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紅生
浙江麗水的古堰畫鄉(xiāng),是隔著甌江相望的兩個古村落:一個是堰頭村的古堰,一個是大港頭村的畫鄉(xiāng)。
當我看到手中拿著一支巨筆的雕塑時,我意識到,南岸的畫鄉(xiāng)確實與畫有關——這里是巴比松油畫基地。行走在江濱老街,兩旁商鋪林立,多半是二層木質(zhì)結(jié)構(gòu),也有青瓦白墻建筑,古色古香。古村處于甌江中游,因水而興,歷史上一直是周邊貨物集散地、商賈云集繁盛地。
青石板泛著清幽的光,與其他古村不同的是,墻上恣意揮灑著油畫,時不時見到的卡通造型俏皮可愛,藝術的元素遍布每個角落。隨意走進一家畫廊,油畫掛滿四壁,錯落有致。這些畫很寫實,筆觸輕松,色彩斑斕明快,油墨香氣中吐露泥土芬芳,使人賞心悅目。
巴比松畫派是法國19世紀風景畫派,風格自然寫實。自上世紀50年代起,全國各地的畫家來到麗水寫生創(chuàng)作,畫美麗的風景、畫百姓的尋常生活,這種追求真實、表現(xiàn)生活的繪畫創(chuàng)作與法國巴比松畫派異曲同工,形成了“麗水巴比松畫派”,這正是“畫鄉(xiāng)”的由來。經(jīng)過數(shù)十年的發(fā)展,畫鄉(xiāng)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已成為國內(nèi)最大的寫生創(chuàng)作基地之一。
老街一側(cè)的商鋪臨水而建,隨意從小巷中穿過,可到達江畔。漫步江邊,甌江在陽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像一面閃閃發(fā)光的鏡子。江面點點風帆鼓起,幾只竹筏悠然前行。一簇簇蘆葦在江灘中搖曳,蘆花似飛雪。江水澄碧,倒映著湛藍的天空和悠閑的白云,遠山如黛,綿延不絕。
從古埠頭登上畫舫,江面寬闊平緩。下船登岸,渠水從“三洞橋”下涓涓流淌。這座橋為二墩三孔石平橋,建于北宋政和元年,是一座立體交叉石涵引水橋,解決了砂石淤塞渠道的問題。
穿過古老的文昌閣拱形門,進入堰頭村。讀著文昌閣上“高閣文界齊北斗,中書亮節(jié)映長虹”的楹聯(lián),只覺古村崇文重教、賢人輩出。一聽介紹,果真如此。明代時,葉氏一族從松陽遷居于此,嚴謹治家,勤耕苦讀,宗族科甲不斷,鼎盛時期連出5名進士。
水渠兩岸,參天的古樟樹映入眼簾,樹齡均在千年以上,最古老的有1500多歲,依然枝繁葉茂,樹冠倒映在水面,把原本清澈的水染得碧綠。秋日的古樹蒼郁,綠葉仿佛被時光浸染。陽光透過枝葉灑下,勾勒出樹的奇崛姿態(tài),蒼勁挺拔。
街巷的路用青石板及鵝卵石鋪就,村落保存了20多處清朝至民國時期的民居,多為三合或四合式兩層樓天井院落,屋頂是青色的瓦片,檐角上刻著精美的花紋,青石臺階留下舊時光。眼前一座老宅建于清道光年間,三合院式,抬梁穿斗,樸素中現(xiàn)出幾分華麗。門楣題額寫有“懋德勤學”字樣,寄托著主人對后代的希冀。題額為“南山映秀”的民居則是四合院式,左右各設廂房。
堰頭村的盡頭是通濟堰,這正是村名的由來。走上廊橋四下眺望,一條拱形大壩橫跨于甌江支流松陰溪上,溪水奔涌而下,流向通濟古堰。大壩處浪花滾滾,鷗鷺翩翩,山脈層巒疊嶂。一女子系著花布圍腰,撐著竹排,正一篙一篙地劃向?qū)Π?,像在藍瑩瑩的絲綢上犁開了一道口子。水天一色,山水相映,人與自然如此和諧,好一幅絕美的圖畫。
時光已過去1500余年,修建古堰的詹南二司馬早已不見身影,只留下江邊的雕塑,敘說著人類的奇跡。早在南梁時,朝廷派出詹司馬、南司馬前來治水,他們集民間智慧,成功建起拱形壩截流,成為世界首創(chuàng)。凡欲筑壩,必先解決淤沙問題,于是二司馬在壩的一側(cè)設計了一個閘門,初創(chuàng)了通濟堰。而后,經(jīng)過一代又一代先賢與民眾的不懈努力,特別是南宋慶元年間,曾任同知樞密院事的何澹針對木質(zhì)壩抗洪能力弱的老問題,采用當?shù)厍嗄昴慢埖慕ㄗh,用松木樁打壩底,用石塊筑壩,石塊間雌雄縫連接,使大壩堅不可摧,成就了以引灌為主、儲泄兼?zhèn)?,由干渠、支渠、毛渠三部分組成的竹枝狀水利工程,滋潤著碧湖平原萬畝良田。之后,通濟堰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ǎn),至今仍發(fā)揮作用。
行走在江畔,嗅著縷縷桂花的幽香,沐浴著秋陽,暖意融融。八百里甌江日夜奔流不息,恰似一支靈動的畫筆,畫出了迷人的自然風光,亦畫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景致。古堰畫鄉(xiāng)猶如一首雋永的詩、一幅江南的畫、一曲悠揚的歌,讓我心生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