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君
一片位于中國最西端的神秘高原被稱為“千年老二”,它的名字叫作——帕米爾。好像沒有什么比帕米爾更適用這個稱謂了。
為什么這么說呢?
在可考據(jù)的地質(zhì)歷史中,帕米爾高原一直都有不同程度的地殼升降,或為海水淹沒,或隆起為陸地。
在2.8億年前,帕米爾高原還淹沒在當時的特提斯海之下。
直到2.4億年前至8000萬年前,由于板塊運動,印度板塊以較快的速度,向北移動、擠壓并插入古洋殼下,引起了強烈的構(gòu)造運動,使得藏北及藏南地區(qū)相繼脫離海洋成為陸地。
同時板塊擠壓形成的造山運動,令青藏高原各個山系海拔急劇上升,青藏高原和帕米爾高原就此誕生,也開啟了帕米爾“千年老二”“萬年老二”“千萬年老二”的命運。
相對于被人熟知的青藏高原來說,帕米爾只能用默默無聞來形容。其實很少有人知道,現(xiàn)在用來形容青藏高原的“世界屋脊”一詞,最初是形容帕米爾高原的。
1941年,英國人John Wood出版了一部深入帕米爾的探險記,書中稱當?shù)厝税堰@片區(qū)域叫作Bam-i-Duniah,意謂Roof of the world,這也是“世界屋脊”這一概念的由來。
直到19世紀末期,隨著英國對西藏地區(qū)探測越來越密集,人們發(fā)現(xiàn)青藏高原更適合“世界屋脊”這個稱號。從此,帕米爾坐實了世界高原海拔高度第二的地位。
而在中國,帕米爾也曾經(jīng)有過被誤認為是世界制高點的記載。
在古代中國文獻中,帕米爾被稱作“蔥嶺”。北魏時代,負責管理佛教的官員宋云曾著書《宋云行紀》,里面提到他與僧人惠生結(jié)伴西行求法,途經(jīng)蔥嶺,稱此地“長坂千里,懸崖萬仞”,描摹了帕米爾高原上險峻的高山與狹長的坡地共存的地貌特征。
亦稱“自蔥嶺以西,水皆西流,世人云是天地之中”,意為帕米爾處在這個世界的中心制高點,河流由高處向低處流淌,所以出現(xiàn)帕米爾兩側(cè)河流流向相反的現(xiàn)象。
古今中外有如此多對其雄壯描述的記錄,但帕米爾仍沒有走進大眾的視野。
不得不說,千年老二的位置著實尷尬,人們對于第一的熱情與追求要遠遠高于第二,這才使得帕米爾在人們的印象中遙遠而模糊。
數(shù)條龐大的山脈在帕米爾糾成了一個巨大的“山結(jié)”,然后向四面八方奔騰而去,如同一只展開的巨大手掌——大拇指的位置是天山,食指是昆侖山,中指是喀喇昆侖山,無名指為喜馬拉雅山,小拇指朝西南再撇一點就是興都庫什山,而掌背就是帕米爾高原。
牧馬人的說法更形象,把這些馳向各個方向的高大山脈比作“駿馬”,帕米爾就是那個“拴馬樁”,它被尊稱為“萬山之祖”。
一般而言,高原是指頂部平坦遼闊,邊緣陡峭高于周邊至少500米以上的一個大的地區(qū)。但帕米爾重巒疊嶂、萬水千山,且許多大山海拔都在6000米以上,并沒有頂部平坦遼闊的高原。
而秘密就在于帕米爾的“帕”字上,“帕”在當?shù)厝说恼Z言里,意思是高寒而平坦的地方,是對河川兩旁與湖泊周圍平原的稱呼。
“米爾”是高山之意,“帕米爾”可以理解為,高山分割而成的若干個河川平原區(qū)。帕米爾高原之所以叫“高原”,是因為山間平原——“帕”的高而平,群山就是在一個高而平的“帕”高原上隆起的。
群山之間是“帕”,是河谷,如果把峽谷理解為兩山夾一谷的話,帕米爾其實是一個峽谷區(qū)。在這個峽谷區(qū)中,極目四望,見到的山峰不是高峰就是極高峰。
全世界14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獨立山峰中,其中4座就分布在帕米爾高原上,以海拔8611米的喬戈里峰為最,僅低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位列世界第二位。
是的,沒錯,還是第二!
