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 程婷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提出:“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育環(huán)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jīng)驗的需要?!盵1]由此可見,游戲是兒童學習與發(fā)展的主要途徑。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兒童中心論”,主張重視兒童的興趣和給兒童自由[2],該觀點對我園課程建設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诖?,我園以“課程游戲化”精神及“田園教育”理念為引領,基于兒童本位開展了幼兒園“原生游戲”的實踐研究,探索“讓兒童的需求看得到,讓兒童的學習可感知,讓兒童的經(jīng)驗可生長”的游戲支持策略,最大限度地鼓勵和支持兒童進行自我建構、自我發(fā)展。
我們倡導的兒童本位,一是以兒童的立場思考問題,以兒童的利益為根為本;二是讓兒童在游戲中歷經(jīng)一種真實、有意義的體驗,滿足兒童的當下需求,讓兒童的個人能量得到盡情釋放;三是教師通過對“原生游戲”中兒童游戲行為的觀察,進而了解兒童的游戲性表現(xiàn),解讀兒童與材料之間的互動,并以兒童本位的教育觀念實施對應的教學策略。
“一日生活中的師幼關系”“教師能否發(fā)現(xiàn)游戲中的教育契機并創(chuàng)造性地支持兒童”等因素是“原生游戲”的實施過程中教師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在開展園本教研過程中,很多教師都談到兒童本位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從兒童本位出發(fā)呢?《幼兒園課程質量評估與提升指導手冊》提出:“能根據(jù)幼兒興趣、需要和能力差異在活動過程中提供個別化的支持策略?!币虼耍癸@兒童的主體性地位,一是要堅持“多方位的師幼互動”——在觀察兒童游戲時,教師不能僅用眼睛看兒童在游戲中發(fā)生了什么,還要仔細傾聽兒童的表達,耐心詢問兒童的思考和疑惑,再結合兒童的學習與發(fā)展特點“讀懂”兒童游戲行為背后的本質,進而采取適宜的支持策略。二是要堅持“實踐與反思并行”——在開展“原生游戲”中,教師要積極參與兒童的游戲,和兒童一起探索,實現(xiàn)“原生游戲”的雙向互動。這一過程亦是教師不斷反思自己是否真正能以兒童的立場思考問題、滿足兒童當下需求的過程。在實踐與反思中,我園教師對于“課程游戲化”精神和“原生游戲”的理解進一步加深,有效促進了自身的學習與成長。
(一)基于園本資源,游戲材料走向自然
1.就地取材,巧妙利用自然資源
對于幼兒來說,一塊石頭、一片樹葉都能成為他們眼中最寶貴的游戲材料。基于“自然、自得、自由”的理念,“原生游戲”開展過程中使用的材料并不局限于資源本身,兒童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對材料進行重組。如在開展戶外“尋寶”游戲時,孩子們在一次次“藏寶”和“尋寶”的過程中,開始關注環(huán)境中一些細小的角落,并由此對游戲內容有了深入的思考:“藏寶的時候應該選擇怎樣的環(huán)境與材料?”有的孩子說藏的地方需要隱蔽,然而什么是隱蔽呢?他們認為那些平時不容易發(fā)現(xiàn)的角落就很隱蔽。在這一過程中,孩子們學會了思考和比較,會通過改變、調整周圍環(huán)境或材料對“寶貝”進行隱藏,如將松果隱藏在有著相近色的草叢中?!皩殹庇螒虻拈_展也讓兒童與環(huán)境有了互動,由外在的被動推動轉變?yōu)閮仍诘闹鲃有枨蟆?/p>
2.因時而異,有效整合多元資源
戶外環(huán)境在四季輪回中充滿了變化,因此我園“原生游戲”的內容、材料也處在持續(xù)的流通與更新之中。我國的“二十四節(jié)氣”蘊含著深厚的文化積淀,圍繞“二十四節(jié)氣”主題,我們將環(huán)境資源和人文資源進行整合,引導孩子們感受天、地、人三者之間的關系。如我園結合“二十四節(jié)氣”開展了種植實踐活動:教師、家長和孩子廣泛收集農(nóng)作物種子,讓孩子了解不同種子的播種期及生長習性;向有經(jīng)驗的家長請教農(nóng)作物的種植要點,然后根據(jù)種植時間、種植難易、兒童興趣等對種子進行分類統(tǒng)計。對于孩子們比較感興趣的農(nóng)作物種子,我們引導孩子和家長、同伴一起種植;對于那些不易保存的種子,我們將其制作成標本放在園部的“種子博物館”,供孩子們辨識、了解。
(二)基于原始意愿,游戲方式走向開放
1.自主選擇游戲主題,從單一走向多元
在“原生游戲”中,我們不具體劃分游戲的種類與場地,兒童可以自主決定游戲場地和游戲內容,同一場地可能同時進行著不同的游戲,而同一游戲內容前后也會自如轉換。如在“田園探秘”活動中,有的孩子從聽小麥的沙沙聲中引發(fā)了對聲音的探索,他們開始尋找生活中各種各樣獨特的聲音,關于“聲音”的微課程活動由此產(chǎn)生;有的孩子從對小麥的觀察延伸到對滋養(yǎng)人類生命的各類谷物的探究,他們在獲得豐富感性經(jīng)驗的同時,提升了深入思考、推理的能力。
