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圣云 廖立剛
中國駐聯(lián)合國總部大使館懸掛著的唯一代表中國自然景觀的桂林山水之“黃布倒影”,在興坪古鎮(zhèn);中國人民銀行于1999年發(fā)行的20元人民幣風光圖案,在興坪古鎮(zhèn);世界頂級溶洞奇觀蓮花巖和羅田大洞,在興坪古鎮(zhèn)。2006年,興坪風景首次作為單獨的郵票選題被列入素有“國家名片”之稱的中國郵票《漓江》……興坪,是享譽世界的漓江風景線的高潮。
興坪古鎮(zhèn)位于漓江之濱、陽朔縣東北部,距縣城25公里。被世人稱為黃金水道的百里漓江有20公里從興坪境內(nèi)流過,“十步一景,處處入畫”,這段漓江是桂林山水的精華所在。興坪是桂林歷史最為悠久的城邑之一。公元265年,陽朔地方分屬尚安縣、熙平縣管轄,熙平縣治設(shè)在今興坪鎮(zhèn)獅子崴。公元590年,熙平縣治遷到陽朔鎮(zhèn),興坪鎮(zhèn)獅子崴僅作圩集,“熙平”經(jīng)年深日久漸漸訛傳為“興坪”。2007年,興坪古鎮(zhèn)入選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名單。
歷經(jīng)1700多年歲月滄桑的興坪古鎮(zhèn)蘊積了濃厚的桂北風情,秀甲天下的自然風光與深厚的歷史人文融為一體,讓其獨具特色。興坪目前尚存大量文物古跡,古建筑規(guī)模達3萬多平方米,主要集中在圩上的興坪古街及離圩約1公里的漁村和騰蛟庵。興坪古街是一條長1公里多的石板街,從興坪古鎮(zhèn)東南至漓江榕樹潭、古渡碼頭,便于居民、客商來往。各省的會館建于古街西側(cè),各類磚瓦結(jié)構(gòu)的古建筑大部分保存完好,都是有數(shù)百年歷史的老房子,多為明、清和民國時期桂北民居“青磚、青瓦、木樓”的建筑風格,房屋雕梁畫棟,多為二層樓房,二層臨街處均有木質(zhì)內(nèi)陽臺。歲月悠悠,有的房屋頂上長出茂盛的雜草,有的墻壁已鋪滿青苔。古街東南側(cè)的獅子崴為熙平縣城遺址,城墻輪廓尚清,隨處可見古磚瓦、陶瓷殘片,原來“車馬來往人看人”的繁華縣治,如今只是青山幽幽、村舍幾座。傳說建縣時所種的一株8人方可合抱的古榕樹,其根須竟將5尊菩薩神像、一塊重約20噸的大石頭吞進樹里,令人稱奇。
興坪古街邊的關(guān)帝廟始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距今已有280多年歷史,現(xiàn)存偏殿及戲臺。廟內(nèi)的萬年戲臺為桂北地區(qū)較為古老且保存完好的清代戲臺,對廣西的戲曲史及沿革衍變很有研究價值。戲臺臺口兩柱依稀可見因演戲所留叉眼痕跡20多個。臺緣橫貫4幅木雕畫,圖中人物栩栩如生,手法生動明快,經(jīng)鑒定乃是四出傳統(tǒng)戲曲浮雕圖,分別為《五代榮封》中的“仙姬送子、滿門榮封”、《古城會》中的“關(guān)羽斬蔡陽”、《聚子會》中的“姚通金殿舉獅”、《活捉子都》中的“潁考叔金殿舉鼎奪帥”。
興坪古街臨江段有乾元橋,橋面上的石板光滑平整,昔日廊橋檐口滴水在石板上形成的一個個小坑仍清晰可見。在榕潭古渡碼頭邊,有橫倒在石基上的大石條,石條上浮雕著龍鳳,這便是古渡口的六角亭遺址。沿石階拾級而上,可見古代三層八角亭和北帝廟遺址。