有人說,在登山難度上,如果珠峰是boss,那么喬戈里峰就是隱藏的大boss。
一份發(fā)表于《美國高山之旅》,關(guān)于高海拔登山者死亡事件的2000年研究顯示,1978年至1999年間,登頂珠峰的登山者死亡率為二十九分之一,而攀喬戈里峰的登山隊員的死亡率則為七分之一。
足以證明喬戈里峰并不滿足世界第二這個位置,在8000米以上死亡率最高的高峰中獨占了鰲頭。
除了喬戈里峰,東帕米爾還分布有3座雄峰,分別是最高峰公格爾峰(7649米)、公格爾九別峰(7530米)和慕士塔格峰(7509米),一起組成了“昆侖三雄”。
由于昆侖三雄與其他極高山的聯(lián)手挺立,在高空迎接了最后的水汽,為巨大的現(xiàn)代冰川的產(chǎn)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尤以慕士塔格峰為最,被稱為“冰山之父”。
這座壯麗而特殊的高原,不僅被稱作“萬山之祖”,還是“萬水之源”。
在這片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上,空氣稀薄,年降水量不到100毫米,年蒸發(fā)量卻可達年降水量的十幾倍,幸而有豐富的高山冰川和積雪融水為河流水源提供補給。
山脈之間因冰雪融水形成了諸多河流,它們順著地勢由高向低恣意奔淌。
山結(jié)之間,形成了噴赤河谷、蓋孜河谷、葉爾羌河谷、塔什庫爾干河谷、瓦罕河谷、帕米爾河谷等密集的高原綠洲河谷群。
由于水力微弱,冰川帶來的碎石和沖積土大量填入水槽,無法沖刷出較深的溝槽,開闊的河谷看上去就像一片小平原。
“帕米爾”這個詞,還有一層意思就是寬闊的河谷草地。
整個帕米爾地區(qū),公認有8個帕米爾:塔敦巴什帕米爾、郎庫里帕米爾、和什庫珠克帕米爾、薩雷茲帕米爾、阿爾楚爾帕米爾、大帕米爾、小帕米爾和瓦罕帕米爾。
這里有長達七八個月的寒冷冬季,和給帕米爾帶來生機與色彩的夏季,春、秋季則倏忽而逝。
牧馬人的說法更形象,把這些馳向各個方向的高大山脈比作“駿馬”,帕米爾就是那個“拴馬樁”,它被尊稱為“萬山之祖”。
復雜的地勢和惡劣的環(huán)境,使得帕米爾高原基本上不適宜人類生存。只有眾山夾峙的或?qū)捇蛘臏瞎?,為人類、草木、動物和放養(yǎng)的牲畜留下了生存的可能。
終年不化的積雪,寸草不生的裸山,使得這塊土地在農(nóng)業(yè)開發(fā)上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分散的植被甚至連高原草甸的畜牧量都十分有限,使得現(xiàn)在生活在此的塔吉克人仍保持著轉(zhuǎn)場的農(nóng)牧方式。
在帕米爾高原這樣的極寒條件下,只有堅強、勇敢、忠誠的民族才能在這里生活,而塔吉克就是這樣的民族。
由于自然環(huán)境過于嚴苛,親情和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照,成為維系塔吉克人在艱苦高原上生存下來的紐帶。不管突然造訪誰家,主人都會第一時間、端上熱氣騰騰的奶茶、煮好的羊頭,最好的一塊肉也一定是恭敬地遞給客人。
塔吉克人的生存環(huán)境使得它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單元,相對單調(diào)的物產(chǎn),使它即便處在歐亞大陸的交通樞紐上,塔吉克人也絲毫不具備與別處對等交流的規(guī)模與吸引力,即便歷經(jīng)數(shù)千年,依然保持著故我的本色,很少改變。而這也與帕米爾難以通行的道路息息相關(guān)。
里有長達七八個月的寒冷冬季,和給帕米爾帶來生機與色彩的夏季,春、秋季則倏忽而逝。復雜的地勢和惡劣的環(huán)境,使得帕米爾高原基本上不適宜人類生存。
帕米爾復雜的地形,若想穿行其中必須沿著山脊或河谷行走,漫長冬季的大雪封山和短暫夏季的河水泛濫,都會讓通行變得極其困難。
1600多年前,高僧法顯為求法之路,翻越過帕米爾高原,并在《佛國記》中,記載了自己有關(guān)帕米爾高原驚心動魄的個人體驗:
“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望極目,欲求度處則莫知所擬,唯以死人枯骨為標幟耳?!?/p>
“蔥嶺冬夏有雪,又有毒龍,若失其意,則吐毒風雨雪,飛沙礫石,遇此難者,萬無一全?!?/p>
玄奘和馬可·波羅也在各自的記述中提到過帕米爾的道路艱險,但自從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出現(xiàn)了絲綢之路的雛形,隨著文化交流的深入,這條道路愈發(fā)重要。
盡管困難重重,但帕米爾作為偉大商道的中轉(zhuǎn)站,深深影響了四周國家的文明進程,更被世人所熟知。
道路的艱險,拉大了帕米爾與普通人的距離,但近年來,隨著中巴公路的投入使用,慢慢把這片神秘又孤獨的高原拉回到了人們面前。
這條全長1224公里的公路越了高寒的帕米爾高原,一路穿過喀喇昆侖山脈、興都庫什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的千山萬壑,擁有迄今為止世界海拔最高的公路路面。
沿途跨越冰川末端21個,克服了泥石流、塌方、滑坡、巖崩、雪崩等種種地質(zhì)災害,成為世界公路建設史上的奇跡。
帕米爾高原,作為一個被遺忘的地理區(qū)間,已成為少有的“原生態(tài)”凈土。
越來越多的旅人來到這里尋找內(nèi)心的平靜,體會天高地遠、蒼茫遼闊中,時間的停滯感;感受塔吉克人的熱情和地道的異域風情。
這個浪漫的高原,終于開始慢慢進入人們的視野。
◎ 來源|微信公眾號“中國國家地理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