老更替是多么相似。
奶奶對家的奉獻、對孩子們的愛,滋養(yǎng)著孩子們長大長高。孩子們延續(xù)了奶奶的青春,給奶奶捶捶肩、揉揉腿,陪她嘮嘮嗑……是回饋,是互相滋養(yǎng)。愛得到了傳承,生命的長河永不干涸。
“我”對奶奶的記敘與贊美,不拘泥于常見的記敘文樣式,跳躍性鮮明,寫法別致。
在關(guān)于生命輪回與生命長河的哲思中,體現(xiàn)了超乎絕大多數(shù)初中生的認知與思考,文章立意具有一定的高度。
(孫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