位于漓江東側(cè)的興坪漁村建于1506年。漁村占地1.5公頃,現(xiàn)存?zhèn)鹘y(tǒng)民居48座,村前漓江環(huán)繞,江對岸重巒疊嶂。山環(huán)水抱的漁村集中了興坪的眾多文物古跡,如古橋、古渡、古亭、古戲臺、古廟、古樹和古村落建筑群等,比較完整地保持了原有的歷史風貌。漁村的巷子基本上都是由厚實的石板鋪成,并不斷分支伸展于這塊土地。村中房屋與古街上的明清古建筑風格相近,青磚黑瓦,坡屋面、馬頭墻、飛檐、畫棟、雕花窗鱗次櫛比,結(jié)構(gòu)獨特。漁村村民世代以捕魚為生,訓練有素的鸕鶿是村民捕魚的得力助手。用竹筏而不是用木船作為捕魚的載浮工具,是漁村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特色。1921年孫中山先生帶領(lǐng)部隊北伐時,曾到興坪漁村宣傳他的革命思想……
2012年12月,興坪漁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
興坪境內(nèi)奇峰疊翠,景景相接。位于興坪鎮(zhèn)西北4公里的九馬畫山,山高400余米,寬200余米,石壁如削,壁上彩紋斑斕,遠望如畫屏,近看山壁石紋縱橫交錯,依稀可辨群馬形象。從九馬畫山下行半里就是黃布灘,因江面寬長像一匹布,黃色山壁倒映其上,好似一匹染過的黃布一般而得名。黃布灘下的朱壁灘邊是七姐山,7座山峰酷似對江自賞的少女亭亭玉立于江畔。相傳天宮仙女沖破天規(guī)下凡游玩,被漓江景色陶醉,玉帝派遣天兵圍捕,七仙女唯恐被擒,變身石山,永不歸天。還有那弧形直立的朝板山,像古代朝臣手中所持的朝板;如圓丘相疊的羅漢山,好似羅漢正在挺肚憨笑;僧尼山如同一僧一尼正面對面斗嘴;溜圓扭卷的螺螄山恰似一只巨大的螺螄臥于江畔,每當朝陽鋪撒山頭,照得“螺螄”閃閃發(fā)光,仿佛身上不斷往下滴水……興坪的水,柔得像絲絨,綠得像碧茶,如一面鏡子載浮著群山倒影,如詩似畫。虛虛實實的山水景象融匯成一曲大自然的和諧旋律。畫家徐悲鴻到此寫生時,盛贊興坪“山水蕩漾,明媚如畫,真人間仙境也”。葉劍英元帥1963年游覽漓江后,曾寫下“春風漓水客舟輕,夾岸奇峰列送迎。馬躍華山人睇鏡,果然佳勝在興坪”的詩句。
因水而興的興坪古鎮(zhèn),歷史上一直是商賈云集、百業(yè)興旺的繁華之地。1637年,旅行家徐霞客由桂林買舟下陽朔,泊舟食宿的水落村就在興坪古鎮(zhèn)。古鎮(zhèn)民風淳樸,人們世代繁衍,延續(xù)著古老的傳統(tǒng),安享著歲月的寧靜。
每年的農(nóng)歷正月十五,興坪人都要用稻草扎制草龍進行祭祀活動,祈福避災(zāi)。草龍全身用稻草扎成,龍身有15節(jié)左右,每節(jié)都插有點燃的香,晚上舞草龍時,龍身上點燃的香隨風飄動,如流星般閃爍,十分漂亮。據(jù)史書記載,這種舞草龍迎龍神的儀式始于唐代。農(nóng)歷九月十九是興坪的廟會。相傳這天是觀音得道之日,當?shù)厝罕娮园l(fā)舉行祭祀活動,圩上熱鬧非凡,久而久之便成了興坪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興坪之美,美在恬靜。雖然歷經(jīng)1700多年歲月洗禮,這里的山、這里的水依然風華正茂。遵循著古老的生存智慧,世代守望著這片山水的興坪人,成為漓江畔最美的風景。