2.自主選擇游戲同伴,從同班走向混齡
我園在開展“原生游戲”的過程中進行了諸多探索,發(fā)現(xiàn)混齡的方式能使兒童自由選擇游戲伙伴,促進他們各方面能力的發(fā)展。小班兒童年齡較小,混齡游戲中的成功體驗能進一步提高他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而中大班兒童在動作發(fā)展上日趨成熟,混齡活動中“大帶小”的形式可以促進他們主動幫助小班兒童,讓他們變得更加自信、勇敢,學會合作、謙讓和互助。
(三)基于共同生長,游戲探究走向尊重
1.學會放手,真正看見兒童
在兒童游戲時,觀察是教師的重要任務。教師要學會觀察與分析兒童的游戲行為,尊重、關注、支持他們多樣的探究。當教師拋下自身的固定思維與對游戲材料的固定設想時,兒童常常會重新獲得對材料的探索機會與空間。如孩子們在操場上玩輪胎時,看到果林里的柿子樹后提出了“摘柿子”的想法,初次采摘活動,教師支持孩子們的主動探索,并在這一過程中及時捕捉了登高器材的選擇與擺放問題、采摘的分工問題、網(wǎng)兜有效延長的問題。接著,教師和孩子們對“人與柿子之間的距離差距”進行分析,找到了“延長網(wǎng)兜手柄”“加固登高”等可行方法。當孩子們積累了一定的解決問題的經(jīng)驗后,如學會自己尋找各種材料,學會使用膠帶纏繞、鉛絲捆綁的方法后,教師就可以適時退出,做忠誠的記錄者和觀察者。當柿子被摘回來后,教師又適時提出“怎樣讓柿子變熟”的問題,引發(fā)孩子們的深度探究。教師學會放手,和孩子們一起從猜想、設想到實踐,從遇到問題到共同想辦法解決問題,這一過程讓孩子們明白:在成長中,我們不僅要盡己所能,追求成功,更要珍視失敗,學會在困境中尋找解決辦法。7BA18188-201C-4446-BD92-DA9804E78D94
2.學會參與,真正走進兒童
教師與兒童共同參與“原生游戲”,既可以增進師幼間的情感,又能增加兒童的歸屬感。教師可以和孩子們一起挖土坑、吹泡泡、搭城堡,一起參與農(nóng)作物的管理。作為兒童的游戲伙伴,教師不僅與孩子們一起分享了喜悅與收獲,也為他們示范了一些必要的生活技能。
3.學會聆聽,真正尊重兒童
在“原生游戲”中,教師與兒童建立了平等對話的互動關系。在這種關系中,兒童作為獨立的個體得到尊重,他們更愿意將自己的游戲意愿與想法表達出來。例如,孩子們在雨后的戶外場地發(fā)現(xiàn)了蚯蚓,基于前期關于蚯蚓的經(jīng)驗,孩子們知道蚯蚓喜歡陰暗的地方,他們開始擔心太陽出來后蚯蚓會來不及回家。因此,教師組織了一場“送蚯蚓回家”的愛心活動,并引導幼兒討論幼兒園里的每一個生命都值得被尊重和關愛。師幼平等對話的關系不僅激發(fā)了兒童親自然情感的形成,同時他們的好奇心、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也得到了發(fā)展。
基于兒童本位的幼兒園“原生游戲”是極具生命力的,是兒童生命成長中的“精神植被”,也更好地體現(xiàn)了我園“親自然、愛生活、有夢想”的“田園教育”理念。在與環(huán)境、教師、同伴的多元互動中,兒童的發(fā)展與游戲精神實現(xiàn)了有機融合。
[1]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美]杜威.杜威教育論著選[M].趙祥麟,王承緒,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
張家港市福前實驗幼兒園自2013年辦園起,就站在文化興園的高度,始終以“田園教育”為品牌建設方向,將“親自然、愛生活、有夢想”作為師幼成長的目標。在“課程游戲化”精神以及“自然、自得、自由”辦園理念引領下,教師們研讀《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細品《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關注幼兒生活、學習、游戲、勞作,立足園本實際,探索生長在“田園”里的課程。其中,兒童本位下“原生游戲”的實踐研究是我園在課程游戲化項目推進過程中的主要研究方向?!霸螒颉币詢和癁橹黧w,遵從兒童“原來、原本、原始”的意愿,從兒童的生活經(jīng)驗與需要出發(fā),對資源、材料、經(jīng)驗進行整合,充分激發(fā)兒童的好奇心、探究欲,最大限度地鼓勵和支持兒童進行自我建構、自我發(fā)展、自我獲得,促使兒童在“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中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創(chuàng)新,從而讓兒童真正成為游戲的“主人”。7BA18188-201C-4446-BD92-DA9804E78D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